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结合”推动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24-04-30 04:30林天慕
新长征 2024年4期
关键词:四个结合中医药大学吉林省

林天慕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连续性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关键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系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起点,把握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坚持政府统筹谋划、部门协调推进,大力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呈现出城乡结合、医研结合、中西结合、三产结合良好发展的新局面。一大批中医药重大项目落户我省,数量之多和病种覆盖之广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县域公办中医院全覆盖,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夯实;优质中医药资源不断下沉,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多元化健康服务不断外延。

城乡结合: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共享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一直是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老大难”問题,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城市大型中医医疗机构,以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等方式,向基层输送人才、技术、管理等,是快速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基层群众中医药获得感的有效手段。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现了全省各市(州)三级和各县(区)二级公立中医院全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夯实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统筹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于2023年获批东北唯一一家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在前期人才和医疗输出的带动下,其输入医院白山市中医院于2023年9月晋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牵头成立了我省最大的中医医联体和医疗集团以及12个专业的专科联盟,覆盖全省所有县(市)级中医医疗机构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及骨干医务人员200余人次,输出新技术、新疗法80余项。

通过医联体等形式,省内“龙头”中医院不断向基层下沉优质中医药人才、输出优质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中医区域医联体9个、中医专科联盟(依托省级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17个、老年医养结合医联体(依托县级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立)35个,在36个县(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不强等问题,吉林省建立了“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机制,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招收中医药专业人员1638人,占培养总数的34%。近年来,累计培养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卫生人员8000余人。

医研结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首先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把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中西两种医学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最佳方式,也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

“十四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强化高层次科技平台建设,确定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1个,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清代医疗保健经验重点研究室,实施基于重点研究室研究领域的中医临床疗效提升项目,提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两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实施基于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能力提升项目,开展人员培训、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针对6个重点病种形成了10份临床疗效评价报告。实施基地重点病种(眩晕病)规范化建设项目;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开展心衰病规范化项目建设;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长春市中医院实施中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名老中医经验方、协定方的人用经验收集、产能恢复和相关环节研究,推进中药新药转化。

通过科技发展计划,以奖励补助、择优遴选等多种方式,围绕中医药领域临床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支持吉林省中医老年疾病、中医代谢疾病、中医呼吸病、中医心血管病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目前,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针对常见的健康状态及慢病风险人群形成了8个系列、覆盖21个健康状态/病种、包含75种干预产品及技术的治未病养生保健服务包,开发了2个外用制剂、5个中药健康食品。

中西结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综合医院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骨干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促进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提升综合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也有利于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更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我省着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向综合医院延伸,实施了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初期,有5家综合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参与项目建设,并将“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纳入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机构积极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大力发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目前,全省共有17家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10家妇幼保健机构为住院期间的妇女儿童提供中医药服务,吉林省妇幼保健院成立妇幼保健中医诊疗中心,开设中医特色专家门诊,中医诊疗中心中医药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门诊中医药服务量明显提高。

2023年,为进一步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我省遴选了9家综合医院,实施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项目建设。9个“旗舰”科室分别完成了中西医协同医疗相关制度,开展了一项或多项中西医协同科研项目,增设了中西医结合门诊及床位。

三產结合: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服务外延

药材好,药才好。为确保中药材质量,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我省从中药材种养殖、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等全链条出发,全力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道地药材5个品种的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探索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发挥道地药材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从源头做好中药材质量保障;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实施中药资源保障能力提升项目,针对我省道地、紧缺、濒危中药材开展种源繁育和规范化生产研究;通过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支持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研究,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强化中药全产业链质量保障。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实施吉林省中药质量保障项目,开展吉林省道地药材优势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及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技术培训、标准宣贯等工作,提升中药材质量、质量保障能力;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开展人参等我省道地药材、矿物药的炮制技术及科学内涵研究,制作炮制技术操作视频和文化宣传视频,建立宣传公众号,制作中药炮制虚拟仿真课程,培养中药炮制学研究生,开展炮制规范、设备研究。

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印发《吉林省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指导意见(试行)》,允许中药生产企业采购吉林省产地的趁鲜切制药材,将人参、西洋参、鹿茸、天麻、苍术、淫羊藿、甘草、返魂草、虎眼万年青、桑黄等10个中药材品种纳入第一批鲜切品种目录,根据省内道地中药材种(养)植情况进行定期增补和调整。确定了《探索产地初加工和饮片炮制“一体化”生产模式,建立鲜切药材品种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课题,初步确定长春、通化、白山、延边4个地区含有净制、切制炮制范围的4户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为试点企业;推进中药制造业数字化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药工业融合。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全省建设9个市级中医药健康管理指导中心,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服务。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35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与150家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构建了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吉林模式。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示范基地2个,在大安市试点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在8个县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

当前,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新变革,呈现新态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两个支撑、实现三个目标”,大力发展新医药、新康养产业,为健康吉林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中医药智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满足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找准发力点,打造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生活方位的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中医药服务。“建立两个支撑”即人才和科技支撑。一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集聚。以人民之需、时代之需,打造形成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临床与中药产业协同创新,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发展新模式。“实现三个目标”即实现医药强省战略目标、健康吉林建设目标、文化繁荣发展目标。找准主攻方向,发挥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推进医药强省建设目标;抓住群众需求,健全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助推健康吉林建设目标;坚持文化赋能,厚植中医药发展沃土,实现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四个结合中医药大学吉林省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坚持“四个结合”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建立“三会一课”长效机制亟待厘清几大问题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四个结合”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