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4-04-29 16:40陈维涛
新课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作业活动

文| 陈维涛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小学、初中、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对整个活动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挖掘过程。我们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育人效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家长、教师、学生全方位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调查分析中发现,虽然地处农村,但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能力差,又因为网络和居住环境的影响,他们兴趣点少、特长爱好少,因此影响了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劳动实践、体育锻炼、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五个方面。问卷调查体现出的这些问题,为综合实践课程从教师、学生两个视角,从体艺、劳动、作业评价、习惯养成、学科整合五个方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化研究,推动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着力点和方向。

同时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和实施技术有待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太重视。

2.课程开设的形式化与浅表化。国家考试选拔制度的存在使学校、教师、家长等主体处于为提高学校升学率与学生考试成绩的焦虑之中,“成绩中心论”等教育功利化的存在使教育主体没有额外精力顾及其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形式化的问题,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缺乏相应的激励手段,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程缓慢。

3.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趋向中年以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领悟不足,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主动探索、研究课程理念的行动力。我们的教师队伍缺乏专家在理论方向上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学校对多元体艺、劳动教育、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中学生养成教育、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体系的实施缺乏系统性设计、专业性实施和系统性管理。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缺乏体系性建构和程序性经验,因此,我校从总体架构到内容确立,从实践研究到反思调整,从五个维度逐渐形成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一、多元体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把“多元体艺”思想融入学生大课间活动中,“多角度、多元素、多方面”开展体育运动。在大课间活动中,“自由跑”是我们的一个活动主题,我们打乱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队列式跑步,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跑道、自由选择速度的个性式跑步,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快慢跑道,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同在操场的跑道上自由奔跑、混而不乱,不同的学生在15 分钟的跑步锻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跑步之后是班级特色展示活动,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协商,每个学期选择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作为本学期重点练习的班级特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教师、学生都能运用纯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其中班级展示活动包括腰鼓、扇子舞、竹竿舞、筷子舞、太极扇、霸王鞭等项目。

在不断研发和创新的基础上,我们研发了体育校本课程——多元体艺,为学生提供多种大课间活动选择,让每个学生一学期掌握一种新的体育技能,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更让学生在合作、创新、团结、共赢等方面得到锻炼。

开展“多元体艺”课程,师生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行动者、创新者,在律动中锻炼身体,在坚持中磨炼品质,在创新中收获成长,我们500 人参与的大型展演《十面埋伏》获得区运会优秀表演奖,18 个班级特色展示在丰南区“一校一品”现场观摩会上获得一致好评。

二、劳动教育与学习品质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抓住农村中学周围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人员、地域优势,打造“四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校园劳动课、家园手工课、果园实践课和游园体验课。

在校园劳动课中,我们将校园绿化、美化设计成劳动课内容,学生在劳动课中动手使学校更干净、更美丽。在家园手工课上,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学生在家里参与家务劳动,和家长一起共建家园,包括干农活、做家务、学做菜、学手工、做志愿者。在果园实践课中,我们将校门口的3 亩果园定为校外活动基地,与园主签订协议,在松土、施肥、疏果、剪枝、嫁接、喷药等关键时节设计劳动教育课,学生通过观摩、实践、分享、体验,提高劳动技术素养。在游园体验课上,每年的秋季,我们在“半亩方糖”大型农场式体验馆里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劳动经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情趣,通过体验,让学生爱上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四个课程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有效提升了个人品质。

