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2024-05-02 21:33沈华清王东方尹恩志廖忆刘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供区植皮生长因子

沈华清 王东方 尹恩志 廖忆刘

严重下肢开放性损伤治疗中创面修复是重要一环,缺少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可造成重度感染等。新型敷料、VSD、PRP等新技术在下肢创面修复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本文就下肢开放性损伤中创面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严重下肢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下肢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修复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从“修复重建阶梯”逐渐转化为“修复重建电梯”理论。两者都包含创面修复的理念,而后者更强调功能预后与美观效果,它体现为:许多下肢开放性损伤创面的治疗可以用顶层阶梯-复合组织皮瓣、穿支皮瓣等的方法。实际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本身病情和修复期望、术者自身能力等多方面考虑,贯彻更小的代价达到更好治疗效果的观念,采取合适的修复方法。

二、不同创面修复技术的应用进展

1.新型敷料:传统敷料如棉垫等在换药过程中存在抗菌能力差、透气性不够、止血效果有限等缺点,尤其是敷料可能与伤口黏连,导致更换敷料过程中出现二次损伤。因此,新型敷料如壳聚糖类(包括纳米纤维膜、水凝胶、海绵敷料)、海藻酸盐纤维等应运而生。壳聚糖[1]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在伤口愈合的不同阶段起到促凝止血、促进血管生成、防止疤痕形成、抑制细菌感染等作用,可以弥补传统敷料在治疗中的不足。李阳勇[2]等用壳聚糖敷料应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伤口,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同时换药次数减少。而海藻酸是一种线性聚阴离子性多聚糖,海藻酸盐纤维同样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透氧性和抑菌性,同时也具有强吸液性[3]。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助海藻酸在临床广泛应用。

2.VSD

(1) 作用机制: 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流灌注。(二)减轻细菌感染。(三)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四)调整炎症因子表达,影响炎症反应。

(2)应用:顾翠霞等[4]将局部氧疗与VSD结合用于治疗,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且氧疗浓度越高,疗效越好,但是是否使用氧疗并不影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李晴[5]等将自体皮肤回植联合VSD用于下肢大面积撕脱伤,负压技术能充分引流,减轻感染,促进血管生成,特别是可以促进回植皮片与创面紧密接触,相较于传统打包加压,更便于检测创面情况,更有利于皮片存活。另一方面,面对一些复杂伤口时,研究发现,生长因子与VSD的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林颉[6]将VSD联合表皮生长因子用于软组织损伤治疗,发现相对于这两者的单独应用,联合应用更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创面愈合情况,表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改善负压技术应用后创面美观度不足的问题。陈肖等[7]将VSD联用金因肽治疗难愈性创面,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美观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且创面组织相关生长因子水平更高,说明两者联用后会促进其他生长因子的分泌,使多种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创面,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

(3)负压值设置:目前对于负压值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谢振兴等[8]发现在-250 mmHg下,猪背创面的血流速度比纱布组增加了60%,同时创面愈合速度最快,细菌数量最少。而窦茗瀚[9]的实验证实:-125 mmHg吸引10分钟,-50 mmHg吸引2分钟的脉冲式负压较于持续吸引有更好的疗效。同时,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临床中对于下肢大面积损伤的患者,大面积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可能造成束肢效应的发生,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甚至导致缺血坏死,而实行间断负压吸引的脉冲式负压装置可能对此有所改善。另一方面,脉冲式负压较于传统连续式负压,更能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并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因此,在创面修复中可能发挥更好的疗效。然而,脉冲式负压装置对于下肢损伤的治疗效果,以及不同参数值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3.PRP:PRP源于自身全血,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大量白细胞以及黏附分子等物质,在感染性难愈性创面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血小板α颗粒激活后会大量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诱导血管增生,改善愈合情况。此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杀菌蛋白的存在使其具有优秀的抗感染效果。黏附因子包括纤连蛋白、纤维蛋白、玻连蛋白三类,起到提供修复支架、防止细胞流失、促进血栓形成和止血的作用。李红普等[10]发现,PRP技术与VSD结合加快了创面愈合,减轻了感染,推测两者联用可以为创面提供更强的细菌屏障,并可以减少生长因子的水解,达到1+1>2的效果。然而,目前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仍无统一的标准,不同制备方法与成分的富血小板血浆的疗效是有差异的,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达到标准化方案的建立。

