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戏曲舞台改革创新

2024-04-27 01:15袁楠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摘 要:柳子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清朝时期最为鼎盛,属于古老的东方剧种。柳子戏的艺术形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因此在当下柳子戏有着新的发展前景。当然,相应的发展需要对本身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时代需求。基于此,本文从柳子戏改革的基础与必要性入手,先分析柳子戏戏曲舞台的改革措施与方向,然后探究柳子戏现代剧本的创作,希望可以借此给柳子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柳子戏;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3

柳子戏最早起源于明代中期,在山东地区十分流行,200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柳子戏曾一度风靡全国,受众面积较广,不仅仅有社会音乐的功能,祭祀、婚丧等也将柳子戏作为主导音乐。柳子戏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最为昌盛,从流散的民间传播转变为体系化和职业化,实现了从民间到雅堂的转变。在发展的过程中,柳子戏在华夏大地上展现了其惊人的生命力。虽然后续由于清末战争爆发导致其萧条,但是当下仍然有很多的受众。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柳子戏的发展,需要对其戏曲舞台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柳子戏在新时代焕发出其光彩。

一、柳子戏改革的必要性与基础

1949年之后,艺术领域百花齐放,所以濒临灭绝的柳子戏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作为老剧种,柳子戏在当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困境,因为社会结构与清朝时期已明显不同,观众也不再是当年的观众。如果柳子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抛弃。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柳子戏的传承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要保持古老艺术的原汁原味,减少改革。另一种则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柳子剧团率先做出了改革,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由于演员老龄化和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相应的改革并未进行到底[1]。

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戏曲而言也是如此,在不同时代都可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内涵更为丰富,而且艺术是属于群众的,固执地坚持继承只会使柳子戏脱离群众,进而走向衰落。在当代民族戏曲的振興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实际,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需求。

柳子戏有着500年的历史,表演体系与剧本相对独立,这为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剧种层面来看,柳子戏取自民间的小令俗曲,词汇通俗易懂,题材也多是民间流行的传说,能够反映出百姓的生活与情感。所以柳子戏的曲目十分多样,可连续表演月余而不重复。从人物来看,每一类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台词与扮相,形成了独立的表演程式系统。所以从两个层面综合来看,柳子戏拥有成为大剧种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整合资源,进而让其在新时代也焕发出光彩[2]。

二、柳子戏戏曲舞台的改革措施与方向

柳子戏的代表剧目在20世纪50年代曾轰动一时,1959年还在国务院礼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从总体来看,柳子戏具有文学性、传统性和草根性的特点,这也是它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但是进入21世纪后,艺术舞台呈现出了多元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趋势,而柳子戏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过于陈旧,导致观众的热情也进一步衰减。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柳子戏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以此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

柳子戏很多题材起源于历史,有着完整的故事架构,在审美层面表现出虚拟写意的特质。但是从整体来看,柳子剧对于人物心理空间探寻方面却存在缺失。在剧本的改编创作中,由于缺乏对人物心理冲突的剖析和心理动机的描写,导致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完善。在柳子戏的老剧本中,有心理世界刻画的例子,如《孙安动本》中对孙安三次入宫觐见的心理描写都较为细致,刻画出了孙安心中坚定的信念与内心的挣扎与犹豫,也因此孙安成为柳子戏的典型人物形象。但遗憾的是,很多柳子戏的剧目并没有对心理着重描写,因此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3]。

相比于20世纪的消费群体,当今观众更为关注人物独立的内心世界,反而对刻板的逻辑与叙述并不在意。因此,当代戏剧舞台的好剧本,大多将人物的心理放大,这样才能借助人物心理世界的跌宕起伏来构建不同的人物性格,为戏曲情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柳子戏老剧种《白兔记》为例,高潮部分仅仅是对事实进行了描述,并没有对李三娘痛苦绝望的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所以在整体的表达上无法进一步地提升其内涵[4]。

(二)剧本语言的时代化与通俗化

柳子戏的剧本语言大多数是文人写的雅戏,小部分则是民间的俗语。雅戏中有很多文言文,导致当代群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整体较为生涩。俗语则是有陈旧粗糙的部分,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很多普通群众并不能受到教育,所以戏曲语言更多的是地方化的,语言存在粗俗的问题。不论从哪个时代来看,戏曲语言都应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注重其通俗化。另外,柳子戏的戏言脱腔中关于“哎哎咳咳”的衬词太多,所以文本整体较为拖沓。而现在的观众则更喜欢精练紧凑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其需要改革的方向。

从改革的思路来看,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力求雅俗共赏。这是因为当今媒体信息高度发展,观众希望通过媒介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这与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要去掉古老唱腔中的拖沓衬词,将曲词进一步的时代化与通俗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使其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第二,化俗为雅,这是因为柳子戏起源于封建时代的农村,所以在语言中有很多粗俗的群众口语,甚至还有部分糟粕语言。这时就需要将柳子戏中粗俗的成分去除,它虽然通俗易懂,但却不是艺术。因此,为了使柳子戏在当代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要着重改造剧本中的粗俗内容,使其语言具备通俗、雅趣、包容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新时代观众的需求[5]。

