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马来西亚华人的汉语传承

2024-05-01 19:45王东林彭亚轩张瑾熙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身份

王东林, 徐 左, 彭亚轩, 张瑾熙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021年8月10日,一位名叫“老周扯谈”的抖音博主,通过手机发布了一个题为《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的原创短视频,引发人们关注。 在视频中博主称:“尽管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在讲话时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特殊的口音,但马来西亚华人的汉语水平普遍都很高,可以说,马来西亚华人是除中国大陆以外对中华文化及中文教育——尤其是汉语言教育保留得最好的一个群体,而这一切其实是来之不易的。 作为客居异国他乡的马来西亚华人,能够做到长期坚守自己的母语文化,并且赓续不断世代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语言堪称马来西亚华人的必备技能,他们往往能在英语、马来语、普通话以及中国方言之间自由切换。 当然,这并非天赋的功劳,而是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长期传承。”该博主在抖音短视频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即‘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是1972年由英国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引入的概念,其意义是指个体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因群体成员而拥有和产生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本文尝试结合身份认同理论,对马来西亚华人坚持汉语文化传承的生存、文化、政治三个动因展开论述。

一、 汉语传承的生存动因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共三大主体族群。 “2022年,马来西亚总人口约为3 200 万,其中马来人占总人口的69.4%,华人为23.2%,印度人为6.7%,其他种族为0.7%”[2]。 在18 世纪英国入侵马来西亚之前,马来半岛相对荒芜,人口较少。 当时定居在马来亚(即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华人或因经商漂泊他乡,或因逃难漂洋过海,大多将马来亚视为临时的客居地,他们将自己定位为“游子”的角色,秉承“落叶归根”的意识,最初无心久居于此,意想着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安享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基于汉语母语使用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依赖。

一般意义上的生存动因,是指生命个体为了获得生存而主动采取或实施相应行为的原因或动力。生存动因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基础。 “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社会权利来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3]生存动因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据进化论观点,个体的存在和繁衍直接决定了其基因在后代中的传承。 基于生存动因的维度解释,汉语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天然母语,在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至关重要。

(一) 在特定职场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

虽然在马来西亚官方语言中,马来语是国家官方语言,英语也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华人社区中,汉语仍然是最为通行的语言之一。 这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在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种族歧视等问题时,为了维持生计,汉语成为他们最为经济和便捷的沟通工具。 20 世纪初,华人移民马来亚,为了谋生,他们一般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不断发展,华人在各个领域也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在马来西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依托汉语庞大的华人受众与实际应用所形成的“汉语优先”的工作岗位需求,一定程度上为马来西亚华人在相关特定职场中的竞争形成了条件优势。

1. 基于汉语应用的平面媒体岗位

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之多,在媒体信息接触方面,他们日常阅读的报纸、收听的广播、收看的电视等均以汉语为主,促进了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蓬勃发展。 以报纸为例,“目前,马来西亚共有14 家华文报纸,以及一家专门运营报业的上市公司”[4]。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执业者有87%为华人后裔”;另外,马来西亚国内面向华人受众的期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工作岗位从业者“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华人或华人后裔”[5],他们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对于马来西亚的华人族裔获取上述工作岗位形成了客观的条件优势。

2. 基于汉语应用的有声平台岗位

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广播、电视、电影等音视频作品,在马来西亚拥有超过300 万的华裔受众。 其中,以粤语为传播载体的音视频作品广受马来西亚华裔受众的欢迎。 “粤语媒介是马来西亚华裔各种语言视听媒介中接触频率排第二的媒介,也是华裔汉语方言媒介中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6]“在吉隆坡,广东话是20 世纪50年代后借助电影、电视和录音、录像等粤语节目的力量而形成优势的。”[7]鉴于这些音视频作品均使用汉语进行传播交流,所以,相关的工作几乎由操着一口母语(汉语)的华人来担任。 马来西亚首要传媒集团旗下的八度空间电视台(8TV)是该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娱乐频道,“2018年,8TV 成为马来西亚首个全中文播出的地面频道,华语电视剧的播出亦因此呈现出新的格局……该频道在华人受众间的收视份额一直超过20%,2015年为23%,2017年为25.3%”[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频道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播出,但是至少70%的员工是华裔身份,这是因为华人可以相对熟练地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工作交流,而非华裔者运用相对流利的汉语交流“往往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不难看出,马来西亚华人对汉语的熟练掌握已成为他们在某些特定职场领域的从业优势。

(二) 为新兴业态提供人才支持

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各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马来西亚就业市场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为马来西亚华人在商务、旅游、教育、媒体等新兴业态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是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出境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休闲方式,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客源国”[9],“2018年在外国游客数量来源国和地区排名中,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三大游客来源国,游客数量达294 万人次”[10]。 因此,对于旅游和酒店业来说,拥有一定数量能够使用汉语与游客进行交流的员工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会说流利汉语的员工可以为广大华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客人的满意度。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马来西亚与中国以及其他华语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务往来日益密切,具有汉语使用能力的马来西亚华人在这些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这些工作岗位涉及马来西亚的各个领域,如商务、法律、医疗、科学技术等行业。 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兴起,马来西亚传媒业对汉语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三) 赓续语言教育,拓展生存空间

