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启示

2024-04-27 05:58张华袁源远
对外传播 2024年4期

张华 袁源远

【内容提要】电影在内容和形式层面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从影视国际传播维度出发,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之旅》三部电影在全球性与本土性两方面发力,使其具有显著的在地和国际影响力。三部电影通过呈现灾难背景和城市化主题使得电影具有关注共鸣;而动画、音乐等多重媒介的组合运用使得电影具有了一种全球性的共识之美;日式爱情的脆弱之美和物哀元素则以本土意涵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力;从观影行为到旅游活动的朝圣式实践又将日本的独有风格加以体现。在全球在地化的角度,电影强调了全球性要素和本土性要素在塑造日本形象上的并存和互动,由此展现了全球与地方的互构是国际传播的深层次意涵。对中国电影来说,要兼顾电影在手段和内容上的重要性,进而在对全球与地方的调和过程中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作品。

【关键词】影视国际传播 新海诚电影 全球在地化

电影是一个国家跨文化传播重要的文化产品形态之一。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面前,电影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影视作品和产品,而是被纳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环节,成为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的重要策略。①

电影不仅对世界进行了镜像化的反映,同时也以情节、情感、主题等要素影响社会和个体。在当前全球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电影已然跨越国界,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于是,电影如何影响了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日本导演新海诚(Makoto Shinkai)执导的多部电影产生了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以其《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之旅》三部电影为分析对象,剖析其何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国际传播中的电影:被忽视的媒介主体性

(一)影视国际传播的既有问题:从主体创新到路径重构

诸多学者从影视传播的角度出发,围绕国际传播这一议题展开探讨,所选取话题通常围绕问题与应对两种类型。

在对既有问题的分析中,学者们认为政府的管理不统一以及产业主体资源不足问题需要关注。②而媒体作为传播的关键主体,对外发声也存在不足。③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找到海外观众接受作品的切入点④;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吸纳国际化的人才⑤。此外,在传播渠道层面,还要做大做强媒体,打造出自己的品牌。⑥

(二)作为媒介的电影:从内容到手段

电影是人类活動的产物。将电影视为媒介,首先可以从内容维度来理解:即电影作为内容的载体,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观影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为媒介实际上发挥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将内容传递到观众面前;此时,电影作为媒介是传输信息的通道。

从内容维度来看,要将电影作为国际传播的关键,需要将自身的文化特质注入到影视作品之中,并将其传播到海外。

第一种路径是加强作品的本地化特质,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海外观众的文化特性和海外影视的形式作为外包装以进行筛选⑦。

第二种路径则强调全球化,即通过全球化的视野来讲述本国故事。这种方式采取了一种迂回和隐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以自身故事作为题材,但采取了全球化的视野来进行讲述⑧,这就做到了在文本之中内嵌传统文化。

然而,电影作为媒介并不只是在内容层面发挥作用。电影同样也是一种手段,其通过将动画、文字、声音、图像等要素进行组合,从而将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电影作为手段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实质上是通过组合各种要素,在视觉维度打造出视觉奇观⑨;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手段也是在建构独特的叙事空间,以动画等元素建立起作者的叙述逻辑,即打造“一个由活动影像和声音构成的意象性空间”⑩。将电影视为手段,实际上是在媒介本身的层面强调电影,也就是说,这一维度更关注媒介本身而非内容。

既有研究从传播主体、受众、人才等不同维度对影视国际传播的问题和进路进行了分析,却对电影这一重要的主体有所忽视;尽管部分研究的确从电影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传播,但往往更多偏向于内容维度,而在将电影作为一种手段如何影响国际传播方面缺乏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影视国际传播的视角,从电影的内容和手段两个维度共同出发,围绕电影这一媒介展开探讨。

