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儿童美术“概念化”的思维藩篱

2024-04-27 01:15丁文静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概念化

摘 要:美术学科重在培养儿童构图、色彩、造型以及想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主题,丰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幼儿掌握绘画技巧,并能融入自身情感,这样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才更加具有生命力。当下,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概念化”倾向,即在授课、布置作业环节,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让儿童进行绘画作品创作。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儿童开展想象,只能按照固化的创作模式,模仿素材图片进行创作。这样就会使儿童逐渐丧失创新能力,不利于儿童的艺术素养培养。这需要教师在未来教学活动中,摆脱“概念化”,让绘画课堂生动有趣。

关键词:儿童美术;“概念化”;思维藩篱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3

“概念化”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不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同时还会给儿童的思维设置一道藩篱,阻碍了儿童的多样化发展。美术学科作为一门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学科,旨在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美术技能应用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儿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提高儿童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重视鼓励儿童进行创新,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融入绘画作品当中,使绘画作品创作具有个性,从而避免“概念化”教学给儿童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一、“概念化”概述

“概念化”即在文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良的创作倾向,主要体现为创作者忽视了文艺创作中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难以深刻理解现实生活以及外在事物中蕴含的各种情感,这样在对艺术形象进行描写以及塑造时,就会缺乏感染力与生命力[1]。创作者通过使用抽象概念替代了人物、事物个性,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概念化作品,难以充分表达个体情感、反映社会本质,文艺作品形式自然也就缺乏感染力,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避免走向概念化创作误区。

二、儿童美术“概念化”的思维藩篱危害

对于儿童群体来说,身体、心理各方面机能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科学引导,拓展儿童眼界与思维,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对外在世界展开思索,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对于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儿童美术教学活动来说,也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培养幼儿绘画能力。但就当前一些美术教学活动现状来看,教师忽视了儿童个性培养,趋于“概念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儿童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如下。

(一)思维定式

儿童美术“概念化”教学形式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使儿童陷入思维定式,在这种状态之下,儿童就会丧失对外在事物的想象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班级所有的儿童进行大同小异的绘画创作,那样一来就很难凸显出每个儿童的个性,影响了儿童潜能的培养与开发。例如,教师教授儿童画苹果,将一个红苹果图片展现给儿童,并让其动手画一画,儿童自然就会照着图片画苹果。在这种模式下,儿童尽管也能画好,但却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画的苹果都是一个样,而没有进行创新,这样儿童的思维就会逐渐固化[2]。

(二)孩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

对于儿童群体来说,思维逻辑相对简单,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基本上都更加听从教师的讲解与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那么就很容易使儿童形成固定思维模式。而这会直接影响儿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进而使教学活动沦为“概念化”误区。对于美术这一学科,不仅仅要求儿童能够掌握绘画技能,同时还需要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外在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但就当前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因为“概念化”教学现象普遍,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孩子画失去原有特质

儿童画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孩子童心、童真与童趣,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术艺术的魅力,发現其中的乐趣,儿童学习美术才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在美术作品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儿童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创作的美术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更加有灵魂。当下“概念化”美术教学形式,不重视开发儿童潜能,没有引导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造成儿童绘画千篇一律,尽管形式美观,但是本质上是各种符号、结构与涂色的堆砌,失去了儿童特质,其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三、引导儿童走出美术“概念化”的思维藩篱路径

美术作为一种集视觉、造型、心灵、人文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还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对于人们身心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在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秉持美术这些特质,开展教育活动,让儿童通过美术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表达自己,避免进入“概念化”误区。结合上文中“概念化”美术教学模式,给儿童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在未来教学活动中,做好教学活动创新,打破“概念化”思维藩篱。

(一)积极利用多样化教具

绘画作品即创作者通过观察物体结构进行作品创作,作品形式、结构应该与原物等同,由此可见绘画中应该重视培养儿童对物体结构、外在形式、颜色方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融合自身观察与理解,进行自主造型,并对创造图示进行表征[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打破了教师以往给儿童提供范例教学的模式,学生更愿意展开思考。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每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具以及各种实物形象。例如,本节课程主要是绘画大熊猫,如果教师简单地将大熊猫图片展示给儿童,那么在进行创作时,儿童自然就会围绕这一形象绘画,最终画出来的熊猫形象自然就是单一的。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为学生展示大熊猫图片以及视频,儿童通过观察活灵活现的熊猫形象,就更能把握熊猫特征。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儿童讲解一些大熊猫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学生掌握这些丰富的素材之后,就会对大熊猫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创作中可以使用的素材也会更加丰富,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从而避免了传统单一的美术作品创造形式。

