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2024-04-30 01:11邬宁馨伏乐佳李秋珊黄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

邬宁馨 伏乐佳 李秋珊 黄虹

【摘 要】 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其剧烈瘙痒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内治法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回顾近7年中医内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从脏腑、外邪、气血津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面对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论治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中医内治法对该病辨证论治方法多样,临床疗效确切,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内治法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5-0072-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5.zgmzmjyyzz202405014

Research Progress of Atopic Dermatitis Treated by In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 Ningxin FU Lejia LI Qiushan HUANG Hong

Abstract:Atopic dermatitis (AD) is a kind of chronic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 its intense itching and recurrent features on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ave a serious influence. In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D, this paper through a review of nearly seven years of TCM internal treatment of AD-related literature, summarizes th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D from the zang-fu organs, Qi-blood-body fluid, six meridians, triple energizer, defense-Qi-nutrient-blood, found that the TCM, characterized by diverse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and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Keywords:Atopic Dermat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rnal Treatment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名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和特异性湿疹等,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常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相关研究指出,特应性皮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10%~2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特应性皮炎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1]。目前西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方法有限。中医药治疗历史悠久,不良反应小,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近7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将中医内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应性皮炎”病名的记载,根据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点,认为其与中医古籍中“奶癣”“浸淫疮”“四弯风”等病相对应。从古至今对特应性皮炎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提示其皮肤表现多与心脾相关。《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是内有热邪,外感风湿,风湿热邪相合而发病。《外科正宗》提出了遗传与胎毒的因素,较早认识到遗传这一因素对特应性皮炎的影响。《医宗金鉴》认为风湿热邪外袭,郁久而伤津化燥以致皮肤瘙痒难耐。有学者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2],总结了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脾土不足与心火偏盛贯穿该病始终,脾土不足为枢,心火偏盛为机,风湿热为标,胎毒、遗热为伏邪。近现代医家结合了传统理论与自身的临床用药体会,进一步丰富了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禤国维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肺脾肾虚,心火旺盛,肝郁气滞,兼外感风湿热邪”是特应性皮炎的核心病机[3]。赵炳南教授认为先天不足,脾失健运,外感风湿热邪,搏结腠理是其主要病机[4]。白彦萍教授[5]通过分期辨证,认为特应性皮炎在各阶段主要病机有所不同,婴儿期以胎毒遗热,火郁肌肤为主;儿童期则是由于脾失健运,加之心火亢盛,二者交织而生湿热;青少年和成人期,责之于脾虚而气血不足,导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汪受传教授提出“伏风”辨治小儿特应性皮炎,认为其病机为伏风内潜,风邪不得疏泄透达,而致本病易发而难止[6]。崔炳南教授将小儿病因病机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母体遗热于儿;二是小儿禀赋不耐,脾胃亏虚;三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7]。

2 中医内治

2.1 脏腑论治

2.1.1 从心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在五行中属火,火为阳邪,性燔灼急迫,具有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的致病特点,易致痒、痛,与皮肤病密切相关[8]。黄尧洲教授根据小儿体质学说“心常有余”的特点,认为小儿心气旺盛有余,易致邪火扰心[9]。《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张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并兼顾肺、肝、脾三脏,提出治疗特应性皮炎应以重镇安神、清热泻火、祛风止痒为法,常重用生龙骨、煅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重镇之品以安神止痒,并创立了龙牡汤加减治疗。

2.1.2 从脾论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陈实功《外科正宗》也有“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的论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胃以濡养,脾虚不运,润泽不及,则使皮肤干燥、角化等。脾虚日久,健运无权,水湿停聚,若留于皮肤肌腠,则生疮痍。艾儒棣教授结合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当以脾胃论治为主,并自创马齿苋汤和四君子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10]。田小雅[11]观察了健脾助运方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该方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兒生活质量,且起效快、安全性高。刘明强[12]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特应性皮炎,发现参苓白术散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下调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等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及调节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平衡。

