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西牛结节病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2024-05-03 15:09徐万胜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结节病病牛结节

徐万胜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养牛业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安西牛是我国甘肃省特有的一种优良种牛,优点较多,生产潜力较大,安西牛养殖模式逐渐转向规模化,疾病的暴发率也逐渐升高。牛结节病作为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可致使感染牛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以及体表皮肤出现大范围的瘤状组织,一旦发生影响牛的正常生产。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牛结节病的防控工作。由于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应掌握结节病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并结合其特点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从而促进安西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收入和健康发展。

1 病原特征

该病的病原为疙瘩皮肤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与羊痘病毒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具有囊膜,无血凝活性,截至目前分离的病毒株只有一个血清型[1]。该病毒对外界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存活时间可长达40 d,若其存在于痂皮中则存活时间更为长久,病变皮肤结节在-80℃下可存活10年之久。但其对热、强酸、强碱较为敏感,氯仿、乙醚、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甲醛、酒精及碘伏等消毒剂可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

牛结节病又称牛疙瘩皮肤病,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告表示将牛结节性皮肤病由一类动物传染病调整为二类动物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流行,且不同年龄阶段、品种、性别的牛均对该病易感,其中奶牛和亚洲水牛的易感性更高。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其皮肤结节、唾液、乳汁、鼻腔分泌物、精液等均存在病毒,且在恢复期仍会持续带毒,持续时间约为21 d[2]。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污染水源、饲料等间接传播或通过节肢动物进行传播,由于感染公牛精液中存在病毒,在此时进行配种或人工授精将增加疫病的传播风险。该病多呈季节流行性,多发于每年夏季,发病率在同一流行地区或不同养殖场均具有较大差异,在相同条件下的感染牛群其临床症状表现也具有差异性。

3 临床症状

病牛因健康状况和传播媒介状况的差异,导致其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具有2~5周的潜伏感染期,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可达41℃,呈稽留热型,持续一周左右,随后出现眼结膜、口腔黏膜、鼻黏膜发生溃疡等一些角膜炎、鼻炎、结膜炎的典型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其中腹股沟、颈部、四肢和耳下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四肢肿大尤为明显,触摸有明显痛感反应,随后发生浆液性坏死,逐渐形成溃疡和痂皮,痂皮经长时间摩擦脱落后可形成空洞。病情较为严重的牛其颊部及牙床上发生肉芽性肿胀,发生滑膜炎和腱鞘炎而表现跛行,并可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容易发生死亡。妊娠母牛感染发病后可导致流产以及并发子宫内膜炎,发病公牛出现睾丸炎、短暂或永久性不育,泌乳牛感染发病后其产奶量发生急剧下降,甚至失去泌乳能力。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尸体剖检,皮下组织有灰红色浆液浸润,明显可见其体表肌肉、咽、气管、肺脏、支气管、瘤胃、皱胃甚至肾脏表面黏膜发生显著的结节样病变。结节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发生充血、出血、水肿及坏死等症状并可见红黄色的浆液性或出血性渗出液,同时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节腔内有干酪样的灰白色坏死组织,偶尔可见周围充血红肿,结节可深入皮下组织甚至骨骼。体表淋巴结发生增生性肿大、充血和出血症状,真皮以及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结处形成栓塞,其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溃疡,病牛症状严重时其肺小叶发生膨胀,纵隔淋巴结发生感染,关节液内可见纤维蛋白渗出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其表皮脂腺细胞发生明显肿胀,胞质内含有空泡,胞浆中有卵圆形或者圆形的包涵体[3]。

5 诊断

可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同时注意与伪牛痘、贝诺虫病、蠕虫病、昆虫叮咬等混淆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牛结节病作为二类动物疫病,在进行实验室检测时应有相应的限制条件,如需透射电镜和PCR仪器等专业检测仪器,以及实验室应具备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条件,然后才可进行病毒的分离、中和试验或PCR检测等,实现进一步确诊。

5.1 病毒镜检

透射电镜诊断是直接快速的确诊方法。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液,然后滴于蜡板上,间隔60 s后滴加Tris-EDTA缓冲液,静置20 s后滴加1%磷钨酸,自然干燥后进行镜检,可发现病毒形状为短管状或者砖块状,大小约为270 nm × 290 nm[4]。

5.2 动物试验

采集病牛的新鲜皮肤结节并制作成乳剂,皮内或皮下接种于易感牛,一周左右后可观察到接种部位淋巴结肿大、局部坚硬肿胀,可在肿胀物或唾液中分离出牛疙瘩皮肤病病毒,该病毒常用牛或山羊的原代和传代细胞进行培养。