三、柳子戏现代剧本的创作

当今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事情发生,为了使柳子戏紧跟时代的潮流,可进行现代化的二次创作,以反映现代生活題材的优秀剧本来推动其现代化的发展。1960年文化部提出了戏曲的三并举方针,但是柳子戏的优秀现代戏相对较少,多为新编历史戏和传统戏。这是因为其整体的取材较为保守,很多人认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才是柳子戏应该演出的内容。而现代戏的创作乱了规矩,甚至有部分年轻人也赞同柳子戏应保留传统,但是这种做法却让柳子戏与时代越隔越远。除此之外,柳子戏也缺少较好的剧本素材。21世纪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百姓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时代精神,因此柳子戏需深入民间体验生活,然后用凝练的文笔将新时代的素材反映出来,如道德伦理矛盾素材、科技发展与生态矛盾素材、社会家庭矛盾素材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缺少剧作人接地气的素材采集,所以出现了柳子戏现代的断层[6]。

在后续的发展中,柳子戏要打破故步自封的思想,让新一代的剧作家写出能引起共鸣的现代剧本,这样才能推动柳子戏的现代化发展。当然,再出色的剧本也要通过舞台的二次创作来展现给观众,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舞台的立体化与现代化

传统戏剧舞台的设计较为简洁,如果柳子戏想以传统剧种的身份登上戏曲的舞台,就需要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实现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创新。针对这一方面,需将舞台设计得更为立体化,可增加图像显示器等,用背景道具和灯光的搭配来使情景的渲染更为有深度,这样就能让舞台更为立体。另外,在古代戏曲的某些桥段中,可增加小桥流水等意象,借助现代图像显示器来显示,以此来增加作品的文化品格。

对于现代化的戏曲而言,灯光、道具、背景等缺一不可,它们不仅能使情景的渲染更为有深度,而且也能提升表达的内涵,这样就能让整个舞台更为现代化与立体化。因此,柳子戏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创新舞台的表现,引入更多现代的科技,这样才能让柳子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7]。

(二)演员的青春化

柳子戏的变革最终将由年轻人来继承,不论其剧本与题材,突出的都是情,有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君臣之情等,这也是柳子戏的灵魂所在。青年演员相比老演员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也更能突出戏曲内部的情。而且从另一层面来看,现代年轻人更关注演员的外在,因此可大力引入年轻演员,这样才会使舞台上出现更多英俊靓丽的颜容,进而增强柳子戏的吸引力。当然,引入年轻演员并不仅仅是为了其颜值,而是为舞台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柳子戏的改革。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对柳子戏较为陌生,视觉冲击才能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目前柳子戏缺少名角,很难找到声名斐然的代表人物,这也是柳子戏陷入断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更是要引入年轻的戏曲演员,一方面继承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另一方面则是让年轻演员将柳子戏推向国际舞台。从柳子戏本身来看,目前并不缺少艺术资源,缺少的是继承者与发扬者。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要让年轻演员发挥作用,挑起柳子戏传承的大梁,为其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

(三)伴奏音乐的高雅化与交响化

柳子戏属于古老的东方剧种,所以它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气息,整体十分优雅。在戏曲的表演过程中,伴奏音乐十分重要,它能更好地衬托唱腔,也为进一步强化舞台的表现深度。所以为了配合柳子戏的典雅风格,可将伴奏音乐进行改革,用现代化的音乐增强柳子戏的表现张力。

在传统的柳子戏伴奏中,小三弦、笙和笛子最为常用,但是这些乐器在当代的戏曲伴奏中却略显单薄,降低了柳子戏的冲击力。因此,需对柳子戏的伴奏音乐及乐器进行改革,使其更为高雅化与交响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这部分的改革,可在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与电声乐器,用乐器的配合来搭配剧情中的情感。同时,还可改变配器的编排,用复杂多样的配器形式来突出情感的表达[9]。

总体而言,柳子戏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保留其精华,而且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进行再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柳子戏的内涵,让其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当然,相应的改革与再创作不仅包含上述的几点,还需要剧作家结合实际进行探索与创新。

四、结束语

柳子戏属于古老的东方剧种,有着独属于中国的特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柳子戏一度走向落寞。进入21世纪以后,很多传统的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因此柳子戏也可借此进一步的发展,借助改革来迎合新时代观众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剧本语言的时代化与通俗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柳子戏戏曲舞台的改革措施与方向,也探究了柳子戏现代剧本的创作,希望可以借此给柳子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丽丽.鲁西南柳子戏剧团传承与现状调查研究 以菏泽、郓城柳子戏剧团为例[J].中国戏剧,2014(12):64-66.

[2]董雯雯.彭城柳子戏剧团之流变——关于徐州地区柳子剧团兴衰的调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郑文慧.山东柳子戏名家陈媛表演艺术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1.

[4]周爱华.笔管一举山河动,正气长存日月悬——记柳子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遵宪[J].山东艺术,2020(06):118-127.

[5]苏冠宇.柳子戏剧目发展变化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0.

[6]任建思.请君莫忘旧时乐,还看如今“柳枝曲”——柳子戏的音乐形态研究[J].黄河之声,2019(10):8-9.

[7]张亚楠.浅析柳子戏音乐中笙的伴奏风格[J].戏剧之家,2018(08):58-59.

[8]王雨琳.新时代柳子戏创新发展策略研究——以昆曲发展经验为借鉴[J].人文天下,2022(05):70-75.

[9]刘红,殷瑰姣.土家族传统戏曲的声腔语境及保护发展——以鹤峰“非遗”柳子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5):70-73.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专项课题“山东柳子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L2023C10190278)。

作者简介:袁楠(1990-),女,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从事音乐教育、艺术学、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