教育是汉语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海外汉语方言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通用程度,往往和使用某种方言的人口数量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某一时期移民海外的人数密集度越高,客居他乡之后更容易使用本民系内部的汉语方言维系内部的日常生活。”[11]马来西亚华人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增强对自我身份和文化的认同。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目前还有61 所华文独立中学,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马华文独立中学共有54 766 名学生。”[12]同时,马来西亚华人还通过教育系统中的汉语教学,使更多的当地华人后裔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汉语,有效促进了汉语传承。 马来西亚拥有许多华文学校、文化机构和语言培训中心,这些机构需要具备良好汉语能力的教师。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该国共有1 302 所华文小学,总计约50 万名学生,62 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接近8 万人,以及4 所华人社会普遍认可的华文高等教育机构。”[13]马来西亚华人注重对本族裔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因为这可以为他们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翻译等工作提供得天独厚的从业优势。 此外,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需要具有汉语能力的人才参与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这一切都为马来西亚华人使用汉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关于移民群体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中,文化认同一般指移民群体对族群祖籍国和所在国主流文化的整合、分离、同化、边缘化的相对程度。”[14]置于身份认同视角考察不难发现,马来西亚华人汉语传承的生存动因包括自我身份认同与传承、社交往来、教育和学习需要等。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马来西亚华人对汉语的传承与发展,并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巩固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汉语传承的文化动因

“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15]“文化既是人类不同族群价值体系不断构建的结果,也实现了凝聚族群的作用,同时以教化的形式不断地将这种价值体系代代传承,并在法律、习俗、宗教等社会规范中不断固化,从而塑造了一个类意识的概念,在这个类意识概念的凝聚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步形成。”[16]文化是一个社会团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语言、艺术和传统等的总和,作为人的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和参与特定文化,逐渐形成对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可能是基于共同的历史、语言、传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使得个体与文化产生情感联系,作为个体的人认可自己是文化主体构成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承认自己所属的社群时,就更容易接受和承认自己的社群群体所代表的文明。 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或不认同,可能会对相关文化产生抵触或排斥。

“华人文化是世代华人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保持独特性的根本,也是华人确认族群属性、实现文化认同的根基,这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17]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背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南洋文化和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等。 这些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华人社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马来西亚华人一直十分重视并努力传承发扬。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众多有识之士都深感身处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马来西亚,守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汉语文化须臾不得放松,否则,很容易被其他文化兼并甚至吞噬。 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缔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缔造和发扬本民族文化是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能。 因此,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而任何民族分享自己的文化、爱护自己的文化、发扬自己的文化,甚至抗击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天经地义的事”[18]。 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汉语传承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促进汉语传承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中,客观上也提升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意识。

(一) 强化身份认同意识

掌握和使用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马来西亚华人身份的重要表征。 汉语的使用可以增强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与国内保持联系。 通过学习和使用汉语,马来西亚华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从而培养文化自豪感。 汉语作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

马来西亚华人汉语传承中的文化动因,包含了个体或群体在文化领域中的行为体现,它们包括对中国传统和习俗的认同、对艺术和创造力的追求、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文化启迪等方面。 这些文化动因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皆为华人的“同宗同族”心理从属身份区划,马来西亚华人一般都会本能地将自己归属为“异乡客”,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马来西亚华人自然会对有着重要文化内涵的汉语传承与使用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认为使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华人文化的坚持与弘扬。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汉语也是马来西亚华人凝聚彼此同为华人身份关系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依此逻辑,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中,汉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汉语不仅仅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汉语作为华人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承载着华人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涵。 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和传承,马来西亚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马来西亚华人对汉语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使用和传承汉语,从而促进了汉语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母语在当地的发展。 在马来西亚,许多华人社群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圈子,如一些华人社团和组织为华人提供了汉语学习和使用平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马来西亚注册的华人社团约有9 000 个。”[19]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和传承,马来西亚华人能够从文化根基上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传承给下一代,汉语的传承成为维系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

(三) 维系中华特色文化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也是民族延续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所在的族群形成基础的积极认知。 可以说,文化认同既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一旦缺失就容易导致基础的坍塌,那么之后所有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都将变成‘空中楼阁’。”[20]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多元概念,既受到祖籍地文化的影响,又在多元文化的客居地环境中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马来西亚,除马来语外,华人社区普遍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成为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汉语的使用不仅帮助马来西亚华人与祖籍地保持联系,也加强了他们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通过使用汉语,马来西亚华人能够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更加紧密的社群关系。 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与传承,马来西亚华人能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不断加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 汉语传承的政治动因

