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转换研究*

2024-05-03 13:46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言表达语境

张 岚

(安徽新华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语言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交际中,模糊语言常常会给人造成误解、降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和冲突。因此,进行模糊语言转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语言学领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语言研究方法,对于模糊语言的转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功能语言学不仅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关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重视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效果和目的。因此,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模糊语言转换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糊语言的转换的理论基础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模糊语言是指语言中表达的概念或意义模糊、不精确或不确定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由于概念或实体本身具有模糊性质,或者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精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含义模糊、不确定、模棱两可、无法清晰界定,这种特点常常导致交流的不准确和误解的产生[1]。模糊语言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例如科技文献、法律文书、政治演讲、日常交流等。虽然模糊语言有缺陷,但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表达感性、主观或复杂概念时。

(二)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框架

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是为了交际而存在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来达成协作和合作,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目标。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使用是基于情境和意图的,人们使用语言来达成交际意图,语言结构和功能紧密相连。此外,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变化和语言变异是一种适应性和进化性的过程,随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语言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

二、功能语言学与模糊语言的关系

(一)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理论依据

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语言是为了交际而存在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模糊语言的存在与人们的交际意图有关。当交际双方共享某些背景知识时,模糊语言可以有效地表达特定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具有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的特点。此外,功能语言学还认为语言使用者是有能力对模糊语言进行理解和处理的,即使面对模糊的表达,使用者可以通过语境、知识背景和上下文等因素推断出其隐含的意义[2]。因此,功能语言学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可以对模糊语言的存在和处理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功能语言学对模糊语言研究的贡献

1.提供了从交际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视角。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为了交际而存在的,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为研究模糊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交际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可以深入理解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和适应性,更好地研究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通过研究模糊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和模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适用性。

2.强调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学和信息结构特点。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对于研究模糊语言的语用学和信息结构特点非常重要。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上下文中的意义。对于模糊语言来说,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糊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功能和效果。信息结构是研究句子和话语中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学科。对于模糊语言来说,信息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隐含信息和语境信息,帮助我们理解模糊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3.揭示了模糊语言的变异和适应机制。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变异和适应性,对于研究模糊语言的变异和适应机制非常重要。模糊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是与语言使用者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3]。通过研究模糊语言的变异和适应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糊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此外,功能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对比分析、对话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等,也为研究模糊语言的变异和适应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三、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词汇层面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在词汇层面的表现形式包括模糊量词、模糊代词和模糊形容词等。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一些概念和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模糊语言的特点和功能。

1.模糊量词。模糊量词是指表示数量不确定或模糊的词语,例如“几个”“许多”“少数”等。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数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一些无法精确计数的情境。模糊量词常常出现在日常交流、文学艺术、科技文献等领域中,例如“几个月”“许多人”“少数病例”等。模糊量词在交际中具有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2.模糊代词。模糊代词是指代指不确定或模糊对象的词语,例如“这个”“那个”“它”等。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对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一些缺乏具体信息或无法确定对象的情境。模糊代词常常出现在日常交流、文学艺术、科技文献等领域中,例如“这个问题”“那个人”“它的大小”等。模糊代词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和解释,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

3.模糊形容词。模糊形容词是指表示特定属性不确定或模糊的词语,例如“大约”“大概”“可能”等。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属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一些无法精确描述属性的情境。模糊形容词常常出现在日常交流、文学艺术、科技文献等领域中,例如“大约时间”“大概数目”“可能原因”等。模糊形容词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和解释,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

(二)句法层面的模糊语言

1.模糊主语句。模糊主语句是指句子主语不确定或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用“有人”“一些人”或“有时候”来传达信息,这种表达方式在日常对话、文学作品以及科技论文中都非常常见。比如,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结局很意外”,或者“有时候网络连接会出现问题”。在这些例子中,“有人”和“有时候”都是模糊主语的用法,它们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人或时间,却有效地传达了信息。模糊主语句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在不同的语境下,模糊主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例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一些人认为这个项目有风险”可能意味着只有少数几个人持这种观点,而在一个公开演讲中,同样的说法可能暗示着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群体持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在理解和解释模糊主语句时,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和情境,以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

2.模糊宾语句。模糊宾语句是指句子宾语不确定或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人提议:“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这里的“一些有趣的活动”并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活动,但大家都明白这个提议的意思,并开始讨论可能的选择。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宾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一些无法精确指代宾语的情境。模糊宾语句常常出现在日常交流、文学艺术、科技文献等领域中,例如“我们面临某些挑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里的“某些挑战”和“一些措施”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表达了项目经理对当前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不确定性。模糊宾语句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和解释,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

3.模糊状语句。模糊状语句是指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句子状语不确定或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有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状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一些无法精确描述状语的情境。模糊状语句常常出现在日常交流、文学艺术、科技文献等领域中,例如“有时候会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等。模糊状语句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和解释,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和交际适应性。模糊状语句的使用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更加灵活、自由,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表达的可变性和多样性[4]。