2.1.3 多脏论治 孙占学教授[13]认为发作期病机以心火脾虚为主,提出了清心健脾法,心脾同治,创立了连苓汤加减治疗;缓解期则以血虚风燥为主要病机,治当以养血润燥,健脾除湿为法,据此创立了归苓汤来加减治疗。裴悦[14]进一步研究培土清心方对特应性皮炎的肠道菌群影响,发现该中药方剂不仅能够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的菌群多样性。丁靖等[15]认为小儿肺脾常不足,加之容易饮食不慎,导致脾胃亏虚,水湿内停,再者五脏相关,脾虚则土不生金,以致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易使风湿热等外邪侵袭,内外邪气相合,郁于肌肤而为病。因此提倡“肺脾同治”,治以运脾除湿、祛风宣肺,运用健脾固肺类中药方随证施治。朱璐等[16]从个体化治疗的角度,提出从肝脾论治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总结出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两种常见证型:肝郁脾虚湿蕴证和肝郁脾虚血弱证。临床以疏肝健脾为大法,分别佐以祛湿、养血药物对证治疗。张佳林等[17]基于“三有余,四不足”和“五脏相关”理论,从五脏关系出发,结合小儿“肺脾不足,心肝有余,肾常虚”学说来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为临床提供一个更加系统、便捷的思路。

2.2 外邪论治 汪受传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与风邪为患“善行数变、行无定处”的致病特点具有一致性,风邪留着难去,形成伏风[6]。伏风内潜,湿热内蕴是其主要病机,当以消风法为主辨治,急性期以消风散清热祛湿、疏风止痒,迁延期以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养血祛风。高珊珊等[18]认为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上也有标本缓急之分,在急性期当以祛邪为要,治以清热祛湿、疏风止痒之法,用消风散加减以治其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宋坪教授[19]从脏腑风湿的角度讨论了特应性皮炎的辨证论治,认为风寒湿邪侵犯肌表及胃脘,脾胃运化失常,治疗上当以透散伏邪,调理脾胃气机为要,临床上常运用小儿化湿汤、升阳散火汤和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3 气血津液论治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与各脏腑、经络功能联系紧密,与皮肤的功能状态也息息相关,气血津液功能正常,则肌肤荣润光泽,反之,则表现为各种皮损及感觉异常。范子怡等[20]从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特应性皮炎,将其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认为急性期以气分湿、血分热为主要病机,治以凉血祛湿止痒之法;慢性期以血虚津亏为主要病机,则当治以养血生津润燥之法。李林仙等[21]认为特应性皮炎发作期病机以血热为主,常伴有湿邪,胶着为患,久则血热化燥生风,肌肤失养,当治以凉血祛湿止痒之法,自拟凉血祛湿止痒汤为主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濮益菁等[22]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思路,用当归饮子加味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的80.39%(P<0.05)。

2.4 六经论治 东汉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出六经辨证。后世有“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之说,《伤寒论》中对身痒也多有论述,故皮肤疾患亦可从六经辨治[23]。欧阳卫权教授宗六经辨证思路,将经方活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临床上常用麻杏石甘汤、越婢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方,并独创将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用于该病治疗,往往疗效甚佳,为从六经论治特应性皮炎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24]。

2.5 三焦论治 中医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论断。《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可见,三焦是连接皮肤与脏腑间的通道,脏腑功能通过三焦作用表现在皮肤上,故皮肤病亦可从三焦论治。苏跃等[25]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发现其病机演变过程与三焦的传变过程相吻合,呈阶段性变化,治法可遵温病,分阶段分部位论治。婴儿期上焦失司,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施以宣散清解之法;儿童期中焦困阻,施以调畅行滞之法,成人期病邪深入下焦,须以重镇沉降之法。

