新时代壁画保护的方法和实践

2024-04-27 01:15林诗尧王希民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复原壁画

林诗尧 王希民

摘 要:我国作为保留古代壁画最多的国家,肩负着复原、展示、传承壁画文物的重要任务,且不能容忍极为脆弱且不可再生的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在岁月中消逝。当下,我国部分地区古代壁画保护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有些壁画面临分崩瓦解。伴随壁画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以及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在现有的壁画保护技术上应实现多元化保护,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对壁画建立起完善的保护策略与机制。

关键词:古壁画;壁画保护

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3

一、古代壁画保护方法

现今我国古代壁画主要分本体保护和非本体保护。本体保护是指在石窟壁画原址进行保护和修复,本体保护主要包括原址保护、搬迁、揭取保护等。非本体保护包括壁画临摹、高清摄像、高清科技数字虚拟化保护等。

(一)壁画的临摹

1.壁画的分类

壁画临摹主要分为复原临摹和现状临摹。

复原临摹指在原有画作的基础上进行复原。由于敦煌壁画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因此出现大量的掉色、脱落等现象。复原性临摹需要临摹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技术能力,在处理画作的时候需要盡可能还原原有壁画的本来颜色,站在历史的角度进入当时创作者的内心,对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绘画特征进行重建与构架。例如,敦煌美术研究所专家修正复原临摹作品《弥勒经变》,力求对原有壁画的精神样貌和精细进行一比一还原。

现状临摹主要指通过临摹壁画来保存壁画在现今时空下的状态,包括成品画面的肌理、地仗层的质地、在壁画风化过程中的脱落以及虫害等,都需要精准地进行表达。对壁画进行现状临摹能够较好记录壁画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记录每个阶段的壁画本体状态。例如,敦煌民生美术馆敦煌临摹展览,再现敦煌壁画的千年不朽神韵,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壁画的博大,共展出文物、临本、现当代艺术家创作计280余组件,包括董希文、常书鸿、段文杰、张大千等人的壁画临摹作品。通过专业人员的现状临摹,与新时代媒体公司联合打造“敦煌AR智能导览系统”,将现状临摹的壁画作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在观众面前。伴随新时代技术的壁画修复技术,配合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能够让观众在欣赏壁画原貌的同时不破坏壁画的完整性[1]。

2.现状临摹的技法

现状临摹的关键步骤为支撑体的制作和地上层的制作。为追求壁画做旧经历风吹日晒的质感,大概可以将壁画支撑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制作相对适宜尺寸的木板;第二步为裱油画布,为了防止木层当中的水分引发画作的畸变与空鼓;第三步是将整个画作过一遍底稿,通过画面人物与主体的临摹拷贝,能够完整保留画面线条的神采。将壁画缺失的部分进行拷贝,包括白粉、地仗层等缺失部分,并将其进行标注,有利于后期上色的准确性。

整体过完底稿之后,线稿效果与原壁画一致,但注意需要将原有壁画当中不同时段出现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充。需要在上完色彩之后将壁画做旧,通过整体做旧将壁画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做旧,通过雕刻刀和美工刀将原有壁画脱落的部分进行去除,模拟出壁画在不同风蚀阶段的残破感。在现状临摹实践过程中,由于三合板的支撑体稳固程度在地仗层完全干硬后撕去纸胶带的部分较为困难,以及在上色部分和做旧部分对于颜色的考究精细等都是现状临摹的重点与难点[2]。

现状临摹的技法虽困难且任务量较大,但实际操作当中能够有效还原壁画在不同时期的风蚀状态和完整样貌。通过与AR、VR技术相结合,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跨越时空限制和空间限制,感受到壁画的风化过程,沉浸式感受壁画在不同时期的特色。但由于该技法临摹、色感、修型、做旧、精密等方面要求较高,对技术人员需要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壁画修复专业、高校中亦需要培养更多人才,增强社会对古壁画传承的意识。

(二)数字化扫描壁画,保留研究数据

现如今,有关壁画的相关研究逐渐变多,但在实际壁画复原以及展示过程当中,由于壁画本身较为脆弱,且复原工作量大。因此,对壁画的保存要求、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以及对复原过程的严格保护都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议题。

