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2024-05-03 13:46朱向炜崔超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朱向炜,崔超鹏

(淮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作为一种感官思想,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某些概念、观点及观念,而这些概念观点同政治、经济及社会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经济基础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又能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反映出来。基于此,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有效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指引高校办学方向的铸魂工程,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1]118-121。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多元化价值取向及文化理念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思想行为造成持续性冲击,新的场域空间开始出现在思想领域的较量过程中。一方面,互联网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高等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也导致西方思想如潮涌入,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场域”[2]25-33,高校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中的领导地位,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其中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手段。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与大学生群体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该项工作与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不但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更是有着稳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高低,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头脑进行武装,使其从理性与感性层面认同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免西方国家恶意的西化、分化势力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导致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价值受到很大削弱。总体来说,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有助于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其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下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现状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积极层面

首先,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大学生实践精神越来越强。当今社会属于信息化社会,经济形态为知识经济。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信息、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独立进取、自强不息、执着向前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明确: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生存、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身知识才干的增长。为了实现自身筹码的增加,许多大学生不仅习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主动参与到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3]69-72。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许多大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各类比赛竞赛,抑或是各种资格证书考试,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充实与自我拔高。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科技创新类竞赛成为新的活动盛事,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也不断涌入大学生群体。总的来说,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对于真理和科学的不懈追求有目共睹,其奋发向上、积极乐观、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也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4]113-120。

其次,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管理逐渐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现如今,法律精神、公平正义理念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制定校园管理制度,并明确表示自己会严格遵守学校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的违纪现象得到较大程度改善。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就法治意识、民主精神及权利意识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除此之外,依法治校理念也逐渐深入到高校管理者心中,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对其他学校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进行主动学习、积极引进,并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优化调整,对高校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将依法治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些行为举止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无论是高校大学生抑或教育教学管理者,都在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努力发挥着自身的光与热。

最后,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校园活动内容形式愈加丰富,校园氛围愈加包容和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出现及更为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都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无论是高校艺术节、歌舞比赛还是不同专业基于自身特色开办的活动,都将大学生的青春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大学中各种社团的出现如同雨后春笋,对大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了很好地满足,同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5]21-26。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扩招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校园中,思想的碰撞、风俗文化的融合每时每刻都在校园这个方寸之地发生。校园文化基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而展现出“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随着通信行业高速发展,高校学生得以利用多种便捷工具展开思想情感交流,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性的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外部空间的大幅度拓展。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消极层面

首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被削弱,人文精神缺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理性角度对社会行为作出解读时提出两项概念:一是工具合理性,二是价值合理性,并将资本主义社会中二者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揭示出来。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较快,“道德真空”开始出现并对高校大学生造成影响,在工具合理性逐渐崛起的同时,价值合理性却慢慢衰落下来。一些大学尽管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却不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品质。当人文教育出现缺位,大学生就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等,形式化严重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作为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高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近些年时有出现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在某种层面上现实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次,在多元化价值理念碰撞冲击下,大学生信仰危机越来越严重。在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欧美等国就战略思维而言产生了一定变化,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倾向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西方文化、实行文化侵入,这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突出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当然,造成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再加上大学阶段正处人一生中重要的过渡阶段,自我价值的探求、人生目标的定位等均发生于这一阶段。因此,大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渴望,好奇心强,但往往不具备考虑复杂问题的能力与较高的辨别是非能力。这就现实地导致了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错误价值理念的影响;第二,我国当下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迅猛前进的改革关键期,部分大学生无法从整体上全面认知我国国情,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无法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因而在思想上容易激进。再加上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程度不够,教育意识不足、方法单一陈旧、内容偏离实际,导致一些大学生开始怀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疑虑,这是信仰危机出现的主要因素。