三、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了切实将“减负提质”工作落实到位,我们调研作业数量和质量现状,学习关于“双减”工作的政策规定、布鲁姆目标分类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升教师“提质”能力,开展作业管理调控,促进资源整合,多元评价,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我们将学生纳入学校的作业评价体系,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聆听他们的声音,开展双周作业展评活动。展评的作业包括课时练、作业本、作文本、小卷子、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展评内容包括展评数、作业量、批改次数、批改符号、书写规范人数和优秀学生名单;在展评方式上,科任教师提前将所有学生作业摆在教室外的书架上,每个班级一个展牌,班级的所有作业集中放置。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作业水平,将学生纳入作业评价队伍中,开展学生参与的作业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让作业展评促进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每双周共有22 位参与作业评价的学生,按检查表依次检查本年级六个班他所负责的学科,并撰写本学科检查报告。检查结束后,每班选一位同学写出各学科综合报告,在每月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上给同学们做作业检查综合实践报告。教师必须认真、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批改后的作业要标明批改时间,以备随机抽查。还要建立作业批改记录,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都要有记录,以便及时反馈。

八(1)班尹同学和同学谈到关于作业管理对日常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时说:“大家一直认为,还给我们更多的自主时间和思考空间,可以根据每日学业所需更合理自如地规划学习时间,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了,丰富有趣的‘开放性作业’既是挑战,又能激发我们不断关注生活与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制作《桃花源记》课文的模型时,既考查了我们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又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降低了我们背诵的难度,更易于激发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也是“双减”后学生作业变少变优的一个缩影。

四、中学生养成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我校积极构建“修己为基、达人为本、文化培根、养成润德”的养成教育课程体系,校园里的一棵树、一本书、一塑雕像、一块石头,都成为滋养学生的沃土。我们开设养成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入学第一课,在“行、思、悟、践”中培养学生坐、立、行、走的习惯,在“读、思、做、记、评”中提升学生注意力、阅读力、学习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和校园生活、学习需要,制订行为习惯养成课程表、专项行为习惯流程图、教师参与训练点位图。在行为重复、消退强化、总结提升中为学生建立行为习惯的“储蓄银行”,在坐立行走中培养学生的守则意识,在示范演练中使其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享受养成教育的“存款红利”。

开展“晨学一语”“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德”系列活动。每个清晨的《论语》一则,使学生在诵读中走进君子楼文化,感悟班级“论语文化”;通过语文阅读课、课后延时服务、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和学校开放图书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阅读活动,激活读书成果展示,让学生享受因为读书而获得的精神丰盈。教师成立读书会,连续15 年开展“问道书香”聊书活动,让学生将阅读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我校也获得唐山市读书先进单位。

五、课后服务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各学科开展整合综合实践课程,以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全科融合的目的。我们开设了课内跨学科、课后“菜单”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采撷教材内容的整合点、跨科点、实践点,通过设计同主题、多学科、多角度任务清单,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学生素质实践性、融合性、发展性、多元性的提升。课后“菜单”,以学生“点餐”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延时服务。我们的课后“菜单”根据季节时令不同、教师配置不同和学生年龄不同,设置了论语诵读、书法、领读者、课本剧、乒乓球、篮球、足球、劳动、心理课本剧、阅读等十多种社团活动和课后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特长和成长目标,“点餐”学习课程。课后服务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探究中提升。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改变,育人水平不断提升。谷守凤老师撰写的《“双减”政策下提高作业管理时效性案例》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管理优秀案例;张林老师撰写的《“前置性学习”为引导的预习模式案例》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管理优秀案例;李辉老师的《落实“双减”政策探索提质增效》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管理优秀案例;张桂文老师撰写的《远古的传说作业设计》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张林老师撰写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刘宇鹏老师撰写的《升华和凝华作业设计》荣获丰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崔小英老师的论文《看起来很努力,结果却不尽人意》发表在《河北教育》,马岩老师的《减压脑科学》在《河北教育》发表。我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落地生根,得到广大兄弟学校的认可和赞誉,我们的课后服务体系宣传片在“学习强国”发表,我们的“多元体艺”综合实践活动在“一校一品”展示中获得一等奖。

课程“体系化”是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并让其发挥持久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课程内容的连贯性、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课程实施的现实性,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做中学,玩中学,项目中学,任务解决中学,使学习得以落地,使核心素养得以在实践中提升,有利于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落地化。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作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快来写作业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作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