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与使命: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研究*

2024-05-03 13:46杨婷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杨婷婷

(安徽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新时代进行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这是我们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斗争精神。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统领地位的问题。担当起历史使命,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找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审时度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境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新时代先后召开的关于教育、高校党建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了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完整制度体系,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更加稳固。高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适应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需要,审时度势,不断加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1.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且思维活跃,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不断给予正确引导,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在不良资本的驱动下,逐利之风蔓延,各种不良风气滋生,社会存在的变化直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不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淡漠、疏离,甚至怀疑。不认同主流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修养不足,做不到知行合一。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性不高等等。以上种种情况极大地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成效被消解。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非常紧迫的任务。

2.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合力需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更为复杂,大学生处于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的最前沿。目前高校还存在职能部门协同组织力不强,思政课抬头率普遍不高,因材施教做的不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度不高,马克思主义与校园文化契合度不足的情况。部分高校存在着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德育,意识形态工作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现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不能形成合力,在不同校情、学情、生情中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针对性不足。也有部分高校存在专业党务工作者缺乏的情况,个别意识形态教育者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不足,教育观点有偏差的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以及各个部门的协同,形成合力,才能使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成效。

3.消解网络媒体冲击的措施需多样化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聚集地,争夺民心民意的各种政治势力也齐聚于此,网络空间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学生对互联网高度依赖,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大量信息真假互参,其中不乏网络谣言,部分谣言甚至带着抵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效的目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形形色色的网络资讯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面对光怪陆离的网络资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提高鉴别力,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各种网络信息背后的真实目的和企图,改变传统家长式的说教,针对不同网络信息,善用多样化的网络宣传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网络媒体的不良冲击。

4.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力度需增强

“两个大局”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要因时因势而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3]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直存在于文化交流中,其中不乏带有抹黑我们党和政府,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方向的目的,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和历史观,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诸多挑战。针对上述情况,抵制错误社会思潮,清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杂音噪声”的力度只能加强。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主动权赢取话语权,旗帜鲜明地用“主流声音”占领“主阵地”。

二、担起使命:善用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基础,直接反映于意识形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自信,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最基本且持久的力量,善用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发挥文化自信凝聚功能,守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文化自信具有凝聚功能,可以凝聚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就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它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成为民族情感的纽带,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华儿女形成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和共同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纽带,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是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形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继续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实现百年梦想。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凝聚功能的强大,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发挥好文化自信凝聚功能,守护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2.发挥文化自信整合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文化自信具有整合功能,可在思想、规范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起到协调群体成员行动的作用。在文化自信的整合作用下,社会功能体系才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才有了基础。现代民族国家依靠文化整合力量,通过运用文字、语言、教育、具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和大众传媒等来整合民众,使其忠诚于国家民族。由于文化自信的整合作用,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强调规范性,具有丰富的整体性思想。

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坚守传统,开拓创新,用厚重的文化将各种历史进步力量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充满自信的群体,让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整合功能的强大,从具体工作入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高校机构设置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履职尽责,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合力。

3.发挥文化自信价值导向功能,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

文化自信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可以使其先进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指向,积极引导和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列宁曾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5]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非常准确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和“根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在当今多元思潮影响下,高校要发扬斗争精神,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规律性,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功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从根本上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

4.发挥文化自信规范功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自信具有规范功能,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教化社会个体并规范社会个体实践活动。文化自信的规范功能源自于其内涵和特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话语权对中国直接和间接的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严重威胁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担当起使命,发挥好文化自信的规范功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守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既要理性思考,又要善于斗争。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手段,谋定而后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应用,虚拟与现实界限已不再分明,舆论斗争也日益复杂,针对这种情况要将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瓦解负面资讯冲击,精准发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发挥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规范功能,政治站位要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要强,唯有如此,才能抵制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战,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三、精准施策:着力文化自信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

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因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这个阵地对于我们的国家、民族以及我们党极其重要,一定保护好这个阵地,防止错误思想侵入。上个世纪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教训提醒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以文化自信为着力点,不断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1.铸魂育人,建设好高度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但需要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厚植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持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向心力,锻造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是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当务之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政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全体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具备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专家的渊博学识和实干家的扎实工作作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并致力于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动力来源,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应以传播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再造和创新。中国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独特标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凸显中国革命文化凝聚的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传承革命文化红色基因。通过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自信的向心力,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真正认同。

2.净化网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虚拟空间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种舆论思潮聚集于此,各种政治势力通过互联网影响民心民意。网络信息广泛、巨量,且传播快捷、开放,形形色色的网络资源深刻的影响着高校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实践中要催化互联网资源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力,严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战场。

依托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诸如公众号、微博、QQ等各类新媒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占领互联网的文化育人阵地。运用各类教学客户端打造网络育人平台,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借助互联网优势吸引学生,传播弘扬主旋律,拓宽高校文化育人阵地。打造网络文化育人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具有的研究与宣传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虚拟空间中资讯传播。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误导,提高大学生是非甄别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信息的传播空间与群体,严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战场,使互联网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增量”。

3.用好主渠道,使大学课堂充满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构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6]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文化自信的亲和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

将文化自信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是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应有举措。遵循“一纲一本”的同时依据生情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将文化自信的元素作为案例融入课堂。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讲授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在注重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产生自豪感。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文化自信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搭建起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交流研讨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将交流研讨的内容充分融入其中,让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效果得到放大增强,课堂主渠道真正发挥作用,使大学课堂充满文化自信。

四、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有效应对、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伟大斗争中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要充分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工作现实境遇,着力文化自信,善用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锻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通过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文化自信的亲和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渠道,掌控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努力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