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及综合防控措施分析

2024-05-03 15:09鲁志平汪熙来魏晓丽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结节性皮肤病患病

鲁志平,汪熙来,李 燕,成 杰,魏晓丽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3.四川省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射洪)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LSD)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被我国农业农村部作为二类动物疫病进行管理。该病于1929年在赞比亚首次发现,之后在中东地区和欧洲国家流行。2019年在我国新疆地区首发,然后蔓延至多个省、市、自治区[1]。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宿主是牛,各品种、年龄阶段的牛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但传染性强,对牛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严重损害养殖户养殖效益。

1 病原学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不易变异,仅有一种血清型。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与绵羊痘病毒(SPPV)和山羊痘病毒(GPV)同属于一个属,核苷酸序列高度相似,血清学上具有交叉反应,可用绵羊或山羊痘疫苗预防LSD[2]。

该病毒粒子对外界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在pH6.6~8.8的环境条件下长期存活,在干燥的圈舍环境下可存活数月,在干燥的结痂皮中可存活1个月。LSDV具有较强的低温耐受力,在 -20 ℃ 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在 -80 ℃ 条件下可存活10年,解冻后病毒仍具有毒力。该病毒不耐高温,55 ℃ 120 min或65 ℃ 30 min病毒即可失活;强酸强碱均可使该病毒失活,太阳暴晒也可使病毒失活。常见消毒剂均可用于杀死环境中的病毒。

2 流行特点

牛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自然感染宿主,所有牛均易感,无品种、年龄阶段、性别差异,泌乳期奶牛感染率较高。患病牛和潜伏期感染牛为本病主要传染源,还可通过结节破溃分泌物、血液、口鼻分泌物、内脏、精液及被污染的饲料、用具等传染该病。该病传播方式多种,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苍蝇、蜱等)叮咬传播;患病母牛通过胎盘传播感染犊牛;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间直接接触性传播或误食带病毒的饲料和饮水;在交配时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在自然状态下的潜伏期为2~5周,WOAH将潜伏期规定为28 d。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发于吸血昆虫活跃、多雨潮湿的夏秋季节(6~9月),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特点,其他季节多散发[3-4]。

3 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与患病牛患病前健康状况和病毒载量有关,患病动物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通常患病牛在患病初期出现高热,体温41~42 ℃,精神萎靡,采食量明显下降,皮肤出现疙瘩样结节性病变。患病母牛可导致流产和子宫内膜炎;患病公牛可诱发睾丸炎,导致短暂性或终身不育;患病奶牛可导致产奶量显著降低,引发乳腺炎等疾病。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可发现,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表面、内脏器官表面和皮肤可出现水肿或结节病变,淋巴结、心脏、肝脏、脾脏、肺脏等器官均肿大、出血或充血[5-6]。

4 诊断

牛结节性皮肤病虽然可以通过典型示病性病变进行临床诊断,但与伪结节性皮肤病(牛疱疹病毒2型感染)、荨麻疹、光敏症、牛丘疹性口炎(副痘病毒感染)等临床症状相似,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上要进行区分。诊断可采集皮肤病变部位、结痂、口鼻分泌物、唾液、抗凝血(含EDTA或肝素)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病因。

4.1 实验室诊断

LSDV可用WOAH推荐的羔羊睾丸原代细胞(LT)或羔羊肾原代细胞(LK)进行病毒分离,也可用9~11日龄的SPF鸡胚分离LSDV。可用病毒中和试验(V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等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PCR)、荧光定量PCR、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RM)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7]。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GB/T39602-2020)中推荐VNT和实时荧光PCR进行诊断[8]。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动物或产品采用实时荧光PCR等方法进行检测。

4.2 动物回归实验

取患病牛新鲜的结节或结节破溃液制成病毒液,接种到健康的易感牛,一般在4~7 d内出现淋巴结肿胀,可在唾液、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5 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牛。合理进行预防接种,降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5.1 加强饲养管理

牛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后,临床症状与感染前牛的健康状况和感染病毒载量有关,牛群的健康状况与疾病感染风险存在较大联系,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的抵抗力。首先要科学选址建场,养殖场要有严格的分区管理制度。牛舍要通风良好,地面干燥。在夏季和冬季须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防止牛产生热应激和冷应激。在夏秋季还应在牛圈周围安装防蚊网,防止蚊子等吸血昆虫叮咬。同时养殖全程供给健康无污染的饮水和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提高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5.2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养殖场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杀制度,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杀,并严格执行消杀工作,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增强生物安全防控意识。无关人员禁止随意进场,场外人员、车辆、物资、动物进场必须严格进行洗消,并建立专用进场通道。引种动物须在隔离区饲养28 d,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合群。

5.3 做好免疫接种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尚未有专用疫苗,可以用官方推荐的山羊痘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该病。每年应在夏秋季节到来之前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5.4 加强检疫和监测

加强牛只跨省调运和检疫监管工作。严禁从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所在地引入牛只及风险产品,切实落实跨省调运牛到达目的地后有关防疫和监管要求,指导养殖场户对购买的牛离观察,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做好养殖场户改善圈舍环境,减少蚊蝇叮咬,降低疫病传播概率。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加强流通环节动物卫生监管,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严格执行查证验物消毒制度,切实加强跨省调运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监管。

5.5 加强宣传科普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新传入我国的动物疫病,目前无专用疫苗和特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该病。基层兽医工作者、养殖户等对该病了解片面、认识有限。因此,兽医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养殖户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可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蔓延的概率。

5.6 疫情处置

若发现疑似疫情,及时将疑似病牛进行隔离,禁止其他牛和物品出场,养殖场内物品、器具等进行消杀。若确诊疫情,则将确诊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健康牛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同时禁止其他牛和物品出场,防止疫情蔓延扩散,确诊病牛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

6 展望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近年来新传入我国的传染病,目前对我国LSDV了解还不够全面。未来还应加强LSDV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为下一步开发专用疫苗和特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该病奠定技术基础。同时,还应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LSD的防控和预警机制,为我国养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7 小结

近年来,牛结节性皮肤病、非洲猪瘟(ASF)等疫病传入我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日益频繁,各类疫病的传播风险也愈加攀升。因此,必须加强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切断各类疫病传播途径,降低疫病输入概率,为我国畜产品正常生产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结节性皮肤病患病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小金丸配合优甲乐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