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探析

2024-05-01 19:54张旭芳
科学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育人责任

张旭芳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64)

一、思政课教师责任论述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岗位和社会所赋予的重要职责。从教师职业岗位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具体为教学主体、课程建设主体、科研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以及人才培养主体等多重角色[1],凸显了他们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作为育人的责任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明确育人责任指向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自身主体意识的转化,进而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确保思政课教师在育人实践中能够切实落实其主体作用。

从教育主体关系来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育己”与“育人”的双重使命。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实践中,“育人”与“育己”的责任相辅相成。育人者必须先育己。思政课教师需坚守政治立场,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注重为人师表,修身养德[2]。

从社会和人民的期望来看,思政课教师承载着政治责任、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3]。政治责任源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政治阵地。职业责任则在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社会责任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时刻铭记职业使命,推动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变,切实履行思政课教师教育的社会责任。然而,当前职业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并列,使三者之间的界限略显模糊,有待进一步明晰。

从国家的期望和育人的职责来看,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文化责任和教学责任[4]。此举旨在进一步明晰思政课教师在提升教育成效中所承担的责任。政治责任作为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基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旗帜鲜明地讲授政治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政治行为。道德责任则是思政课教师责任的底线,要求教师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引领和培育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文化责任作为思政课教师责任的基础,强调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坚守文化自信。而教学责任则是思政课教师责任的核心,要求教师通过思想价值引领和知识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能够承担社会建设责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动,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责任内涵也相应地得到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与立场、深化社会思想理论、引领精神价值追求的思政教育重任[5]。优秀的教师应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心系社会,解答疑惑,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辜负党和人民的育人期望。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责任的理论依据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对于“好老师”的理解,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的标准经历了数次变动。最初,政治素质被确立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随后,教师标准逐渐进入制度规范的阶段,明确以资质合格为重要准则。进入21世纪,教师的标准以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体现了对质量发展的要求。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党和国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为全面和具体的新要求。

(一)教师标准的新变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的论述,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6],为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确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7]把“好”置于教师之前,指明教师职业更高的价值追求,将教师的仁爱通过教育实践彰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8]“四个引路人”突出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构建的积极主动作为和榜样作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教师提出:“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要坚定信念。”[9]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时提出:“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10]”

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11]。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要求,是建立在教师基础素质之上的更为严格和重要的标准。

(二)思政课教师的高要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共同起作用的综合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方向性保障,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思想指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13]。“六个要”不仅蕴含着教师素质建设的整体要求,而且深刻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坚定立场和崇高价值追求,是思政课教师育人责任的具体规范。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全课程育人协同推进的“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育已不再是某一门课程的专属任务,而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课程都应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肩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与思政课协同共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4]这些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指引。作为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满足思政课的育人期待。同时,高校还应努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自信,使他们成为自信自立的中国人与大先生。在对接学生的理论需求、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用世界历史眼光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定位,坚持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心怀国家大局,致力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贯彻“六个要”的要求,确保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实现目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践行学习、工作、做人的统一。

(三)思政课教师标准的发展趋势

教师标准的发展,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的深入回应。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教师的职责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对新时代思政课教育者的画像也愈发清晰具体。

纵览教师标准的发展历程,首先,国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已从一般性的规定逐渐发展到具体的政治素养、情怀培养、道德规范、作风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详细规定。这不仅明确了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而且凸显了育人的职业特点,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其次,从对教师素质的普遍性要求,到针对思政教育特点的专门要求,再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理念指引,这些变化不仅指导思政课教师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而且强调了他们应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三、探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责任的落实路径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15]。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为从教底色、以“四个引路人”为价值遵循,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整合和运用思政教育资源,把人生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激励学生顺应民族和国家发展大势,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奋斗。

(一)用责任意识贯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围绕为学生精准服务,致力于引领和陪伴学生的成长,将教书育人的职责与责任意识深度融合,深化职业认同。责任心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对待工作和职业,而爱心则推动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关爱学生成长,不断砥砺前行。正是责任心和爱心的共同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肩负起职责和使命,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将育己育人作为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的动力,在务实创新中切实履行教育责任。

作为筑梦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胸怀天下,与时代同步,确保思政课教育与新时代的发展保持“同向同行”。他们应坚持教书育人与教师自我修养的相互促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坚持进德修业与服务社会的持续努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中国梦的建设而不断完善自我,培养青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认同感和责任感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课的重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养成的宏观因素。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的完善,则是其职业自信养成的微观因素。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外在影响因素。而对课程的熟练程度和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养成的内在因素。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得以持续增长。从教师素质的自我管理角度看,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思政课教育的“六个要”以及坚守“六个必须坚持”原则,是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形成的内生动力。为了培育职业自信,思政课教师应激发立志成为“大先生”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真问题,以渊博的知识和至善的人格魅力履行教师的责任。

立志成为“大先生”,意味着要培养新时代的好青年。“大先生”体现了对教师情怀、学识和为人的高度爱戴与敬慕。“大先生”是“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结合,擅长“传道授业解惑”,能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是拥有大担当、大情怀、大格局的教育者。“大先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以“仁而爱人”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既要把人生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要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他们心怀国家大事,能够辩证统一地看待家国与个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立大志、担大任,成为新时代的好青年。

(三)用问题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守人民立场,将问题意识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中坚守人民立场,积极回应学生需求和诉求,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关注学生教育获得感,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

问题意识不仅彰显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而且体现了他们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他们坚持学习,勇于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紧跟社会发展,勇敢面对问题,敏锐把握时代热点,及时释疑解惑,以增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目的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常存问题意识,在教育中贯彻这一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引领他们成长成才。

(四)用斗争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政课教师应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斗争意识,积极应对思政课教育领域的挑战,强化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意识,自觉提升思政课的社会适应性,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健康教育工作。

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斗争精神,坚守教育初心。斗争精神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中形成的精神力量,为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崭新视角,为思政课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思路。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正视并承认存在的矛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结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矛盾的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当下,全面认识和准确表达学生合理的潜在需求,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促使理论更好地向实践转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坚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着力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见微知著、准确识别、科学应变的本领,积极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使命相结合,从而增强他们建设新时代的使命感。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旨在促使教师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积极把握学生特点及其接受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完善,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为时代的发展而拼搏奋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有效地传递价值观和情感。作为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构建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指导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学习。同时,教师应落实问题意识导向,发挥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学识和修养。教师应自觉践行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做好学生的引领、教育和陪伴工作,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教师应育人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期望嘱托责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