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基于实证分析的讨论

2024-05-01 05:07胡小鸾吴欣歆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文言文

胡小鸾 吴欣歆

【关键词】文言文;第二学段;文本分析;教学内容选择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内容编排作了调整,学段上从第三学段提前到了第二学段,数量上由原来的4 篇增加到16 篇,这些调整直接影响着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第二学段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教什么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前提是深入分析课程文件中的规定性要求;明确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首先要了解当前的教学实践教了什么,基于实证分析进行讨论。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讲的是名士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本文主人公是儿童,文章篇幅短小,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文言启蒙阶段的学生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其作为新增的文言文篇目,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编码系统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将文言文学习统整到学习任务群中,并没有专门阐释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因此,需要从“学业质量标准”和“文言文教学价值”两个维度设计“文言文教学内容编码系统”。

1.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分析

义教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整合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层次性、整体性,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1]。学业质量标准也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期望成果的参考框架,能帮助教师识别和选择关键的知识点、技能和能力等具体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中,与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描述为:“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2]“乐于参与”指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态度;“诵读”与“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说明文言文朗读技巧的掌握须建立在对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体现的是对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综合要求。总体而言,第二学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形成初步的文言文素养。

2.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分析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3]。文言文在语体方面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织方面的,其中包括字、词、句、篇,字又分为字形和字音;一类是表达方面的,包括押韵、对偶和用典。”[4]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是阅读教学,由于文言文在组织和表达上具有言文分离、脱离口语、辞约义丰、语言凝练等特点,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差异,“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5]其中,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因此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来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关于语言的内容、关于文学的内容和关于文化的内容。

3.统整学业质量与文言文教学价值设计编码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三级编码系统(见表1)。三级编码呈层级关系:一级编码是教学内容的分类,二级编码是其子分类,三级编码是在二级编码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基本涵盖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内容,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行为描述。

一级编码包括“语言内容、文学内容与文化内容”。与语言相关的教学内容分为“字词、诵读和语法”等二级编码,并进一步细分出“正音、断句节奏”等三级编码;在对“文学内容”进行编码时,参考文言类文本的文学性特征以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划分“文学鉴赏”和“交流理解”两个二级编码节点;文言文包含的文化内容范围较广,拟从“常识”和“价值”两个方面设计节点。

二、基于编码系统的教学实录文本分析

以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普遍共性,可視为呈现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现状的优质实证资源。其中,薛法根、罗才军与侯秉琛为小学特级语文教师,彭才军、景洪春、汪东玮和詹腼等教师都是省市学科带头人。

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编码和识别主题的系统分类过程来对课堂教学实录文本数据进行诠释,能够将复杂且多维的教学活动数据转换成结构化形式。基于编码系统,对课堂教学实录中直接相关的教学环节、关键教学内容进行编码标注,通过统计节点数量,计算各级编码的出现频率,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的要点,分析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层次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揭示教学实践中的普遍情况和特殊差异,以期回答“当前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教了什么”的问题。

根据以上编码系统,对7 篇教学实录中的教学片段进行编码标注,其中节点数量代表各类教学内容出现的频次,案例数量代表涵盖的教学实录的数量。统计节点数量,在总共282 次教学内容编码中,“语言内容”占比最高,约54.3%(153次),“文学内容”次之,占比约37.6%(106 次),“文化内容”的编码次数最少,占比约8.2%(23 次)。三级编码节点数量与案例数量如下图所示。

相关数据在以下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

1.语言内容

在一级编码中,“语言内容”的编码节点总数最多,其中“字词”(59.4%)和“诵读”(28.1%)占比较大。字词是进入文言世界的第一步,三级编码中字词“辨义”的节点数为75,编码频次远多于“书写”与“应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字词在疏通文义中的作用;在第二学段,学生仍处在发展阅读流利性和理解能力的阶段,课堂教学中“断句节奏”出现频率最高,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更多集中于停顿和节奏的练习上。相比之下,“情感”的节点数量较少,只有三个案例有相关内容,与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6]存在偏差,反映出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对学生情感感知重视不够的情况。涉及语法教学的6 份教学实录中,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之”字的词义辨析和文言文的省略现象上,没有关于句式结构的教学内容。

2.文学内容

“文学内容”部分,“表达交流”编码节点数量最多,其子节点“交流理解”占比最大,7 个案例均有相关教学内容,只有2 个案例中有“模仿创作”的教学内容,这反映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能认为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比发展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更重要或更具可操作性;“文学鉴赏”类别节点数量相对较少,其子节点“主题思想”编码节点次数为35,只有3 个案例有“艺术特点”的教学内容,编码节点次数为6,表明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把握,如鼓励学生通过推理深刻理解王戎的聪慧机敏,而对文言文的文学形式、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

3.文化内容

“文化内容”的编码节点总数最少,其中与作品相关背景的“文化常识”占比最大,如解释“道”在古代的含义,讨论王戎在魏晋时期的身份,拓展阅读有关王戎的其他文章等。只有4 个案例包含与“文化价值”相关的教学内容,下属的三级编码中“思想观念”有6 个节点,而“传统文化”仅有1个节点。这种教学现象表明,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普遍有拓展作品背景的意识,但对文言文中反映的深层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呈现较少。义教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7],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事实层面的知识传递,而应更深入地挖掘和传达文本所蕴含的哲学和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中华文化的多维价值。

三、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对照义教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现状,第二学段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把握学情,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再考虑哪些证据能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设定的目的。这一设计强调的是从学习结果出发的逆向思考。语文学业质量的提出“为教学实践以学业质量为出发点进行逆向设计提供了可行性”[8]。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首先要对照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细化具体教学目标:能够诵读并背诵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王戎的人物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王戎行为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可通过设计前测任务评估学情,如关于文言文的先验知识、兴趣和学习动机,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选取或整合教材和其他资源,让學生在实际或模拟的情境中,能够通过如角色扮演、群体讨论和文本分析等具体的、体验性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合理规划每个学习任务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吸收和应用新知识。

基于学业质量的逆向教学设计具有目标明确、结构有序和过程逐步深入的特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有效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教师通过制订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2.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深层文化内涵

从我们选择的7 篇课堂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到,有关文化,尤其是“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占比较小,可能是在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直观、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如诵读教学中的“断句节奏”是朗读技巧中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教学和评估的部分,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和个人经验来支撑,不易进行量化评估;“文化内容”中,“文化常识”与文本直接相关,更容易获取和展示,而抽象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组织呈现上难度比较大。

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意理解层面。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9]。文言文的教与学,需要将文化的传承贯穿始终。“语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而“文化”才是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挖掘文言文的深层文化内涵。例如,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可以引入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的绘画作品以及音乐片段,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中理解魏晋风度和“清谈”文化;安排学生参与模拟古代文人集会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创作以《世说新语》为主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入感受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3.重视学段衔接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习某些教学内容,例如文言语法的相关知识,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的确存在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适当的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第二学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基本能力为主,侧重于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常见的句式结构,并通过简单的句子和段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渐形成,教师可以引入更复杂的语法知识,如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同时增加对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的介绍和讨论。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确保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明确的、相互衔接的,让学生能够在每个学段都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连贯性。

“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0]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涉及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学生需求的考量、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反映,以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评估。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认知发展阶段、课程文件规定和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落实素养型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