2.6 卫气营血论治 叶天士根据《内经》中所描述卫、气、营、血各自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将病程根据深浅轻重及各阶段表现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病理发展阶段。《难经·二十二难》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可温煦、濡养肌肤,气血不和则致肌肤失养,多种皮肤病由此而生,因此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科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26]。常可用以确定病位浅深,探讨病理传变,判断其逆顺转归,从而指导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郑顺平[27]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古今医家对于特应性皮炎辨证施治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卫气营血辨治特应性皮炎的证型、证候、斑疹、治法、方药,总结了从卫气营血辨证来论治特应性皮炎时应考虑的要点,即传变不分表里渐次、也可出现不传或正虚邪恋、辨治应标本兼顾。

3 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辨证思路不断开拓,特应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手段也在日益完善。目前,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从心、脾论治居多,但很多医家也发现五脏相关,常相兼为病,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辨证论治。此外,内外邪气致病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时需要遵循标本缓急施治。此外,近年不少医家通过进一步研究,补充了从气血津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来论治特应性皮炎,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总的来说,中医内治法在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疗效确切,目前的研究还在不断扩宽治疗的思路以及深入研究其机制。但各医家主要从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论治,缺乏对该病系统的研究、辨证难以规范、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等问题是其弊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系统化治疗,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珊.特应性皮炎诊疗研究的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8):25.

[2]黄楚君,朱梓波,薛素琴,等.特应性皮炎心脾相关病因病机理论的古文献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5):466-468.

[3]张斌,熊述清,杜泽敏,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9,51(2):17-20.

[4]朱慧婷,李伯华,姜春燕,等.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后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总结[J].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55-1158.

[5]白彦萍,刘文静.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33(2):215-217.

[6]任靖,陆远,刘殿玉.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辨治小儿特应性皮炎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20,16(6):1-3.

[7]朱慧婷,郎娜,孙占学,等.特应性皮炎的中医核心病机探寻[J]. 北京中医药,2021,40(11):1197-1199.

[8]卢亮,孙丹,耿蒙利,等.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探讨特应性皮炎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4):105-108.

[9]王雄,郎娜,付中学.黄尧洲教授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40-42.

[10]郭静,肖敏,彭丽,等.艾儒棣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534.

[11]田小雅.健脾助运方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2]刘明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1.

[13]范子怡,孙占学,张慧丽,等.孙占学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2,28(4):165-167.

[14]裴悦.培土清心方对特应性皮炎的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15]丁靖,宋瑜.肺脾同治法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2):191-193.

[16]朱璐,雷水生,刘清,等.从肝脾论治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J].陕西中医,2020,41(8):1139-1142.

[17]张佳林,林颖康,刘城鑫,等.基于“三有余,四不足”从五脏相关论小儿特应性皮炎[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10):798-800.

[18]高珊珊,郭林涛,鲍身涛,等.消风散加减治疗特应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39-1140.

[19]王若伊,宋坪.从脏腑风湿理论角度思考特应性皮炎辨证论治[J].环球中医药,2020,13(2):282.

[20]范子怡,孙占学,李林仙,等.从气血津液辨证分期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1,14(8):1486-1488.

[21]李林仙,孙占学.凉血祛湿止痒法治疗发作期特应性皮炎[J].中医杂志,2021,62(4):356-360.

[22]濮益菁,吳卫刚,夏治华.当归饮子加味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10):47-50.

[23]浦琼华,廖华君,张红陶.立足六经“三阳”探讨皮肤瘙痒的证治规律[J].中医学报,2019(34):1841.

[24]韩珊珊,黄凯凯,陈逴凡,等.欧阳卫权应用经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1,53(9):205-208.

[25]苏跃,贾忠武.基于三焦辨证体系探究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机演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053-6055.

[26]何春燕,代丹,栾冰,等.朱仁康先生从卫气营血论治皮肤病经验拾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505.

[27]郑顺平.卫气营血理论辨治特应性皮炎的理论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23-06-01 编辑:杜玲玉珊)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兴滇英才-名医专项。

作者简介:邬宁馨(1998—),女,彝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中医防治研究。E-mail:1056300813@qq.com

通信作者:黄虹(1969—),女,汉族,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防治与研究。E-mail:ynswjyx@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