5.3 血清学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为常用且有效的经典方法,但由于该病毒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因此对于再次感染或者中和抗体水平较低的病牛较难确诊。在牛感染发病后一周,机体并未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又表现临床症状,此时采集的病料方可进行ELISA方法检测。在使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时应注意该病抗体与其他痘病毒引起的相似疾病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5]。

5.4 PCR鉴定

该鉴定方法灵敏快速、成本较低,可将采集病料进行相应处理后进行病毒基因组的提取,通过特异性PCR扩增可快速对牛结节病进行鉴定。

6 预防措施

6.1 科学选择消毒剂,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消毒工作制度,包括日常预防性消毒措施和发病应急性消毒措施,确保落实生物安全工作。根据牛疙瘩皮肤病病毒的特性,科学选择对其较为敏感的强酸强碱、醛类或含脂溶剂的消毒药物[6],进行环境消毒灭源工作。(1)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首先可以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进行养殖环境的整体喷雾消毒,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墙壁、饲养设备的消毒,其次在养殖场各入口处设置消毒池、消毒间和消毒盆,最后加强对进入养殖场车辆物资进行喷雾、浸泡或擦拭消毒。(2)严格执行发病后消毒工作,养殖场发生牛结节病后应立即进行消毒,及时切断病毒的扩散。首先,针对全场养殖环境,可配合使用3%次氯酸钠、戊二醛进行喷雾消毒,牛舍地面可间隔使用漂白粉与0.1%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采取熏蒸或者火焰方式进行金属设施的消毒,各入口消毒池内可放入2%烧碱溶液;其次,针对病牛和隔离区,可使用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同时使用1%过硫酸氢钾溶液进行带牛喷雾消毒,病牛体表分泌物应及时清理,尸体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方式,疫情暴发期间,养殖场每周需至少进行3次消毒工作。

6.2 加强蚊蝇防控,定期进行驱虫工作

牛结节病可通过节肢动物进行传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昆虫、蚊蝇的防控工作。首先必须及时清理牛舍内粪便,进行堆积密封发酵处理,以及清除场内及周边杂草,防止蚊蝇的滋生,牛舍内安装防罩网以及黑光灯,进行蚊蝇的诱杀,在吸血虫媒介活跃的季节严格执行定期驱虫计划,杀灭蜱蠓等虫媒媒介。

6.3 及时隔离治疗,控制病毒传播

在日常检疫过程中,若发现牛结节病后应将疫情状况报告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然后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目前针对病牛并无特异性疗法,针对破溃结节可使用外科方法进行彻底清创,然后注入抗菌消炎药物或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涂抹碘甘油,然后全身使用磺胺类药物防治继发性感染[7],同时严格执行相应消毒措施。及时淘汰无治疗价值病牛并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措施进行尸体销毁,严格禁止病牛销售贸易行为。

6.4 科学接种疫苗,提高机体抵抗力

我国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接种山羊痘活疫苗,牛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水平,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牛结节病的感染和传播,但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且有概率发生再次感染,在不发生该病的地区并不推荐接种弱毒疫苗。目前该病毒的鸡胚化弱毒疫苗为常用接种疫苗,牛接种免疫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新生犊牛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进而可获得半年的免疫保护力。耐过本病的牛在恢复后可存在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且可以维持数年之久。

6.5 加强饲养管理,全面净化污染源

首先保证牛群处于一个舒适的养殖环境,做好通风干燥和防寒保暖工作,严格按照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饲养,同时可采用药物预防措施,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等添加剂,从而提高牛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养殖户应当坚持自繁自育,尽量避免引种,如若必须进行引种,应做好疫情调查工作,避免从疾病高风险地区引进,实行全进全出养殖管理方案,严格按照引进程序执行隔离饲养观察,做好安西牛的进出检疫监管,强化调运过程中疫病防控工作,严禁病牛销售,减少疾病扩散。

7 结语

牛结节病对于安西牛养殖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严重时可导致病牛死亡。若疫情暴发较为严重时,需要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相应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组织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种严格防疫措施。由于该病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养殖场应重视日常防控工作,科学选择敏感消毒剂进行消杀灭原,定期检疫监管及时隔离对症治疗,结合该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保护安西牛种质资源,促进安西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结节病病牛结节
18F-FDG PET/CT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从气、虚、痰、瘀辨治肺结节术后咳嗽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