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纪念馆热”因时因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2024-04-29 12:50张江林彦平
中国共青团 2024年6期
关键词:纪念馆教育资源爱国主义

张江 林彦平

2024年春节期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迎来了11.4万人次游客到访,其中38.9%为青少年,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在假期带着孩子走进红色场馆厚植家国情怀,更多青年朋友也热衷在旅游清单中增添一抹独有的“中国红”。伴随“纪念馆热”的兴起,展厅内也掀起了“讲解热”的浪潮。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观看展品,而是希望有“懂行”的人讲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有“接地气”的人策划一场体验感强的展览。年初,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内容建设,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打造精品陈列,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平台载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这对于当前红色场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推动爱国主义叙事由宏大向细微转变。精品的陈列展览、丰富的陈展方式是爱国主义教育优质开展的先决条件。如今,评价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不再以文物多少、场馆大小、设备高低来定夺,而要看它是否与观众建立关联,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有创新阐释,让观众能够“看得懂”“说得出”“传得远”。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精品展览《灼灼初心——江西红色货币历史展》,它不同于以往宏大的展览叙事方式,而是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聚焦于特定时期特定货币和证券进行细微阐释,让观众将数字时代的电子货币与苏区时期的纸质货币进行对比,以小见大来感受艰苦卓绝的苏区岁月和红色金融的“工匠精神”,在潤物无声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通过搭设“国家银行”场景,举办“赤币鉴珍”公益鉴定、民间收藏家导览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将文物的三层关联性——氛围塑造、空间利用、多样表达完美融合,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非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理论,真实的生活实践同样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分众传播,推动爱国主义宣传由普适向精准转变。“纪念馆热”折射的是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爱国主义教育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宣传趋势,瞄准不同群体的需求及特点,改变程式化讲解,适应更多的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不断扩大内容供给,才能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宣讲分众化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因人施讲,编写了11套不同人群的讲解词,让话语表达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生活温度;提升讲解水平,适度增加固定时段公益讲解次数,定期组织纪念馆馆长、专家学者、策展团队开展讲解活动,不断增加优质讲解服务供给;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现场教学、打卡“一馆五址”Citywalk、观看红色故事展演《八一军旗红》等方式体验沉浸式、多元化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打造《小军军说武器》动漫视频、《云游八一——跟着小军军学历史》线上课堂、《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在江西》VR虚拟展,让红色资源具象化,精神可“视”、信仰可“触”。

高效监督,推动爱国主义宣讲由管控向自觉转变。在当前“人潮汹涌”的纪念馆中,要实现完全满足公众讲解诉求是非常困难的,资源不足成为难以突破的刚性约束。此时,招募社会志愿者,做好人员疏导和安抚显得尤为必要。同时,积极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深入探索并建立健全申请备案、培训考核以及持证上岗等机制,将信用记录良好、具备专业讲解能力的个人或团体列入“白名单”,实施统一且高效的管理。重点加强对社会讲解内容的审核把关工作,通过提前报备、定期检查、广泛监督以及网络监测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些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等不当“野生讲解”行为,一旦出现就纳入“黑名单”重点监测和管理,确保讲解活动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从而在场馆内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宣讲氛围,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观众都能秉持期许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猜你喜欢
纪念馆教育资源爱国主义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