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初中语文教学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

2024-04-29 16:40王彩霞
新课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文| 王彩霞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开始受到重视,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发挥不同教学媒介的价值,能更高效地助力综合育人质量得以提升。因此,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落实,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并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满足基本教学目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并不能随意应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而是要与基本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只有找准方向,提高针对性,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立足教学目标,跨媒介整合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满足基本的教学目标需求,教师可依托目标跨媒介整合教学资源,利用不同的媒介资源,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资源支持。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跨媒介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基于教学内容,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理解课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3.感受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

围绕目标,对课堂教学所需资源进行整合。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与鲁迅有关的知识,我依托信息网络,搜集、整理了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优秀作品介绍。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课文描写景物的手法,感受到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童真童趣,我选择了深度研读文本这一媒介,并跨媒介应用信息技术,阅读优秀教案,观看优秀教学案例视频,制作教学课件,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先是利用大屏幕展示鲁迅的相关信息,带学生走进鲁迅,引出课文。之后,便安排学生展开阅读与交流。此阶段,我安排了初期的学习任务,指向以下内容:

1.走进文本,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

2.交流感受,表达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感受。

跟随任务展开探索阶段,学生走进教材文本,在初步阅读中知道课文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发生的故事。在交流感受阶段,我开启小型“讨论会”,与学生积极互动。有学生提到:鲁迅非常厉害,但他小时候也非常调皮。有学生提到:我非常喜欢百草园的故事,非常有趣,有很多奇思妙想。对此,我反问:“大家都看到了哪些奇思妙想?”由此使学生聚焦文本,有效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此间,我也将学生提到的内容由文本转移到电子屏幕上,使学生的思维以另一种形式得到碰撞,并由此激发学生自我表达与表现的欲望。

(二)打破封闭环境,跨媒介创新学习方式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应打破封闭的环境,不能仅靠教科书进行知识与信息的传递,而要面向目标,创新跨媒介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便可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为推进跨媒介学习方式的应用,打破封闭环境,我立足教学目标,将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并提出以下问题:

1.百草园有哪些景物?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把它们串联到一起?

2.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去描绘?

3.课文体现了哪些趣事?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以上问题的提出,首先起到了一定的驱动作用,使学生阅读有目标。在学生跟随问题展开自主性阅读与探索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出引领者的优势,跨媒介进行关键信息的融入。比如,有学生提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等景物时,我借助相关访谈、博客照片、视频展示、文字解读等不同媒介的信息辅助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这种跨媒介的做法,不仅契合学生的思维,还能实现文字内容向实景的转化,使学生更容易进入百草园的场景中,并获得良好体验。同时,以上问题的范围较大,学生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学生提到的内容,有效借助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源进行跨媒介的阅读辅助,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佳。有学生提到课文中出现的趣事,有学生提到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非常有趣,有学生提到很喜欢雪地里捕鸟的故事,也很想试一试!面对学生所提到的这些内容,教师都可通过跨媒介的方式,提供不同的资源对课程内容做出补充和完善,由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深化阅读交流体验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与交流上,使学生体会到借助不同媒介学习所带来的不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知和体悟。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阅读感官刺激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达到刺激学生阅读感官的目的,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两种不同方式,引领学生展开课程知识的探索与交流。

基于初期阶段的阅读过程,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在进一步展开探索的阶段,我尤为重视线上线下的结合,因此安排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

课前,提出线上学习要求:阅读课文,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

在学生课前绘制思维导图并发到微信群之后,我将大家所绘制的内容进行整合,由此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中,安排线下学习活动: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学生在此问题的探索中,聚焦教材文本,结合先前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媒介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可有效获取信息。有学生得出:因为百草园有优美的景物,有“美女蛇”的故事,有雪地里捕鸟的趣事。对此,我也提出疑问:“那你觉得‘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用?”经过思考后,他表示:美女蛇的故事虽然很害怕,但这样也让百草园变得更神秘。其他学生也对此回答表达了认可,由此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课后,安排线上巩固任务:寻找与“三味书屋”有关的文字、图片、绘画资源,手绘自己心中的三味书屋。

课后任务旨在将学生引向对三味书屋的探索中,学生依托跨媒介的信息获取过程获得了丰富的资源。有学生找到了三味书屋的原型原址,有学生找到了不同人画的三味书屋,大家还根据文字描绘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三味书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三味书屋的探索兴趣,还体现出了跨媒介学习的优势。

(二)熟练搜集信息,提供阅读交流机会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阅读与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在不同媒介的支持下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阅读与交流提供支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在跨媒介的信息搜集下,开展针对性的阅读与交流活动。

在教学“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环境,通过大屏幕呈现三味书屋的图片与学生所绘制的图片,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之下。

教师提出问题:与百草园相比较,三味书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此阶段的阅读与交流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一找相关的文字,再来看一看教师给他们提供的图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聚焦于文字,又能跨媒介体会到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景物上的差异,继而总结出作者在情感上的差异。所以,在阅读以及对比后,便有学生提到:百草园非常自由、有趣,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非常单调、无趣,不是“我”喜欢的地方。在对此表达认可之后,我让其他学生用两个字总结作者的情感。有学生表示:对百草园是热爱,对三味书屋是不满。通过边阅读边对比的过程,也有学生提出了新的角度。比如,在百草园玩耍时,一直都静悄悄的,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就是人声鼎沸。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课程知识的探索,不仅要依托教材文本,还要重视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让学生自主参与信息获取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

(一)拓展阅读媒介,丰富学生的媒介体验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展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的阅读媒介,安排学生体验跨媒介阅读的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便可提前安排不同的阅读材料,引领学生依托不同媒介完成阅读任务,有效获取知识。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我在教学后期开始尝试进行阅读上的拓展,并借由跨媒介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我作了如下安排:

1.倾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朗读音频,进一步熟悉内容,体悟情感。

2.观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优秀录课视频,查漏补缺。

3.围绕不同媒介资源,交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感受。

显然,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会经历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过程,可围绕“跨媒介”展开讨论。讨论中,有学生认为:我们学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读课本上的知识。有学生认为: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既读课文,又读材料,也就是多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这样理解起来也会更简单。在交流中,也有学生结合自己在不同媒介支持下所获取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网上有很多教学的视频,还有很多教案,自己学起来也很轻松。”对此我也强调:“说得没错,其实不仅是网上,我们还可以看相关的影片,可以走进图书馆或者纪念馆,这些方式都会让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更有效。”显然,相较于直接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体验。

(二)自主获取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不同媒介去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由此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安排特定课下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可以体现在教学之后,指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安排任务如下:

1.教师打印《阿长与〈山海经〉》文本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跨媒介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源,了解文本内容。

2.翻看《朝花夕拾》散文集,了解并阅读散文包含的篇目。

3.主动与同学、教师互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以上课下学习任务重在让学生自主展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文本阅读与对应信息资源的获取过程,学生能够获得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深度把握。同时,该文本被收录在下一学期的教材中,该阶段的跨媒介阅读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翻看《朝花夕拾》散文集的任务中,有的学生直接买了书,有的学生则选择去图书馆,总之通过跨媒介的形式对整本书有了一定把握。为促成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我安排了线上的交流活动。活动形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生互动,学生间可自由交流学习情况,一部分是师生互动,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视频交流。从线下到线上,跨媒介的交流方式解决了学生课下学习所面临的督查不足、交流不够的问题。比如,在师生互动中,我问道:“你最喜欢《朝花夕拾》中的哪一个篇目?”由此开启了互动,我也尝试着询问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由此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适合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又能使学生掌握快速、精准获取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谈读写同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