二、全球性的彰显:共性主题与美感

(一)主题之维:自然灾害与城市化

三部电影都有对灾害的主题化呈现。彗星坠落和持续降雨分别是《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的主题;在《铃芽之旅》中,地震作为主题则被塑造为了显性的对立客体,即直接成为了主角需要对抗的问题,影片通过思考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与勇敢引发广泛共鸣。

新海诚也关注到了城市化现象。在新海诚看来,城市化发展体现出了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的冲突。三部电影都展现了这种持久矛盾。在《你的名字》与《铃芽之旅》中,电影在对城市与城镇的空间切换中,对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展示。

《天气之子》则在人际关系层面将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体现而出,即当主角在面对警察时请求帮助,后者所表现出的无情和冷漠。这种淡漠服膺于现代化所造就的陌生人社会的制度逻辑之下,即个体服从于现代社会运作的制度体系。

上述主题并不是日本的特殊境况,而在全世界范围受到普遍关注,这就为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性。

(二)美感的塑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建构

新海诚善于广泛借助新媒体,在场景的设置方面构造丰富的视觉景观,由此呈现出唯美的景象。如果说《你的名字》中划过夜空的彗星和《天气之子》中巨大的云团给予观众梦幻般的视觉体验,那么《铃芽之旅》中出现在东京上空的“蚓厄”则是在灾难的呈现过程中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另外,音乐的运用和蒙太奇手法也对电影叙事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于是,动画和音乐与既有的字幕(文字)一道,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将观众放置于电影营造的特定空间之中,完成了麦克卢汉式的媒介对人的卷入性塑造,即个体被抛入到媒介环境之中,受到后者的形塑,由此媒介(手段)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建构式影响,以及营造出的美感能够超越国族之分,对于全球观众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本土性凸显:跨越荧幕的日式之美

(一)日式之美:爱的脆弱与物哀元素

三部电影都将主角设定为学生,这就呼应了日本的校园纯爱式的故事。在日本的校园纯爱情节之中,情感的表达是非直接的,同时强调对情感的中断、抽离过程的展露,是一种脆弱之美。11在《你的名字》中,立花泷与宫水三叶的见面经历了多次失败。这种短暂的爱之表达以来之不易的恋人相见开始,最后以突然中断作为结尾,凸显了日式校园爱情的脆弱之美。

此外,新海诚对于美感的塑造也受到了物哀的影响。物哀是日本文学中的重要意向,其核心概念是真情流露,并且强调物这一客体对于人的情感的限定。12也就是说,物哀关注人在与物的互动过程之中如何形成了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在新海诚的三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即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来凸显人的情感。

(二)美感的延伸:从观影到实地探访

对美感的营造是新海诚电影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美的呈现源自日本本土的现实美景,也就是将现实的本土美景进行动画式处理。无论是祭祀场所还是城镇的诸多木制房屋,都是日本所特有的景观,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文化象征属性,因此能够展示出日式的特有美景和风格。这种对真实景象的动画性处理还激发了日本国内的动画圣地巡礼现象。观众并没有停留于观影活动,而是力图前往真实的景点。也就是说,他们以自身作为媒介,试图超越现实-电影之间的虚实界限,通过具身在场的方式去真实地接触美景本身。

此外,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对这种圣地巡礼的广泛报道,更是进一步激发了上述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发生于日本国内,也会促成他国观众的朝圣式活动,于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这样因本土要素而得到强化。

四、超越二元:全球在地化的日本再构

一味地强调全球性或者本土性,实际上可能割裂了全球与地方的复合关系。因此,选择以罗兰·罗伯逊的全球在地化(球土化)来调和全球与地方13,是国际传播的更高要求。在全球在地化的视角下,全球与地方不再是割裂的两极,而是在互动中生成的复合物。正是在全球在地化的视野下,新海诚的三部电影在国际传播维度具有的特殊意涵得以在超越全球性和本土性的二元对立之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展现。

