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贤治疗气虚型头晕经验

2024-04-30 15:16王珑桦吴圣贤
吉林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清阳圣贤元气

王珑桦,吴圣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和临床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广义的头晕一般分为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1]。中医古籍中称头晕为眩、眩冒、头眩、旋运、眩晕等,按中医证型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多责之于“风、火、痰、瘀”,虚证分为气虚、血虚、肾精亏虚[2]。部分头晕患者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非特异性头晕,没有剧烈的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而是以头昏为主。头昏主要是指持续的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3]。此类头晕症状可见于西医脑梗死后遗症,脑供血不足,颈源性眩晕,精神心理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等疾病。患者并无明显血虚、肾虚症状,临床上多归之于气虚,并伴有气虚的相关临床表现,如头晕昏沉、倦怠乏力、神疲气短、纳差纳呆、耳不聪目不明、记忆力下降、言语低微等。

吴圣贤教授在治疗中医脑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吴圣贤认为气虚型头晕是临床中独具特点的一类头晕,其根本病机除了元气不足,清窍不利之外,还有“虚气留滞”和情志致郁,使气机郁滞导致清阳不升,自拟“补气醒脑汤”治疗此类头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分享如下。

1 理论溯源

中医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 三大主流学说。《黄帝内经》首先论述过虚证眩晕,《灵枢·口问》提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为后世因虚致眩之滥觞,《灵枢·大惑论》在论述外风致眩时也强调“因逢其身之虚”的病因病机。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也指出风头眩是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指出血气虚是头晕的基本病机。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论述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窍不利,可致头昏目眩,立下补气升阳的治疗原则。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认为眩晕应重视脾虚,眩晕出于中气不足者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证治准绳》中用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治疗眩晕,多用黄芪、党参、升麻等药物。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观点,提出气虚眩晕者治宜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明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言“少年无运病”,指出年老体衰,正气不足是眩晕的重要原因。

2 病因病机

2.1 气虚为本 吴圣贤认为气虚型头晕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气滞为标,辨证要点是“但晕而不眩”,宋代王贶《全生指迷方》将此类头晕归为气眩。头为诸阳之会,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致头晕昏沉。头部昏蒙、沉重感为阳气升举无力,不能支撑,故不胜其重。头为精明之府,气虚不能上养故见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气虚导致清窍失养,九窍不利,故耳不聪目不明。

临床上气虚型头晕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头脑昏沉感,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倦怠乏力、神疲气短、言语低微、纳差纳呆、耳鸣或脑鸣、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无明显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常见舌质淡红或淡嫩,脉沉细或细弦,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气虚。吴圣贤认为此类头晕病因多为年老体衰,或曾久病伤正,或劳倦过度所致,元气不足,清窍不利。

2.2 气滞为标

2.2.1 虚气留滞 吴圣贤认为气虚型头晕病机除了元气不足之外,还有因气虚推动无力,易致气机郁滞,即“虚气留滞”。气机运转不畅,则清阳不展,脑窍失养而头晕。“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化用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中的“虚气留滞”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出的中医病机理论[4],是指因元气亏虚,气化推动无力,全身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留滞的病理过程。元气虚损,脏腑功能减退,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留滞余邪,甚至会化为毒邪[5]。“虚气留滞”强调以虚为本,以滞为标。气虚日久可生气郁、血瘀,气郁日久又可生痰饮,导致因瘀致眩,因痰致眩。“眩晕为中风之渐”,气虚日久,痰瘀阻络,甚至可发展为中风。

2.2.2 情志致郁 吴圣贤认为情志致郁也是气虚型头晕的关键病机,临床中发现患者常伴有精神压力大、情绪焦虑、思虑过度等症状,多兼情志不舒。头晕昏沉为清阳不展,脑窍不开的表现,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因病而郁”或“因郁而病”。气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不展,肝失条达,进一步导致气机郁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目前,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头晕症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慢性主观性头晕(CSD)患者的病程与焦虑抑郁情绪显著相关,该病可由精神疾病所诱发,也可继发于器质性疾病[6]。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虚证多见、实证较少,也印证了中医学中“久病多虚”的特点[7]。研究[8]通过临床经验和对中医古籍的深度挖掘提出“无郁不作眩”的学术观点。研究[9]从肝郁论治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 临证经验

