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路径研究

2024-05-01 19:54周昕怡
科学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责任制责任思想

周昕怡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 21314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阵地,在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育新人、兴文化的时代使命。

新时代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工作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基础的迅速变化、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网络多元化等[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校应更加勇于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我们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实现中国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主要是由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等多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要求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采取更为精准和灵活的应对策略。

(一)挑战

1.信息泛滥与传播速度快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广泛和迅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挑战。校园内外错误信息和偏见的传播增加了高校对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复杂性。高校迫切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

2.多元化思想的冲击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背景,思想观念差异显著。这让传统的意识形态引导面临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难题,可能引发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对师生的心理辅导和文化熏陶,培养他们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包容不同观点的能力。

(二)机遇

1.科技手段的应用

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这些工具更精准地定位学生的关注点,实现开展更为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宣传工作。高校还可以加强微信、微博建设,建立在线平台,积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知。此外,高校可以搭建平台,实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及时互动。高校还可以开发专属的APP,方便师生获取最新的学校政策和重要信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例如,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巧妙运用流行文化语境,与当下潮流结合,创设了“菁菁校园·美在城建”和“菁菁校园·食在城建”等微信公众号栏目,吸引校内学生的关注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该院还创设了“主题教育·朗读者”和“城建榜样”等微信公众号栏目。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被运用于深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洞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引导活动,形成更为高效的信息传播网络。

2.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关切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为高校在充分尊重多元思想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且为高校提供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空间。高校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明晰地把握政策导向,以此为引领,使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不仅有助于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法规框架内有序进行,而且为更深层次的思想引导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主要是指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效果。学校党委对全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各党总支、各党支部对本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建立,是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关键举措。高校通过明确责任,有助于落实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不断提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稳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同时,高校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

(二)巩固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育新人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确立对于巩固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高校通过划分责任,确保广大校内师生在意识形态上能够共同奋斗,形成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此外,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4]。这不仅是对学校育人任务的有力支持,而且是对国家发展需要的积极响应。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在推进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认真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校作为不同文化交流共生的汇聚地和国内外社会思潮的集散地[5],既是高知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学生思想多元存在的场所。这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是高知人才集中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要求更为深入;其次,高校存在多元思想,需要灵活多样的引导策略;最后,高校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有引领时代潮流、创新思想观念的特殊责任[3]。

这些基本理念和原则为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和工作机制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完善过程中,关键之举是建立清晰的责任分工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基础理念和原则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核心。为了保障责任体系的统一和权责的协同配合,高校亟需建立明晰的责任体系。学校各级党组织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核心责任是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意识形态工作。

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同样肩负重要责任,共同确保本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推进。党委书记和校长应亲自主导意识形态工作,履行责任,成为工作的引领者。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在管理责任和职责范围内担负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

学校党委、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主要责任:一是明确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确保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站在第一线引领方向,统筹处理大局,做出决策,带头参与工作部署和重大事件的处置,确保党的领导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确保全校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责任,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原则,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切实维护校园网络、新媒体等意识形态安全[6];四是处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责任,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对重点人物进行教育引导和管控处理,及时分析研判舆情动态,妥善处理意识形态突发事件;五是做好党员干部管理和知识分子工作的责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纪律,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引领和吸纳,引导他们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为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开展,各教学单位需加强对课堂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思政部应承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责任,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和图书馆则需强化教材与图书建设管理责任,确保学生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宣传部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方面,应秉持“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这包括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严格管理,以及校园内横幅悬挂、电子屏宣传口号发布和宣传物品的制作、布展等方面的申报审批监督制度。科研与产业合作处需在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和项目资金审核方面承担明确的管理责任。组织人事处、保卫部、纪委办公室、宣传部需共同加强对重点人员教育管理的责任,确保高校的师资队伍在意识形态方向上保持清醒。团委应加强对各类社团管理的责任,确保学生组织在开展活动时秉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保卫部、组织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党政(外事)办公室需密切协作,共同加强抵御和防范不良思想渗透的责任。宣传部和组织人事处应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确保整个教职工队伍在意识形态领域达成共识。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共同负责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明确责任分工,高校可以形成更为有机、高效的责任体系,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监督

1.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

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路径上,高校提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的关键要求。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高校应特别强调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加强和审批制度的严格执行。具体而言,高校对于校园宣传阵地、讲座论坛、宣传媒体、学生社团等,应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其政治纪律的合规性。阵地管理的核心在于防范这些平台上的违反党和国家法规的言论和活动,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审批制度,为校园宣传、讲座、媒体、学生社团等建立明确的政治审查制度,确保每项活动都符合党和国家法规。这包括审批流程、标准和责任方,以实现严格的合规性审查。

其次,高校必须确保政治纪律合规,防止在阵地上传播违法信息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论。阵地的管理人员应对发布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其合规性。

最后,高校应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包括层层监测和迅速处理异常舆情,以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稳定。通过完善阵地管理责任,高校能够更好地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各个阵地上的正常开展,防范潜在风险,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固。

2.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责任

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校必须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责任。高校应通过定期的督查、学校—系部两级的研判以及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机制等多层次手段,全方位监督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执行。

一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的党委与各级党组织和部门签订明确的责任书,确保每个单位明白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责任书应包括工作目标、时间表和具体的责任人,以明确责任体系。

二是定期进行督查和研判。高校设立督查组进行定期的督查工作,以确保责任体系的有效运转。学校与系部两级应定期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判,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应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的内容,写入年度述职报告并接受监督和评议[7]。宣传部应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定期督查,并采取重点抽查、实地调研等形式进行不定期检查。高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部门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履职考核,通过量化的指标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制定明确的问责机制,对于工作不力的组织或个人进行问责,确保责任的落实。

通过这些手段,高校能够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程监督,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高校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8]。这主要包括选优配齐宣传干部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9]。

1.选优配齐宣传干部队伍。学校应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的宣传干部队伍,通过培训和选拔,确保他们具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2.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10]。学校应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和改善工作条件,确保他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

3.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专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学校要关注他们的培训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使其在学生心理辅导、思想引领等方面能够胜任职责。

4.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强调教职工的师德建设,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3]。高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

5.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学校要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通过强化对教职工的培训和引导,确保他们在各项工作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表率作用。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是高校深刻理解和积极响应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历史使命下,高校应时刻保持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感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不断优化制度,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高效推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责任分工和工作机制、加强阵地管理和监督以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将更好地引领师生,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时代新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目标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

猜你喜欢
责任制责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思想与“剑”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