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紫色薯黑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4-05-02 21:56韦锦跟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鲜薯大化黑斑病

韦锦跟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 广西大化 530813)

紫色薯属旋花科一年生旱地块根作物,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花青素、膳食纤维、果胶、氨基酸及钾、钙、镁、铁、锌、硒等多种营养物质。 蒸煮食用绵软香糯,烘烤后黏甜悠长。 幼嫩茎叶可以炒菜煮汤,具有止血降糖、通便利尿、保护视力、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效,被誉为现代餐桌上的“长寿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 紫色薯不仅是该县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淀粉、酒精、色素等食品加工行业。 其适应性广、抗旱性强、鲜薯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在山区梯田坡地均可种植,农民种植具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是目前大化县短、平、快的多功能旱粮作物之一。 2022 年全县紫色薯种植面积达0.13 万hm2, 平均单产496.3 kg/亩, 按市价3.8 元/kg 计,产值1 885.9 元/亩,单产与产值均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究其原因,除与山地土壤贫瘠、光温条件、灌溉设施、扦插密度、施肥水平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薯田的病虫害发生密切相关, 尤其是黑斑病的发生对该县的红薯产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据2022 年在该县大化镇凤翔村、 都阳镇忠武村、 岩滩镇吉发村、共和乡古乔村、乙圩乡常怀村和六也乡华善村等的薯田调查,黑斑病在幼苗期、结薯期、收获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发病后鲜薯减产损失15%~30%,重病田可减收50%以上,给薯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紫色薯黑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 病原菌的特性

紫色薯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长喙壳菌, 属真菌性病害,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藏窖、苗床及薯田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1]。 田间发病温度为12~35℃, 最适温度为25~28℃, 低于12℃或高于35℃时病菌受抑制,致死高温为53℃,在土壤持水量达70%~85%时易发生流行。该病原菌对光照不敏感,在中性土壤(pH 6.5~7.5)条件下可存活2~3 年,是目前大化县山地红薯为害最重、侵染面积最广、防治最难的重要薯田病害之一。

2 侵染传播途径

该病在大化县红薯产区主要以冬藏种薯和春季苗床传播为主,其次带病土壤、未腐熟堆肥及流水漫灌等也能传播。 病原菌多以红薯根眼、皮孔和伤口等部位侵入为害。 在育苗期病源主要是种薯,其次是带病土壤、藤蔓和粪肥[2]。 在低洼潮湿、多雾寡照、通气不良、土壤黏重等环境条件下发病较重。 薯块膨大期主要以分生孢子侵染块根, 地下白色根尖部位最易感染病害。 薯块收获期多以根眼、皮孔、自然裂口、地下害虫和机械伤口侵入为害[3]。 冬季窖藏期若湿度大、窖温高、呼吸作用强烈时,在有病源和大量鲜薯伤口的情况下也易发生烂窖损失。

3 为害症状

大化县春季紫薯育苗扩繁期、 夏季藤蔓盛长期和冬季收获贮藏期均可发生, 造成枯芽、 死苗和烂窖。 一是在春季播种育苗期为害,使幼芽部分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的凹陷圆形和梭形褐色病斑, 当病原菌数量多、环境湿度大、病情发生严重时,病部产生灰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丛生黑色毛状物及粉状物,病株地上蔓生长矮小, 叶片黄化后死亡, 使幼苗不能出土, 翻挖苗床可见种薯幼芽腐烂。 二是夏季病苗移植大田后, 接近地表长出少数侧根, 但长势弱, 叶片发黄脱落, 遇干旱缺水易枯死。 如在分枝盛长期侵染, 会使藤蔓生长受阻, 叶色失绿变黄, 最终基部老叶枯萎脱落。 病株根部有褐色病斑, 毛细根呈暗黑色, 不能长出新根。 三是在秋季结薯期发病,块根出现黑褐色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 坚实且轮廓清晰, 中部有灰色霉层和黑色毛状物, 病斑多发生在机械伤口处。 随着病斑逐渐扩大, 颜色加深变黑, 病部中心皱缩干瘪, 切开病薯会发现剖面外围呈深绿色, 薯肉木质化。 四是在收获贮藏期受害,薯块伤口和根眼处先出现小黑色斑块, 病部组织坚硬, 薯味变苦。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 病斑扩大呈黑绿色, 病薯会加快腐烂。

4 发病条件及对鲜薯产量的影响

紫色薯黑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栽培地土壤病原菌数量、温湿度、地下害虫等环境条件有关。 春季带病种薯播种后,除了造成烂种、烂芽外,还能为害新生幼苗,造成苗床发病[4]。 夏秋季感病薯苗移植大田后,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散, 尤其在闷热潮湿天气条件下易发生流行。 冬季收获后鲜薯贮藏于窖室内,在堆积、翻动过程中,病菌从伤口和芽眼侵入为害,对窖薯造成侵染[5]。 薯田收获后病枝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病源累积增多,至次年温湿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萌发而为害新生幼苗。 据2020-2022 年在大化县百马乡坡楼村、古河乡怀合村、北景乡板兰村等山区薯地调查,3 年连作重茬的薯田土壤环境恶化、 病原菌增多,紫色薯黑斑病发生率达27.8%~32.9%,鲜薯减产25.3%~30.8%;在夏秋季(6-9 月)气温达28~35℃、 土壤湿度65%~80%的环境条件下黑斑病发病率达23.4%~29.7%,鲜薯减产21.6%~27.3%;施入未腐熟的山羊粪(1 000~1 200 kg/亩)和氮肥过量造成植株徒长的薯田发病率19.6%~23.8%, 鲜薯减产16.7%~19.3%。此外,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蝼蛄、蛴螬等)较多、杂草丛生的薯田也易诱发黑斑病,在收获时优薯率下降13.5%~18.9%,对鲜薯商品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5 防控对策