“华人参政是二战后海外华人发展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特点,是海外华人经历了落地生根观念根深蒂固、抛弃重经济轻政治的传统观念以及华人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提高这三大变化的必然结果。”[21]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马来西亚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这也涉及各族群的文化和语言使用问题。 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马来西亚化”政策,即鼓励各族群在艺术、语言和宗教等方面融合,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身份。 鉴于汉语在马来西亚拥有较大的使用群体,马来西亚华人以此为契机,注重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提升汉语使用显示度,使其与当地的政治生活有机融合,进而达到提升马来西亚华人参政议政的意识及提高其在马来西亚政治地位的目的。“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换言之,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从事政治事务的活动,包括投票及与政治集团(政党、利益集团)有关联的关系和活动,在政治机构中担任公职,进行非正式的政治活动(如参加政治讨论或政治运动),同政治权威或领袖进行对话等。”[22]正是因为认识到政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参与当地政治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在客观上有效地促进了对汉语文化的传播。 毫无疑问,马来西亚华人的上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语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

(一) 汉语是政治表达的有力工具

马来西亚的种族和宗教议题一直是政治争议的焦点,政府实行的马来原则(Ketuanan Melayu)和伊斯兰化政策导致了少数族裔的不满和排斥。 “‘5·13’事件后,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转变。 华人社会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23]有鉴于此,马来西亚华人在汉语传承中,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客观上促使他们提升了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一方面,“马来西亚政府对于非马来西亚族裔文化和语言的忽视和边缘化,导致马来西亚华人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来保护和传承汉语”[24]。 另一方面,汉语在政治及官方场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促进了汉语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是保障其自身生存发展及合法权益的基础,同时对祖籍国与所在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多有助益。”[25]政治动因还涉及对政治和治理问题的关注。 一般情况下,个人或群体可能会受到政府决策、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表示关注并希望参与其中,以推动或争取自己所支持的政策或政府进行改革。 “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华人在经济上走向新的阶段,华人政党也逐渐发挥了政治作用,但是,当地政府的排华政策,特别是马来人对于华人的歧视也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走向街头,参与游行示威来支持反对党。 华人的不满,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政治参与的渠道来争取更多政治权益以改变政治现状。”[26]马来西亚政府曾经采取的一些不当政策,对当地华人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冲击,促使一些华人开始思考他们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地位与未来的可能性。 “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不仅经商,而且已向主流社会进发。 马来西亚能够争取到独立,与当地华人等族群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华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马来西亚有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共同成立了政治联盟,所以华人获得了落地生根的公民权利,避免了被同化的命运。”[27]

(二) 政治因素对汉语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动因是指能够驱使个人或群体在政府领导范围内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力,它包括人们参与政治进程、形成政治观点和影响政治程度以及支持或涉及政府治理活动的机制和原因。 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曾提出“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理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文明之间的冲突[28]。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产物,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身份识别性。 所谓民族性和身份识别性,即通过类别语言的使用便可识别和界定出同一族裔或种群。 置于这一视角下,任何民族共同语言的使用与传承都具有政治意涵的属性和价值。 “中国的海外汉语方言学者习惯把华人社会看作中国社会的向外延伸,把海外汉语方言看成境内某种汉语方言的变体;而西方学者则把华人当作当地少数民族,把汉语方言看成当地的一种少数族群语言。”[29]汉语言的使用与传承,对于客居他乡的马来西亚华人构成了与生俱来的华裔族群语言使用标识,并且于无形中强化了华裔族群之间的身份认同意识:使用汉语言的马来西亚华人。 这种依托母语使用而产生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力量团结、互相帮扶、抱团维权等基于政治层面的作用发挥,属性天然且效果持久而显著。 藉此引申,再关联到亨廷顿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冲突”的预言,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海外华人对汉语的使用与传承,事实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顽强坚守与对外弘扬: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让中华文明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人感受汉语的魅力,马来西亚华人对于汉语的使用与传承,对于提升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意义深远。

四、 启示

通过对抖音博主“老周扯谈”发布的《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短视频作品的分析,结合当下马来西亚华人对于汉语传承的现实需要思考,能给我们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第一,汉语传承有利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对汉语传承的努力与不懈坚持,可以增强其个人生存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语,马来西亚华人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在全球化时代中的个人竞争能力。

第二,汉语传承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汉语作为包括马来西亚华人在内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遗产,其连绵不断的世代传承与坚守,有助于维护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对汉语的世代传承,有利于推动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有利于马来西亚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华人通过学习和使用汉语,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加自觉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

第三,汉语传承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世代传承对马来西亚华人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当地华人对汉语的学习传承,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能够充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与其他族群进行文化交流和对话。 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共享,避免或减少误解、对抗和偏见的发生,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结语

马来西亚华人对汉语的传承,作用于身份层面上的呈现是多维而全面的。 从生存动因视角考量,由于种族和宗教的差异,马来西亚社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在求得生存空间和生存权益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沟通能力,这也为汉语传承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从文化动因视角考量,汉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价值,马来西亚华人通过对汉语的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华人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所在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从政治动因视角考量,汉语作为政治表达工具,对于马来西亚华人在争取权益、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生存、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构成了马来西亚华人汉语传承的动因,共同推动了马来西亚华人汉语传承工作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
何为“华人”?
有你在可真好呀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跟踪导练(三)(5)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