(三)语篇层面的模糊语言

1.模糊修辞手法。模糊修辞手法是指在表达中使用一些模糊、暧昧、含糊的修辞方式,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和交际效果。例如,比喻、比拟、隐喻、暗示、留白、省略、重复、反复等等。这些模糊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语篇中,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和共同感受。模糊修辞手法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避免造成误解和歧义。

2.模糊陈述与提问。模糊陈述与提问是指在语篇中使用一些模糊、不确定的陈述方式和提问方式,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和语篇效果。例如,“好像”“可能”“不一定”等词语的使用,以及“你认为呢?”“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等提问方式的使用。这些模糊陈述与提问的方式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表达自己的不确定性和观点,并且可以促进对话和交流的展开。模糊陈述与提问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情境和需要,避免造成误解和歧义。

3.模糊论证与推理。模糊论证与推理是指在语篇中使用一些模糊、不确定的论证方式和推理方式,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和语篇效果。例如,引用不确定的数据和资料、使用模糊的逻辑关系等。这些模糊论证与推理的方式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推理,以及处理一些复杂的交际和社会问题。模糊论证与推理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受众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避免造成误解和歧义[5]。此外,模糊论证与推理的使用也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和语言规律,以保证表达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模糊语言的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

1.社会功能。模糊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缓和社会关系、避免冲突、促进合作等。例如,在商业谈判、政治谈判、社交场合等交往中,人们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使交往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减少摩擦和冲突,提高沟通和协作的效率。

2.心理功能。模糊语言在心理上也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自信等。例如,在面对紧张的场合、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人们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自信。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使人们感觉更加自由自在、灵活自如,从而减少紧张和焦虑,提高自信和决策能力。

3.文化功能。模糊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够体现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等。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含蓄和谦虚,从而增强彼此的互信和互动。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追求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和交际中,人们需要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模糊语言差异,以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四、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转换策略

(一)词汇层面的转换策略

1.同义词替换。同义词替换是指将原来的模糊词语替换成意义相近、更加明确、准确的词语。例如,将“很多”替换为“大量”“许多”“众多”等词语,将“好”替换为“优秀”“出色”“卓越”等词语。同义词替换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明确、具体,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2.上下位词转换。上下位词转换是指将原来的模糊词语替换成更加具体、明确的上下位词。例如,将“动物”替换为“狗”“猫”“鸟”等词语,将“食物”替换为“米饭”“面包”“肉类”等词语。上下位词转换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清晰,增加表达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3.具体化与抽象化。在词汇层面,具体化与抽象化是两种重要的转换策略。具体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细节,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抽象化则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共性,形成概括性的表达。这两种策略相互补充,使语言既具体生动,又简洁明了,满足不同语境下的表达需求。例如,将“快乐”具体化为“笑容满面、欢声笑语”,或将“多种水果”抽象化为“丰富的水果种类”。

(二)句法层面的转换策略

1.句子成分调整。句子成分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形式,将原来的模糊语言表达转化为更加明确、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例如,将“很多人”改为“人数众多的人群”,将“看到了一只猫”改为“我亲眼目睹了一只黑色的小猫在草地上奔跑”。通过调整句子的成分结构,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晰、具体,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2.语态变换。在句法层面,语态变换是一种重要的转换策略。通过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之间的灵活转换,我们可以调整句子的焦点,突出不同的信息。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使叙述更加直接有力;而被动语态则突出动作的承受者,使表达更加客观中立。例如,“他打破了窗户”变为被动语态“窗户被他打破了”,句子的焦点从“他”转移到了“窗户”。语态的变换不仅使表达更加灵活多样,而且能够满足不同语境和修辞的需求[6]。

3.从句转换。从句转换是指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形式,将原来的模糊语言表达转化为更加明确、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例如,将“他认为这个问题比较棘手”改为“他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需要大家共同协力”,将“她似乎不太明白这个问题”改为“她对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通过转换从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明确、准确、具体,增强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三)语篇层面的转换策略

1.语境调整。语境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语境和环境,将原来的模糊语言表达转化为更加准确、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达。例如,将“你想来我家吗?”改为“你下午三点来我家喝茶好吗?”将“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改为“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性地解决”。通过调整语境,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明确、准确,增加表达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2.信息结构重组。信息结构重组是指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信息结构,将原来的模糊语言表达转化为更加准确、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达。例如,将“我看到了一辆车,它很漂亮”改为“一辆漂亮的车吸引了我的眼球”,将“这个计划有很多不确定性”改为“这个计划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通过重组信息结构,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明确、具体,增强表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提高交际效果和交际质量。

3.修辞手法变换。在语篇层面,修辞手法的变换是一种强有力的转换策略,它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原句“他跑得很快”可以通过修辞手法的变换,改写为“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驰而去”,这样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奔跑的场景。再比如,“夜晚的星空很美”可以转换为“夜空中的星星像钻石般闪耀”,这样的描写使得星空的美更加具体可感。通过修辞手法的变换,我们可以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五、结语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准确、明确、有效的交际目标和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而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为模糊语言转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模糊语言的转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展示了模糊语言转换的实际策略和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了解和应用模糊语言转换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言表达语境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社会语言学名词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