为保证复原过程的准确性以及更好地还原,通常采用数字化扫描壁画来保存研究数据和原数据。通常分为摄影采集、图像处理、定位纠正、全景漫游、数据校验和数据储存等多个阶段。

通过摄影进行原有石窟壁画的采集工作是重要的环节:利用对壁画逐格、用单元格的形式来记录每幅壁画的具体细节,保证采集的数据达到复原以及数据修复的具体要求。将拍摄的壁画在计算机上的曝光、饱和度、清晰度、重合度等技术参数进行准确记录,才能够进行下一行的拍摄[3]。

前期由现场摄影人员采集到的数据图片,通过图像处理人员进行拼贴,将每一个单元格进行精细检查,拼成完整的图像。由手工拼接逐渐演化到数字化AI拼接或自动拼接等模式,对拼接图像的颜色、畸变等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能够在数据化设备上还原壁画的原有尺寸和形态。利用激光扫描获取云影像的强度图,利用壁画的原数据定位、纠正、测量等,复原在电脑上所形成的影像畸变,将壁画数据差异控制在几毫米甚至几微米之内。

通过全景漫游制作的相关基础工作,采集壁画原有位置,如石窟、洞穴的地点来选择机位,后期数据校准,将壁画数据在数字化扫描设备中拼接成大概长宽比为:2 : 1的全幅图像,保证图像拼接自然。最终储存相关的数据,为后期的壁画复原制作提供有效数据参考。

数字化扫描壁画、制作源文件,既能够保护原有石窟壁画,方便现场保护人员对壁画做进一步修复,又能够在短期时效内将壁画尽可能地还原,加快壁画展示以及修复的进程,保留相关研究数据。

(三)高清科技虚拟化复原保护及展示

为更高效、更精细化还原壁画原有样貌,并在展示的基础上保护壁画的完整性。多家博物馆以及壁画保护机构都推出了运用现代数字化虚拟技术,来展现千年的壁画华彩。

以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建立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峰墓群”的原有地址之上,依托了原址的保护优势,汇集了整个山西境内的多种墓葬壁画,如北朝时期的水泉梁墓、娄叡墓、九原岗墓等。

墓葬壁画的保护,尤其在原地址上建立博物馆对原有壁画的保护,在世界上依旧是一个难题。而我国由于墓葬壁画以及相关石窟壁画数量庞大,因此依旧需要对墓葬壁画或其他壁画采用较封闭式的保护。但在博物馆当中,由于来往游客数量较大,若开放展区则会对壁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该博物馆内采用了3D、AR、VR等虚拟数字技术,为游客展示壁画的全貌。且在虚拟化全景投影技术当中有效纳入交互式功能,让游客能够在投影当中感受到壁画的魅力,并近距离进行互动[4]。

例如,《夫妇宴饮图》壁画当中,游客可以通过交互式设计,在壁画上寻找丢失的乐器,或通过摇杆拨动屏幕上的琴弦,和壁画中的人物共同活动,建立“云宇宙博物馆”,在现代化数字的帮扶下,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壁画保护以及更丰富的壁画内容。

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的北齐壁画博物馆依然如此。由于盗墓者的破坏,原有许多壁画藏品都已被损坏,但在挖掘以及收藏过程中,该博物馆对壁画进行修复,并通过数字数据保存、现状修复等技术复原壁画原有样貌,并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现阶段,北齐壁画博物馆不仅在线下体验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全景感知,在2021年1月,该博物馆还开通了数字博物馆线上运行。通过3D、VR、VR、全息等技术,让各地游客能够在手机上通过互联网感受藏品以及壁画的样貌。在保护原有壁画的基础上,扩大了壁画的宣传以及大众普及度,达到了高清科技虚拟化复原的同时对文物进行了原有保护,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仅成为太原壁画保护形象的展示平台和传播平台,也成了墓葬壁画的重要保护基地。

二、寺观壁画临摹的意义和成果

临摹不仅具有艺术品复制、收集壁画资料的功能,还是一项研究工作,更是文化遗产移动展示的最优途径。在了解完岩山寺壁画的绘画内容和绘画风格后,当代文物保护和美术工作者还需要对材料和临摹工艺进行检测、分析、实践和解析,从而一方面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进行专业规范的复原临摹。本文主要侧重于临摹工艺的实践结果与研究。