最后,互联网带来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大幅增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难度。随着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来临,信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碰撞、交流以及融合,文化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发达的通讯手段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为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开放化、多元化的虚拟网络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价值观、行为以及内容上的失守、失范和失实。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再加上意志不够坚定,大学生存在较多的模仿心理和从众行为,西方错误价值观很容易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动摇其理想信念。然而,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大部分高校都缺乏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究其原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很难通过数据呈现出来,导致高校教育管理者对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受教育主体从认知层面自觉认可和接纳理论,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与自身相融合的过程即为理论认同。作为意识形态认同的先决条件,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作出规定。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认知及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渗透在我国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突出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共通的。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校长负责制是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并实施的,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同样是各大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确保高校文化保持与时俱进、科学先进的特征。作为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大学也可被视作文化共同体,这是大学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存在差异的地方。由此,大学文化应具备更优秀的精神品质与更丰厚的修养内涵,体现的是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尚追求。在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可为其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及方法论,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引领功能。基于此,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首先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通过接受理论知识或情感熏陶而形成正确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坚定态度,与各种错误的意识形态展开斗争,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理论认同。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就本质而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可视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因此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领地位进行有效巩固,才能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做到切实维护。基于此,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对苏联解体历史教训加以铭记,客观而清醒地认知西方资本主义实质,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质,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认同基础的夯实。

(二)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环境建设,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政治认同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后备力量。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忽略党建环境建设。高校可基于当前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通过构建严肃与活力并存的高校党建环境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政治认同。在大学党建环境建设中纳入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面的内容,不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求,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大学生党员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规划布局作出全面了解及正确把握,将自身的前途发展同党、国家及民族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高校应严格管理大学入党过程。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党建工作必须被纳入高校管理工作中并予以高度重视。党组织培养、教育以及发展大学生党员群体的过程即被称为大学生入党过程,从本质上来说该过程就是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过程。大学生入党过程包括提出申请、思想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个环节,最终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党性修养的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思想政治修养在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以提升,理论灌输的原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党章等的学习过程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是发展大学生党员所坚持的原则,这是教育基本规律在大学生党建工作管理中的体现。基于此,对大学生入党过程进行有效规范,实现大学党建环境的优化是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高校应对大学党建工作环境进行优化。首先,需要在高校党建环境建设中落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党建环境创设提供思想保障。增强大学党建工作的人文性,基于“以生为本”原则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以生为本”从思想层面拓展延伸了“以人为本”的内容,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该项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党建环境的改善,切实满足大学生的诉求。其次,是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在发展大学生党员队伍时,高校应做到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保障大学生党员队伍品质。一是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党员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培养教育工作,因此实现大学生党员群体质量的提升;二是要在大学生党员队伍发展工作中坚持面向群体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全体符合要求的大学生作出全面考察与严格考核,从而实现壮大党员队伍与提高党员质量的双重目标。

(三)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认同

社会全体成员在共同认知、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将其主动转化为自身行动的过程即为价值认同。作为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基础,价值认同在本质上属于一个从“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转变的过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究其原因,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作用形式还是目标任务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育教学观和基本管理理念起决定性作用。就文化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哲学意义,即只有高校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建设校园文化,真正的哲学精神才能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

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对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认知是校园文化建立的根基。这种认知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也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高校管理观就表现形式而言涵括纪律、章程、守则、要求以及规则等等,然而蕴藏在这些形式背后的价值理念、情感态度等才是真正的内核,它支撑着校园的文化建设、传播者校园的精神风貌。若某所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观出现偏差,也就谈不上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高校要想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基于自身办学实际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考虑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继承高校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构建高效、科学、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在对大学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时,高校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专业教师的地位及功能,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渠道开展认同教育。首先,思政专业教师将资本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传统社会主义及科学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向学生讲明,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及行进目的。其次,思政教师在进行民主、自由等理论讲解时,要将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适当融入宏观理论中,提高学生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如人大代表选举,使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对自身权利有正确的认知,实现学生参政议政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知中国特色民主。

(四)优化大学校园舆论导向环境,加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建设

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校园文化涵盖的层面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尽管育人是物质、精神文化的共有目标,但是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以服务实现育人目的,后者则主要以教书实现育人目的。

一方面,高校必须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全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意志,为高校协调、全面发展提供助推力。一是要基于科学性原则开展物质文化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协调统一的规划来建设校园;二是要基于教育性原则开展物质文化建设,将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校园设施的建造过程中,将其中的精神内涵及文化意义凸显出来,实现高校精神内涵、办学特色同时代精神、民族风貌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不能忘记精神文化的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离不开物质文化同精神文化的融合发展。高校可基于以人为本原则建设精神文化,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作用,通过制度建设、文化营造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健康蓬勃的良好氛围。倡导学术自由,努力开拓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基于兼容并包的发展原则实现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校广大师生追求真理与正确价值观,以此实现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情感认同的提升。

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运用新媒体工具,如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班级群等,通过这些载体平台与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上的交流沟通,由专门辅导员负责管理平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进行正确引导,最大化降低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