4.皮肤牵张术:皮肤牵张术最早源于Barrer等发明的固定桥装置,通过拉拢缺口两侧皮肤最终实现伤口闭合。它的应用决定于皮肤的生物学特性,即应力松弛性与机械伸展性,并依赖于张力-应力法则。 优点主要包括:操作简单、外形美观、减轻二次疼痛等。Lei[11]等接诊了一例下肢爆炸伤患者,伤口面积达40cm×35cm,治疗过程中使用3个皮肤拉伸装置,每拉伸4分钟放松1分钟,伤口于3个月完全愈合,拉伸装置通过在伤口边缘重复进行间歇拉伸,帮助伤口闭合。然而,由于下肢大面积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常伴随有骨外露,被限制皮肤牵张术的使用。

5.植皮技术:常用的植皮技术包括传统全厚、断层皮片移植等,目前网状移植技术与微型皮片移植技术应用较多。网状植皮技术可以减轻供区取皮损伤、抑制瘢痕形成,网格间隙还可以引流血肿和血清肿,减少感染风险。何志勇等[12]将网状植皮技术与PRP技术联合应用于大面积创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然而网状植皮对供皮区有一定的要求,对细菌感染耐受力差,且网格状设计可能导致大量水、电解质丢失。而微型皮片移植技术因其对自体皮肤高利用率而受到关注,它包括点状皮片移植术、MEEK植皮术、自体异体混合植皮术等。点状皮片移植术[13]操作简单,皮片空隙缩小,引流效果更强,存活率高,但是创面美观效果不足,供区难以愈合。MEEK植皮术扩展比大、手术时间短、创面愈合快,可用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清创后的新鲜创面[14],近期在大面积烧伤救治中与负压技术联用,起到良好疗效。但是MEEK技术需要有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操作配套的器械设备,因而目前难以推广。自体异体混合植皮术所需供皮较少,感染率低,移植成活率高,但是常需要多次手术,增加患者负担。

6.皮瓣:皮瓣由来已久,包括任意皮瓣、轴型皮瓣等。近来,穿支皮瓣、复合组织瓣等被更多应用于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治疗。最近的研究[15]提供了下肢重建中穿支皮瓣的选择方法,基于患者体位、覆盖面积、皮瓣厚度、皮瓣成分、血管蒂长度,综合患者本身情况、供区并发症等因素,综合判断,最终选择合适的皮瓣。比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更适用于患者取仰卧位、需要长血管蒂的场合,它可以与其他成分组合并且调整厚度与覆盖面积。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更适合患者取仰卧位,所需皮瓣厚度浅、短血管蒂的场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倾向于患者取仰卧位,需要覆盖大面积创面、厚皮瓣、长血管蒂的场合。而复合组织瓣可包含骨与皮瓣,还可以携带肌肉组织,所以在涉及骨缺损的下肢复杂创面修复中起到非常好的疗效。

(1)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基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其主要优点有供区部位隐蔽、易于采集、供体部位并发症少、覆盖面积大等。它单穿支皮瓣覆盖面积可达25 cm×15 cm,包含穿支数量与皮瓣覆盖面积成正相关,面积最高可达400 cm2。而当因为血管变异等多种因素难以采集2个以上不同穿支时,为了延长皮瓣使用面积,同时减少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Kim等[16]提出使用延伸的股前外侧皮瓣,它需要保留穿支周围较大的肌肉和深筋膜。在采集大面积皮瓣时,供区愈合情况需要关注。供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11%~21.3%,其中伤口裂开、血清肿、血肿较为常见[16]。