(一)寺观壁画临摹的意义

临摹与复制是文物保护以及资料研究的必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文物保护人员以及艺术界人士的重视。临摹体系建立在前辈艺术家和学者们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可以对壁画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案。临摹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后人通过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绘画的本质和规律,建立科學的临摹体系以继承弘扬传统壁画文化。此外,临摹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临摹者以做科研的态度去解读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气息,揣摩古人意趣,模拟画家创作动机、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巧。只有这样,临摹者才能把握好临摹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力求做到有凭有据复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淋漓尽致地纵横笔墨,创作出临摹作品中的上品[5]。

临摹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研究价值。壁画作为中国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文化的典型性,因此,对岩山寺壁画绘制体系进行系统的临摹研究,有助于我们挖掘当时民族绘画艺术的形成、发展高峰或关键转折,对于文化艺术延续,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启迪当代艺术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石作用。第二,学习与传承价值。纵观寺观壁画千百年来的演变进程,虽然各时代的风格不尽相同,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宗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贯穿始终的主导模式,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造型特征,而临摹是继承其传统最好的手段之一。临摹亦可以为当代美术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民族形式的新艺术提供历史借鉴,并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第三,展示和传播价值。通过临摹,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壁画作品,真正使艺术走向大众、走进生活,间接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提高大众对壁画的认识,真正地落实让文物“活”起来。

对于岩山寺文殊殿而言,本研究认为利用复原临摹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临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有助于文物保护和美术工作者明确我国金代寺观壁画绘画技艺和绘画风格,为今后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使后人能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壁画创作。另一方面,临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人员通过当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仅存不多的金代壁画进行保护干预,为后人提供历史研究素材,使这类精神与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长久地得以保存。

(二)增强社会对壁画保护的意识

以山西、甘肃为主要代表的古壁画,在保护背景下进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壁画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风格与地域特色的文化记录,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与民族文化精神。保护地区性的古代壁画也是保护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重要文化结晶。

壁画作为实体性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样在历史与科学研究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壁画的内容对民众跨越时空与空间限制、了解古代人民社会结构、生活生产、文化架构、风俗人情有重要意义,也是珍贵的实物资料。壁画不仅是我国地域性的特色遗产,同样作为全球重要的壁画产出国,也有较深刻的世界文化遗产意义。

对壁画这类较特殊且精细的古文物修复与保护传承,在技术研究上通过数字化现代技术得到一定提升,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保护壁画、修复壁画的灵感的同时,在社会层面上,能有效促进社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全社会对壁画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推动有关高校研究专业的人才发展,促进我国古代壁画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结束语

对壁画等公共艺术的保护,不仅仅需要专业人员对壁画有足够的修复能力,还需要借鉴现有数字化技术,在保留原数据的同时宣传壁画,让大众知道壁画的价值以及其重要性。

对优秀的壁画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损毁程度以及原因。在保留壁画原材料的同时进行干预筛选,针对壁画作品所遭受的损毁情况,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案。

面对壁画修复和后期展示,则可采取数字化展示,利用AR、VR等技术为游客带来更加生动的壁画游览体验。同时,遵循国家有关保护壁画的相关流程,加强宣传教育。依托借鉴现有较成熟的壁画博物馆或保护区的保护案例,注重对原有壁画遗址的保护和规划,注重相关保护法的贯彻,增强公众对于艺术品的保护意识,最终实现对壁画的全方位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建.山西兴县麻子塔元代墓葬壁画保护修复[N].中国文物报,2023-06-23(008).

[2]郭靖.博物馆壁画预防性保护及智能化展示技术应用实践[J].收藏,2023(06):98-100.

[3]霍洁.古代壁画保护修复设计方法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38-41.

[4]刘建明.古代壁画图像保护与智能修复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张嫄.原址或迁移-建国后传统壁画保护观念与实践[D].中国美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林诗尧(1989-),女,北京人,博士后,从事传统壁画保护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复原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改进
壁画上的数学
我在敦煌修壁画
北朝、隋唐壁画
唐宋前后几种革带的形制复原及称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