(二)引导幼儿灵活运用色彩

美术作品创作需要灵活掌握色彩运用,通过感受色彩之美,才能逐渐提升色彩表达能力以及创作欲望,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画面色彩僵硬呆板的问题。但是就以往教师教学过程中,其并不是非常重视引导儿童观察、应用、感受色彩,使教学活动陷入思维桎梏。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儿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在色彩上自然是缺少变化以及层次的,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表现以及创造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点引导儿童灵活、有变化地应用色彩,提高儿童兴趣。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重视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范例,让儿童多接触各种形式素材,并引导其观察色彩搭配。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色彩引入课堂中,如在出现彩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儿童观察这一色彩丰富、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儿童彩虹主要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构成,让幼儿观察彩虹的多样与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播放大自然、海底世界的美丽色彩,让儿童更好地观察这些丰富多样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层次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应用典型的绘画范例开展教学,讲解色彩对比、渐变等技巧,让儿童逐渐形成运用色彩进行表达的方式。儿童在绘画作品创作中,应用色彩能力才会有所改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借助故事开展想象

爱涂爱画是儿童的天性,想要更好地开发儿童潜能,规避儿童画向“概念化”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故事融入绘画课程中,在故事情境中培养幼儿绘画兴趣与想象能力。但是在应用故事开展想象时,应该坚持便于理解绘画内容、拓展儿童想象空间的这一原则,提高儿童绘画作品创作的水平。在应用故事开展想象时,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绘画主题,选择故事场景,确保在故事中含有生动的角色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同时还应该具备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4]。例如,在故事想象画“龟兔赛跑”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教师为儿童讲述了故事情景,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却因为瞧不起乌龟,而睡了一觉,而乌龟没有因为自己速度慢放弃比赛,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胜利。通过这个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鼓励儿童把自己喜欢的情节部分,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一来每个儿童在绘画中,都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融入教师教授的线条、图形、色彩、构图技能进行绘画创作,那么整个班级绘画作品形式自然就会具有个性化,也更加具有欣赏意义,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创作形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为了避免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出现“概念化”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顺应数字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儿童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学场景,让儿童通过现代化教学模式,更能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5]。在应用多媒体手段时,教师可以依据美术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课堂导入,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也会更强。在实际进行课堂导入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书画大家的著名作品、日常生活中的街头创作等,将其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现,这样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中、美术绘画知识的学习中,也会积累大量的美术素材,这对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儿童进行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时尚元素陶瓷艺术以及其他艺术等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将各个国家、民族在时尚表达类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逐点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元素的利用,将这些元素应用到绘画作品当中,这样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才会更有自身风格。而且整个过程儿童通过借助多媒体,观看各种艺术形式,运用到的元素都与绘画之间有一定关联,开阔了儿童眼界,提升了儿童美术创意能力。

(五)积极开展各种美术活动

对于孩子们来说,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新思维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桎梏,避免使美术教学沦为“概念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手工、陶艺等形式的美术活动,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增强审美意识。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发挥创造力,创造无限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例如,通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图画和手工艺术表达出来,这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此外,美术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如孩子们在剪纸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增强结构意识,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绘画作品创作中,使儿童绘画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训练[6]。总之,儿童美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将手工制作、剪纸、陶瓷等活动与绘画课程进行融合,鼓励儿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出自己的构思和创意。这种锻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提升绘画创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如何走出儿童美术概念化思维藩篱进行了论述,可以看出,传统儿童绘画教学形式偏向于“概念化”教学,在这种形式下,儿童难以发现绘画乐趣,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整个班级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儿童在学习中自然也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艺术天赋,自身潜能也难以被开发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还需要教师能够就教学活动做出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视频、自然现象、故事情节等进行授课,鼓励儿童切身观察各种事物结构、形象、色彩等特征,并鼓励儿童就绘画作品内容展开想象,这样在绘画中,才能加入自己的东西,整幅作品才会更加有创意,儿童在创作过程中才会深感乐趣。

参考文献:

[1]李韦.幼儿美术活动创新思维培养途径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01):3.

[2]申艳玲.儿童绘画艺术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9):46-48.

[3]陈永滨.试析幼儿美术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2021(01):1.

[4]边巴卓玛.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传奇故事,2022(15):53-54.

[5]李依萱.“儿童友好型”:“双减”下作业创新设计新路向  以“儿童友好型”美术跨学科主题作业探索与实践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2(18):1.

[6]刘静.立德树人视域下对培养幼儿美术素养有效路径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09):3.

基金项目:2023年山东省职工与职业教育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211)。

作者简介:丁文静(1982-),女,山东寿光人,硕士,讲师,从事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美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概念化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由“棒棒糖树”想到
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视角下现代汉语中动句研究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
试论哲学生成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