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

2024-05-03 13:46朱嫣丹李前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朱嫣丹,李前进

(1.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3.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质和内核要求,它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总开关。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巨大挑战,这时的大学生比以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理论指导,更需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指引前进的方向,自觉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为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须以清醒的理论来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牢筑信念根基,鼓足奋斗精神,使得高校思政课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帮助青年学生上好人生第一课,这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要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共产党尝试了无数艰难的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在人们生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逐步踏上了民族复兴之路,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在治国理政、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等学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第一阵地,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而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也为高校的思政工作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和新路径,对于这一主要阵地,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强化引领意识。当前,大学生们的思想受各种思潮影响,存在着多元性和矛盾性,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情况下,能否牢固地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得到巩固的重大问题[2]。当前,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大民众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少数群众迷茫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及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产生质疑,而一个人缺乏精神信仰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思想的滑坡、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沦落,例如当前社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后的产物,这些都会给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

同时,国内外的一些敌对势力的影响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挑战,他们企图让我党改旗易帜,企图对我国进行颠覆性破坏。纵观当今世界,在西方一些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国家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乌克兰、叙利亚等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如果中国不走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道路,仅仅套用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价值体系来衡量本国的实践,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艰巨而复杂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特点,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势,更迫切地需要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高校考察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出发,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主动选择。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执行立德树人这一使命的必然选择。所谓立德树人,即要回答“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归根结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就是培育能扛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欲成事,德行第一,因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德有爱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强,如果这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会终生受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引导大学生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帮助大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坚定不移走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开展党史、党情、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情况,厚植爱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扎根祖国大地,立志报效祖国,此谓明大德;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导大学生要明礼诚信、遵守公序良俗,要有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的精神,此谓守公德;通过教导大学生严于律己、尊老爱幼,涵养个人美德和家庭品德,此谓严私德。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和机制,这是新形势下时代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考验,有助于培育青年大学生这一重要社会群体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自觉。

(三)加强和改进思政课育人效果的现实要求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顺应意识形态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突破。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高校思政课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衔接[2],使“德育”教育能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体现了各门思政课之间的有机融合,使教学方法更为灵活,教学内容更贴近课程本身。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的升华,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的有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是加深了理论的深度和问题的导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象化、通俗化。

其次,想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价值观念的塑造。因此,思政课的价值追求属性决定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坚持将政治意义与价值意义相结合,明确思政课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真理对话;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观念传授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讲真理、讲事实,引导大学生立志成为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和学校的运用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思想认识浅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

好的理论能够说服人,而要达到说服人的目的,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时候,就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表面,即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深入其核心,才能说服人、感化人。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想认知的不足,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堂上存在内容和形式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学科背景的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不透彻不深刻,没有吃透其中的内涵,在遇到一些和学生相关或者学生关心的事件或热点问题时[3],无法给出有建议性和针对性的解读,做不到完全的传道授业解惑,导致思政课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进程中,存在认知不足、积极性不够、投入较少的情况,它们往往将此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教学设计简单机械,更有甚者只是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和实质脱节严重,学生很难能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价值意义。

(二)教学方法呆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所谓教无定法是指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只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课堂讲授单向输出,学生埋头划重点的僵化局面,这种模式一旦固化,学生就会惯性地认为思政课都是这样机械且无趣,不愿主动去探索思政课的内涵,学习就只会停留在表层,学生多数为了考核等硬性任务而死记硬背,自然无法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更不可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所以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进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理论传授法、情景导入法、价值认知法、综合教学法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思政课堂。除此之外,许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有针对性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特性、知识体系结构和思维特点,也不结合社会时事热点来展开价值观教育引导,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