紫色薯黑斑病在大化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为害,以秋季为害最重、对产量影响最大,防治以预防为主,培育健壮种苗,降低病原基数,减少机械损伤。

5.1 选用抗病良种,培育健株壮苗

在栽培中可选用桂紫薯1 号、桂紫薯3 号、广薯135、宁紫4 号、济薯18 号、京薯6 号等抗病高产良种,这些品种株型匍匐,蔓长156~183 cm,分枝数4~5 个,叶型尖心带齿或呈三角形,叶片深绿色,薯皮和薯肉均为紫红色,具有抗病抗旱、耐瘠适广、壮枝高产等特点,适宜在大化县山区种植。 在春季育苗时应采用新苗床,同时要精选种薯,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6],对带病、破伤、受冻的种薯需用石灰粉拌种消毒, 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 g 兑水100 kg 浸种10 min,然后放置在相对湿度90%~95%的温床上育苗。 在发芽前保持温度在30~33℃,出苗后将床温降至26~28℃,以提高出苗率。当苗高在45~50 m 时剪苗扩繁复育。在秋季移栽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 g 兑水80 kg浸苗6~8 min 消毒,以减少病害发生。

5.2 做好薯田翻晒与清园除病

在移植前15~20 d 对薯田土壤进行翻耕2 次,使耕层厚度达35~40 cm,以促进土壤疏松透气,减少地下害虫为害。 同时将田间残留秸秆全部清除至田外烧毁, 然后每亩撒施60~75 kg 生石灰和200~300 kg草木灰杀菌改土及补钙增钾, 划厢起垄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 g 兑水100 kg 喷雾畦面1 次,以防止黑斑病的初次发生。在薯苗中耕除草时,应尽量避免对茎叶造成机械损伤, 以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感染。

5.3 轮作换茬

为减少薯田病害的流行发生, 对紫色薯黑斑病的老病区、重病田、低洼地等应采取高畦轮作换茬方式,可与玉米、大豆、甘蔗、高粱、蔬菜、药材等作物进行轮作,间隔期至少3 年以上,尽量避免与马铃薯、芋头、番茄、辣椒等作物连作,以阻隔黑斑病的传播为害。

5.4 强化水肥管理

紫色薯属旱地块根作物,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但在生长期间仍需一定的水分。 若干旱缺水,土壤板结硬化,会使藤蔓结薯少、青筋多、品质差、抗性低。若水分过多也会导致根茎开裂而诱发黑斑病。 因此薯田水分管理应做到寡水湿墒浇灌,避免大水漫灌,田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5%~75%为宜。 薯田施肥必须施用已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基肥施用优质牛栏粪3 000~3 500 kg/亩、菜籽麸250~300 kg/亩,以改良黏重板结土壤,优化耕层环境,减少病害传播。 化肥施用要实行控氮、少磷、增钾的原则,科学平衡养分,在结薯初期施用48%硫酸钾 (N∶P2O5∶K2O 为16∶16∶16)复合肥50~60 kg/亩, 开沟深施在25~30 cm 耕层内,以满足高产薯田对养分的需求。 薯块膨大期喷施0.6%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0~80 kg/亩作叶面肥,每隔12~15 d 喷洒1 次,连喷2~3 次,促进薯叶健壮生长,提高薯苗抗病能力。

5.5 适时施药防控

在薯苗黑斑病发生初期, 每亩施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 g 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 g 兑水60 kg 均匀喷雾病株, 每隔7~8 d 喷施1 次,注意药物交替使用。 薯田地下害虫的防治除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外,在移栽前施用3%辛硫磷颗粒剂6~7 kg/亩诱杀地下害虫,减少虫害伤口,以控制薯藤病害扩散蔓延。

6 鲜薯收获与贮藏

采收与贮藏是控制紫色薯黑斑病发生的关键环节, 在冬暧潮湿和通风不良的贮存环境中病害发生加重,易造成窖藏腐烂[7]。 大化县山区秋植紫色薯在每年的11 月上旬至中旬成熟收获, 应选在晴天采收,收获时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尽量避免造成机械损伤。 采收后先放在田间晾晒4~5 d,以减少鲜薯水分含量。 装框贮运时要轻拿轻放,对病、健薯要分类存放处理。 贮藏窖先加温至45~50℃灭菌3 个昼夜,然后快速降温至10~12℃,在窖内利用锯末掺硫磺点燃熏蒸2~3 d。 室温在18℃以上时病菌发展快,而在10℃以下薯块又容易受冻害, 因此未能及时销售的鲜薯应放在低温(12~15℃)、低湿(空气相对湿度65%~70%)的仓库中保鲜,以确保贮藏期安全。

猜你喜欢
鲜薯大化黑斑病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宜居大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柑桔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鲜薯储藏技术
在老家大化过年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