气虚型头晕治疗原则以大补元气为主,开窍行滞为辅。吴圣贤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补气醒脑汤”专治头晕昏沉,耳不聪目不明。全方以人参为君,麻黄为臣,生石膏为佐,白芷、川芎为使,药专力宏,可补气醒脑,长精神、清头目。

3.1 以人参大补元气 人体一身之气由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组成,与肺脾关系密切。《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肺主气,司呼吸,主宗气,肺气不足则全身之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之气上升不足则头窍失养而头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于中焦斡旋气机之升降。《医方集解》言:“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故治疗气虚型头晕需从肺脾两脏入手补气。补气醒脑汤以人参为君药,人参入脾、肺经,大补元气,治一切虚证,补脾益肺,且能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言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既往治疗气虚头晕医家补气多用黄芪、党参、白术一类补中益气,吴圣贤临床发现唯用人参补气效果最佳,其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的功效是其他补气药所不具备的。视患者气虚程度及体质寒热,常用生晒参或红参3 ~9 g。现代研究[10]发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记忆能力,还有强心,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抑郁等作用。

3.2 以风药开窍醒脑 吴圣贤善用风药开窍醒脑,行滞散郁。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论》言:“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麻黄、白芷、川芎皆是风药,张元素《医学启源》根据“药类法象”理论归为“风升生”一类。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故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会,元气不足,肺卫之气不固则外邪易乘虚入脑,扰动清阳而致头晕头昏,亦有正气不足,风邪留恋不去导致的慢性头晕[11]。风药能宣散祛邪,升举清阳,调畅气机,开通玄府[12],透络开窍,且风药轻清上达,有引经报使的作用[13]。

补气醒脑汤以麻黄为臣。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用其轻可去实,专疏肺郁,可温通发散,能通彻上下内外,宣畅气机,通达阳气[14]。《日华子本草》言其:“通九窍,调血脉”,麻黄通阳化阴,开郁散闭[15],临床使用蜜炙麻黄,透表发散作用较生麻黄缓和,用量根据患者气郁程度及体质强弱,常用量3 ~9 g,取其宣散开窍之性。人参-麻黄是治疗气虚型头晕的关键药对,麻黄配伍人参,药精力专,可补气行气,开窍醒脑,且无耗气伤阴之弊。既往医家治疗气虚头晕用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等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吴圣贤认为肺主一身之气,麻黄开肺气,通清窍,其宣闭开窍,行气通络能力更胜一筹,临床疗效更好。补气醒脑汤以白芷、川芎为使,引药入阳明、太阳经。白芷味辛,性温,入肺经、脾经、胃经。辛香散结,可通窍行表,专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百一选方》都粱丸中单用一味香白芷,治诸风眩晕,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白芷常用量9 g,引经阳明,疏风通窍。川芎味辛,性温,归肝经、胆经、心包经,行气开郁,活血止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神农本草经》言“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可行气活血,引经太阳,根据患者气血盛衰常用量15 ~30 g。

3.3 以生石膏清热醒脑 补气醒脑汤以生石膏为佐,常用量15 ~30 g。生石膏味甘、辛,性寒,入肺经、胃经,为发散凉药,平衡川芎、白芷、麻黄等药物温燥之性,亦可清郁热。《长沙药解》言其:“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情志所伤,皆为火热”,脑神以清为顺,独生石膏可散郁结于脑之火热邪气,为治疗精神疾病药物之首选[16]。

补气醒脑汤用药精简,药专力宏,配伍得当,大补元气而不壅塞气机,通窍醒脑而不耗散正气,屡见奇效。

3.4 灵活运用 气虚型头晕病因多样,有单纯气虚,有本虚标实,有因实致虚,有久病致虚。患者多伴有精神紧张焦虑,症状变化多样,时诉全身不适,吴圣贤临床上常以“补气醒脑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或合他方而用,或先用他方后换用此方。适用“补气醒脑汤”的主要症状为头脑昏沉、头闷头胀、记忆力下降、耳不聪目不明、神疲乏力或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度。有头晕昏沉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释放压力,规律作息,以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贯穿治疗全程,更能增加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治疗配合度,提高疗效。补气醒脑汤不仅可以治疗气虚型头晕,还可以治疗证属气虚的紧张性头痛,异病同治,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4 病案举例

