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28 08:17沈元琦
好家长 2024年3期
关键词:诺诺稻草人佳佳

文 沈元琦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现象变化与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传统的种植活动中,幼儿往往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播种、施肥、浇水等。植物生长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同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种植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一、“天时”——把握教育契机

案例:“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这个充满童趣的谜语,使花生从众多种子中脱颖而出,为中班幼儿开启了一场新奇的花生种植之旅。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花生一直没有发芽。佳佳轻轻拨开泥土一看,竟然找不到花生种子了。“花生种子消失了!”“花生去哪儿了?”“为什么花生不见了?”……大家纷纷翻找泥土里的花生,发现幸存的花生只剩两三颗。回到教室,幼儿问教师:“那么多花生,究竟去哪里了?是被偷吃了吗?”教师反问:“谁会来偷吃呢?”诺诺说:“种植区一直都有很多小鸟,我觉得小鸟偷吃掉了。”其他幼儿附和道:“对!一定是小鸟吃掉了!”接下来的几天,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都会暗中观察花生地是否有“小偷”出现。

教师问:“小鸟偷吃花生怎么办?”诺诺回答:“可以赶走它们。可是,我们不能一直待在花生地里。”灏灏说:“农民伯伯种地会做稻草人,小鸟看见稻草人,就不敢来了。”经过交流,幼儿决定制作稻草人。教师还播放了有关稻草人的视频和图片,并组织幼儿搜集制作所需的材料。

感悟:一是捕捉幼儿兴趣,积极回应。由于花生一直不发芽,佳佳主动提出拨开泥土一探究竟。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师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二是基于幼儿问题,引导探究。在了解到 “小鸟天敌”是稻草人时,幼儿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怎样制作稻草人?将这一问题转化为幼儿经验,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二、“人和”——促进深入探索

案例:自从有了稻草人“守护”,小鸟不敢再来了。幼儿再次播种,但是一段时间后,花生种子仍然没有发芽。

诺诺急着说:“小鸟都不敢来了,为什么还是不发芽?”佳佳说:“花生会不会被蚂蚁吃掉了?”一段时间里,幼儿为此愁眉苦脸。“估计是哪里没做好。”“是天气太冷吗?”“是不是要多浇水?”……幼儿纷纷猜测起来。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对幼儿说:“老师也是第一次种花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时,辰辰建议:“我们应该去问问种过花生的人,他们可能知道。”

通过采访,幼儿了解到大班曾经种过花生,大班老师告诉他们:“花生喜欢潮湿,发芽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水,最好每天浇水。”大家马上拿起小水壶,给花生地浇水。没过多久,花生终于发芽了。

感悟:一是多方助力,解决问题。虽然重新播种后,花生仍然不发芽。但从幼儿的猜测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担负起促成“人和”的重要角色。二是运用表征,建构经验。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需求,要想让幼儿能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观察、分析幼儿出现的情况。

三、“地利”——推动纵深发展

案例:诺诺说:“我种的花生开花了!”一下子,这株花生成了种植地里的焦点。佳佳说:“开的花是黄色的,好漂亮呀!”诺诺问:“我种的花生上面好像有白须,是花的小尾巴吗?”

回到教室,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佳佳说:“我觉得长在外面方便,就像我们种的番茄一样,一看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吃了。”教师告诉他:“花生喜欢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只有喝饱水才长得快。”辰辰说:“我们可以给花生宝宝造一个能够挡住阳光的房子。”教师说:“可以。用什么材料呢?”“用黑色垃圾袋。”“用这个涂了颜料的瓶子。”……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感悟:在种植活动中,诺诺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佳佳和辰辰也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参与,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猜你喜欢
诺诺稻草人佳佳
欢乐的歌
南瓜灯
STARSIDE ECONOMY
不担当比“稻草人”还要差
我的校园
选择
稻草人
稻草人
稻草人
谔谔与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