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加速提升吉林增产保供能力

2024-04-30 04:30舒坤良
新长征 2024年4期
关键词:千万工程粮食农业

舒坤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锚定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主题,在党和国家层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系统部署,绘制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路线图”。

深刻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与突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农业农村发展最新形势和态势,相较往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一是在确保粮食安全上更加突出提升单产水平。扩面积、提单产是粮食增产的两个主要措施。当前,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仅为美国的70%左右,在耕地面积有限、后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实现增产的潜力巨大。2023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拟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仅剩的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承担着全国1/5的粮食增产任务,提升粮食单产尤为重要。

二是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多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提供了80%以上的商品粮和90%以上的增产粮,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3个粮食主产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针对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的突出问题,在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是协调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关系,破解粮食主产区发展不充分和产区、销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有效路径,也是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三是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早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把促进县城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明确县城是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强调县城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枢纽作用。

四是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受局部战争、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低增长通道,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所减少。同时,当前农产品价格普遍走低,农民经营性收入下降。鉴于此,在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压力。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是破解增收难题、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升增产保供能力的战略思考

吉林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须结合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将“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运用到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中,特别是运用到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建设中,探寻创新性模式和路径,当好国家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工厂和大厨房。

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在土地大量流转的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更大、装备水平和技术承载能力更高,相比小农户具有更强的耕地保护能力,理應成为耕地保护的主力军。但在耕地保护实践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政府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须探索建立“省市县乡(镇)村+网格+户”的“5+2”七级田长制,充分发挥基层田长的前哨作用,构建“户户是田长、人人都参与”共同保护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广组织引领、“头雁”带领、班子带头和党员带动“一引三带”模式,打造耕地保护“红色联盟”。强化中长期土地流转支持,以县(市、区)为单位,探索建立5年以上耕地流转专项补贴,根据流转年限动态调整补贴力度,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稳定性和耕地保护意愿。

加快培育吉林特色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加快制定专项引才政策,以面向全国引才、全球招聘等方式,全力引入具备“揭榜挂帅”条件的种业领军人才,打造育种科研攻关能力较强的吉林“种子队”。加快编制吉林省种业发展规划,制定未来10—15年主要品种选育目标,明确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大攻关品种和项目。依托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设立战略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体系。依托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春国家农高区、榆树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园等园区,以及吉农高新、鸿翔种业等龙头种企,加强政产学研商金高效协同,汇聚新品种研发产学研合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在新品种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品种权保护和育种激励,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构建与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相匹配的支撑体系。我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平均年龄约60岁。在未来10年内,这些农民由于年龄因素将逐步退出农业经营,同时由于城镇化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青壮年劳动力难以补充到农业生产中,这将造成人地关系的急剧变化,进而引发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变。也就是说,我省即将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生产经营方式突变后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提前预判,加快构建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相匹配的新品种、新设施、新装备体系,以及新的农业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等。以农机装备为例,当前我省农机装备密度早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遥遥领先全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农机化率相差不大,但在机具质量、机具马力、配套水平、智能程度、利用效率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说明农机化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农机化水平。当人地关系变化导致经营规模和方式大幅变化后,当前装备的农机具大多将被淘汰,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亟需锚定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快速调整政策导向,加快布局与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农机装备。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动农业整体转型升级。聚力打造绿色发展这张“王牌”,树立吉林农业整体标签。在种养环节,突破传统农业重点抓植物和动物生产的局限,按照“地上地下、水上水下、树上树下”的思路,加快构建农业生产的大资源格局,构建植物、动物、菌物和微生物“四物”循环体系。适应人地关系变化,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种养基地,以大基地的建设引领农业生产转型。加快培育高水平作业主体和作业品牌,在种养环节快速扩大托管规模,探索整屯托管、整村托管甚至更大规模托管,以托管作业促进农业“三品一标”整体提升,推动形成“绿色”标签。在加工环节,以占比最大的玉米加工为例,要争当全国玉米加工的“大工厂”,重点向三个方向发展:精深加工,强化科技研发,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在变性淀粉等高端产品上实现突破;饲料加工,打破长期以来原粮调出、饲料外购、活体再调出的局面,强化就地饲料加工转化,支撑我省生猪、肉牛等重点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以玉米为主料或辅料,整合全省农特资源,加快发展玉米主食、副食、休闲食品、玉米菜系,以及玉米功能性食品、定制食品等,以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玉米全链条升级。在销售环节,强化农民內部的组织与联合。引导大中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签订订单,制定生产标准和收购标准,通过内部收购增加农民收入,改变“户户生产、户户销售”的局面,提升市场议价能力,打破中高端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怪圈”。探索建立一批高端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打造农业领域的“万象城”。这些平台既可直接带动前端供货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幅提升农产品品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价格发现功能,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推动建立以“粮汇”为基础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净调出省,我省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论述,着力推动建立以“粮汇”为基础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具体思路如下:根据过去5年各省(市、自治区)粮食平均产量,划定其粮食生产的“基础红线”。以此“红线”为基准,根据全国粮食增产目标(“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按各省(市、自治区)“基础红线”比例划定其“增量红线”。两条“红线”叠加即为各省各年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保供红线”。在国家划定各省“保供红线”基础上,在省际间建立以增产为基础的粮食保供指标交易,即“粮汇”。探索建立“粮汇”交易基金。建议由中央统筹建立“粮汇”交易基金,调剂粮食“保供红线”年度盈亏平衡。盈年由基金兜底收储多增产的粮食,亏年形成的购买交易指标的资金全部注入基金池。建立“粮汇”定价机制。“粮汇”价格是粮食市场价格之外的附加价格,是粮食增产指标而非粮食实物交易的价格。“粮汇”定价应能完全弥补卖方因生产经营这些粮食而形成的利益流失和发展缺失,并获得合理利润。各省“粮汇”交易所得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千万工程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