4.1 气血两虚头晕 焦某,女,28 岁,于2021 年12月25 日来诊。主诉:头晕昏沉感3 年余。患者3 年前因生产后自觉头部昏沉,冬季加重,既往甲状腺功能减退,未服用甲状腺素。刻下症:头部昏沉感,心悸,困倦,月经量减少,性急易躁,纳少,眠差,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头晕气虚证。综观舌脉症,系产后气血亏虚,元气未复,加之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致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处方:补气醒脑汤加减。方药组成:人参6 g,川芎30 g,生麻黄9 g,白芷9 g,生石膏30 g,夏枯草30 g。二诊:患者服药14 剂后头昏沉感减轻,困倦减轻,无心慌,前3 天有胸部刺痛,后未发。晨起自觉身热,伴汗出,下午左腿凉右腿热,今日经期第1 天,月经量少,腰略僵硬不适,继方加桂枝15 g,白芍18 g,生姜12 g,大枣12 g,炙甘草9 g。三诊:服上方14 剂后患者胸部刺痛好转,发作频率降低,近期入睡困难,眠浅,偶有下午左腿发凉,右腿发热,偶尔激动时头胀,脾气急躁好转,食欲减退,纳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前方加厚朴24 g。服药后患者头昏沉,困倦,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每2 周复诊1 次,效不更方,随症略有加减。

4.2 气虚络阻头晕 患者,女,45 岁,于2022 年7月25 日来诊。主诉:头昏沉感5 年。患者5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沉,思维欠清晰,说话多后明显,以手按摩头部可稍缓解,曾行头颅MRI,头部CT,皆未见明显异常。颈椎X 线片提示生理曲度异常,曾自行服用银杏叶滴丸效佳。既往肺微结节,骨质疏松。刻下症:时觉头昏沉感,思维欠灵敏,易乏力,无白日困倦感,纳可,眠可,二便调,右大腿前侧正中处发麻1 年余,无明显冷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头晕气虚证。综观舌脉症,系元气不足,气机不畅,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处方:补气醒脑汤加减。方药组成:人参6 g,川芎24 g,生麻黄9 g,白芷9 g,生石膏36 g,天麻24 g,葛根24 g,三七6 g。患者服药7 剂后腿麻消失,头昏未发,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舌淡红脉弦,继方加麦冬12 g,2 周后复诊无明显不适。

按:补气醒脑汤为吴圣贤经验方,主治气虚头晕昏沉,方用人参补气安神,麻黄开郁宣闭,白芷疏风通窍,生石膏为发散凉药,川芎活血理气。诸药配伍,屡见奇效。病例1 患者系产后气血亏虚,元气未复,加之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致清阳不升,脑窍失养,用补气醒脑汤后合用桂枝汤补气行滞,调和营卫,服药1 个月后头晕昏沉、困倦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好转,疗效颇佳。病例2 患者系体弱气虚加之颈部经络受阻,气机不畅,致清阳不升,脑窍失养,用补气醒脑汤加天麻、葛根、三七息风通络,补气行滞,7 剂见效,头晕昏沉未再发作,腿麻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可见吴圣贤的补气醒脑汤对于此类头晕昏沉的气虚型头晕有很好疗效。

5 小结

吴圣贤治疗气虚型头晕是在“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理论基础上,提出此类头晕的病机是以气虚为本,气滞为标,除了元气不足,清窍不利之外,还有“虚气留滞”和情志致郁,使气机郁滞导致清阳不升。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补气醒脑汤”治疗此病,疗效颇佳,拓展了中医对气虚型头晕的病因病机认识,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头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清阳圣贤元气
元气清晨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境随心转是圣贤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修身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喝茶聊天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