(一)工业化与传统景观:现代化之下的日本

在新海诚电影中,日本以写字楼、铁路系统等现代化景观作为表征,被塑造为了现代化的世界下的一个缩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土性的崩解,而是反映出现代化与传统的张力下所共同塑造的日本。

这种张力表现在传统的木式建筑与以钢筋混凝土为质料的高楼的对比和并存之中。高楼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以冰冷的视觉体验抹杀了传统因素。而在小城镇中,木质房屋随处可见。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木质祭祀场所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由此,以都市高楼为代表的现代化和以小城镇木屋为代表的传统要素便被有意识地并置,作为当代日本的具体表征而存在。

此外,新海诚巧妙地以人作为视角来调和二者所代表的矛盾,并展现出二者的互动。通过铁轨,人们跨越时空限制,以具身的方式来到新的地点。正是交通工具对两个地点的联结,暗示了全球性与本土性要素的结合。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日本作为地方被两种力量同时塑造。

(二)在行动与思想之间:全球与地方的想象

如果说交通层面的位置连接只是停留于物质维度,是一种强硬的被动式结合,那么在行动和思想维度,这种全球与本土之间的连接就体现得更为充分。在《你的名字》中,两位主角对彼此所在的地方存有向往,这种向往一方面是通过人物的直接行动,即呈现个体乘坐交通工具前往远方的情节来体现;另一方面又是通过展现人物对远方的想象来完成塑造,即以人物的目光作为关键——当人物在凝视远方之时,远方地点通过超距离连接得到呈现。

之所以身处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异质性的远方带有期待,恰恰是因为全球性与本土性的互动。正是因为全球性与本土性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影响,因此导致彻底的全球和纯粹的本土不复存在。然而,这种互动并非静态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这又导致了二者的互动是不充分的。换句话说,这就意味着一个地点不可能充分地同时体现出全球性和本土性,而这种不充分导致了地点本身在意义上的匮乏,由此使得卷入其中的个体试图在异质性的他者身上寻找填补意义的可能性。

结语

无论是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手段,其实都是从不同层面对电影这一媒介进行理解。如果只是强调其中一种向度,那么就有落入单一化和片面化理解的窠臼的可能。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真正实现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一方面需要重视内容维度的打造,生产出优质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灯光、动画等手段的运用,从而在内容和手段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另外,全球性和本土性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同调发展,这呼应了超文化的观点,即文化“不是超維度的单一文化”14,而是主张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共存和创造。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调制出具有全球性和本土性要素的作品,是其走出国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这种调制并非简单的两两相加,而是强调全球和本土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从地方到全球,即把自身的本土要素呈现在全球性的视野之下,甚至将这种本土化内容转变为全球性的共识;另一方面是从全球到地方,展示出既有的全球性要素如何在中国大地上产生新的可能,即全球要素如何在地方特质的滋养下产生新的萌芽。

张华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袁源远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田维钢、刘倩:《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海外传播影响力》,《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7日,第11版。

②丁亚平、储双月、董茜:《论2012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海外市场竞争策略》,《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9-46页。

③杨洋、刘晓希:《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当代文坛》2016年第5期,第151-154页。

④同①。

⑤黄会林、黄昕亚、祁雪晶:《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第74-81页。

⑥李倩岚:《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提增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第131-136页。

⑦彭白羽:《新时代微纪录片国际传播多维叙事路径探析——以cgtn〈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为例》,《电视研究》 2022年第6期, 第85-87页。

⑧任志明、左丹丹:《纪录片〈云之南〉的国际传播路径与策略考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第114-117页。

⑨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26页、第158页、第10页。

⑩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第18-24页。

11韩啸:《浅论〈你的名字〉日式唯美主义的追求》,《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期,第58-60页。

12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5期, 第8-14页。

13Robertson, R. Glocalization: Time - space and homogeneity - heterogeneity[M]// Featherstone, M. ,Lash,S. &Robertson, R..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28.

14[德]韩炳哲:《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关玉红译),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第19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