(三)实践氛围不佳,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差距甚远

好的教学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而现实中,由于教学环境尤其是文化体系的缺失和教学基础保障的不足,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学生群体中的体现则是产生一些负面思想和情绪,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校园的文化活动中简单重复、偏向娱乐性的内容居多,而富含人文精神、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偏少,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实践基地作为保障,现实中受经费等条件的制约,部分高校在实践的场地运行、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了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低下,甚至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阻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多方位价值的导向和维度的集合,是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要求的高度统一。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实现理论上的统一性,更要实现实践上的可行性,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夯实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在意的问题给予正面引导,将核心价值观厚植在大学生心中,增加认同感,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用系统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其明辨是非、坚定政治信仰,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价值,泛指客体表现出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特征属性,即当客体具备这种属性时,居于主体地位的人对客体对象就会产生有价值依据的判断,如不具备这种属性,主体对客体就没法做出有价值依据的判断[4]。从世界的物质性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基础,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4],并汲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与全体社会成员奋斗目标一致,并且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所以它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意向和观念,是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风向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立足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属性,向青年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机理,从发展逻辑和同性价值诉求等角度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其内涵,增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逻辑

首先,从概念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从国家层面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个方面高度地总结和凝练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宏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遵循;从社会层面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社会的建设问题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的需要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所以它一方面为个人价值追求提供了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是国家实现价值目标的基础保障;从个人层面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个人的问题,提出了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这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层面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需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和思政课的本质内涵。

其次,从理论角度看,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在社会活动中起统领作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主流价值观的延伸和衍变,同时,价值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文明都会对应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作为当今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要求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其本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相较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等论断,此项论断的战略意义更为深远和长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伟大之举。

从教学客观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学生的认识、意志、情感、实践等不同环节,其中思想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先决条件,意志是必要保障,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高校的思政课通过课内外知识传授,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强化思想认同,这是基础和前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坚定大学生的价值意志,这是保障条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形成、发展并完善于实践,而实践的先决条件是认识、意志、情感的多重发力,这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育人效果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际效果,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现实思考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位的统筹兼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首先,从顶层设计来说,要针对一些基本原则、重点难点、热门敏感问题等作出科学明确指导,起到把舵定向的作用,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其次,从各高校层面来说,在国家宏观部署规划前提下,根据院校属性、专业特点、地域特色等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教学规划和执行方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保障。再者,要关注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之间的差异,做好有效衔接,既遵循不同教育阶段的共性,又体现不同教育阶段的特色,实现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最后,要注重和强化教育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既要对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典型树立,也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更具针对性。

(二)聚焦重点环节,拓展教学效果

从整体观角度来看,一门优秀的课程应当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几个关键环节[5],思政课也不例外。设定的目标及任务不同,融合的难点和重点也各异,但都是围绕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宗旨,因此,任何环节都需耐心打磨、精心设计。一是课前要做足准备,寻找核心价值观与课程内容中的契合点,根据所授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特征切入融入点,提炼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二是课堂教学中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讲授知识内容不脱离课本教材,但却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展现固有知识点和时事热点的有机结合,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最合适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三是课后要通过多种方法对所授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和反思,关注学生的课后持续感受,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内容,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及不足,做好课后反思。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除了课程教学外,实践活动、日常管理等都属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新时代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三)夯实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中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本身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要使学生能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让学生对其所学内容有认同感和信任感,而这种认同感和信任感的关键,就在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决定了能不能将理论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决定了学生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全面、深入、持续地进行学习,加强理论培育和品德修养,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深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教育方法。作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对思政教师的专门培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学意义及其融入思政课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等展开论述,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相结合进行;除了校内的学习活动,高校也应鼓励思政教师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到其他学校的交流活动或培训中去,多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升专业认知度。针对大部分高校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高校也需重新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鼓励教师将实践教学规划贯彻到教育全过程中,因地制宜制定差异性的实践教学,建立良好有序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的执行力和效率。

(四)优化文化氛围,完善机制保障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思政课教学的覆盖面,使之像空气一样在校园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撒进学生的心中。首先,校园的文化环境作为思政课课堂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保障,因此,校园校训、校风、校纪以及班规、班风等,都应符合主流价值追求,在凸显本校教学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同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理念,用校园中隐性的文化来感染熏陶学生,同时,还可以组织校内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课外培育阵地。其次,高校应注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制度保证,例如加大经费支持,为课程效果提供经费保障;努力寻求与一些教育基地的合作,共创共建能持续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机构设置、运行规划、综合考评等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过程有理有据,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迫切的时代意义。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这对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师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决定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新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知、信、行方面的有效转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