(2)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主要来自髂外动脉,穿支分布在平脐4 cm×4 cm范围内。近来,因具有血管蒂长、解剖变异少、穿支口径大、可切取面积大、供区隐蔽等优点,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下肢创面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Zhou等[17]面对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切取携带1~2条血管蒂的横向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术后患者下肢软组织愈合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且供区可以瘢痕愈合。刘东等[18]发现在切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时,它位置更隐蔽,且会丢失一部分腹部皮肤和脂肪,起到类似的“减肥”效果。然而,因为肋间神经感觉支未携带至受区,会造成术后感觉缺失[19],同时,对腹直肌的破坏也会影响腹壁强度,甚至导致疝气的发生。研究表明,采集多个穿支或者外侧穿支,较一个穿支或者内侧穿支而言,疝气发生率更高[20]。

(3)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源于股动脉,包含浅、深两条分支。它的优点如下:1、供区隐蔽,且宽度在10 cm以内可直接缝合。2、皮瓣薄而柔软,弹性好,外观效果满意。3、血管解剖位置恒定,便于操作。Li等[21]等术前建立供区与受区的数字三维模型,预先进行皮瓣的设计,为实际手术提供指导。

(4) 复合组织瓣:皮瓣联合骨、肌腱、其他组织,同时它们的血供来源一致,这样的整体被称为复合组织瓣。近来研究比较多的包括髂骨复合组织瓣、腓骨复合组织瓣、预设复合组织瓣等。由于髂骨的生物力学功能接近跟骨,王福珍等[22]应用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儿童跟骨缺损创面,术后功能恢复及创面愈合效果均良好,但仍然存在难度高、血管变异、髂骨瓣切取长度有限等缺陷。而腓骨复合组织瓣[23],具有血管蒂解剖恒定、管径粗、骨瓣切取长等优点,且腓骨骨质坚硬,因此对于足部跖骨及跟骨缺损创面,具有操作难度相对简单、可修复范围大、功能预后好等优势,但仍然存在胫后动脉被腓动脉替代等血管变异,因此,田振欣等[24]提出使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术前探查血管情况以降低手术风险。

(5) 轴型带蒂皮瓣、任意皮瓣:轴型带蒂皮瓣在手外伤中广泛应用,近期也用于下肢创面修复。温贤聪等[25]在治疗中发现,较于游离皮瓣,轴型带蒂皮瓣血供更好,炎症反应更弱。而任意皮瓣历史悠久,近期郑浩等[26]设计出利用胸脐皮瓣跨区供血的胸脐皮瓣联合腹部游离皮瓣,扩大了皮瓣使用面积,同时不增加手术难度与风险,在儿童下肢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治疗中,保持了良好的皮瓣存活率,在功能预后、供区愈合上表现出色。但是,由于联合皮瓣的生理解剖特点,可能出现术后外观臃肿、感觉恢复差的情况。

7.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在创面修复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常见的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干细胞[27]本身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调节免疫及分泌多种促创面愈合的因子,特别是外泌体是最近研究的热点。但是干细胞技术存在保存、运输、储存的限制,成本较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解放它的应用。

三、总结

新型敷料、VSD、PRP等多种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创面修复中,体现以最小代价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理念,同时对创面外观方面做出了美化,更适应患者的需要。然而,这些技术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转化为使用更广泛、效果更优的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供区植皮生长因子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中药透皮技术对植皮术后坏死的临床应用
对接受烧伤植皮手术患者的植皮区进行术后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趾甲皮瓣移植供区创面处理探讨
同一供区两块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缺损创面1例
重度烧伤患者植皮术后应用烧伤专用翻身床与悬浮床对比效果分析
早期切削痂植皮应用于手部深度烧伤中的效果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