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黄食管发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24-05-03 15:09顾甜甜王金国郑艳玲肖发沂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染饲料原料霉菌

顾甜甜,王金国,陈 焱,郑艳玲,肖发沂*

(1.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省郯城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郯城)

近年来在山东各地许多肉鸭屠宰企业发现鸭产品有黄染问题,主要集中在食管、嗉囊和腺肌胃,发生率约占20%~60%,导致产品无法食用,降低经济效益。山东是肉鸭养殖大省,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数据,2020年山东省商品肉鸭出栏23.19亿只,占全国近一半[1]。黄食管的发生不仅给肉鸭屠宰加工带来处理麻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产品的商品价值,降低养殖效益。

1 肉鸭黄食管发生情况

肉鸭黄食管现象是近两年常见于成鸭宰杀加工时,表现出特征性的黄色食管和黄色消化道病理变化。经过调查,在肉鸭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绿色养殖管理模式,全过程进行三次保健性预防抗生素使用,肉鸭群体外观、排便、采食、饮水、精神等临床症状均正常,成活率高达95%~98%以上;场区养殖密度与单只效益无其他异常现象;取样检查内脏与消化道无任何明显的临床病态表现。黄食管发生的确切时间不明,一年四季无明显发生规律,且近年有逐年上升,越演越烈的趋势。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走访与屠宰追踪发现单场单栋舍病变通常为10%~60%不等,清晨时段一般表现为8%~15%;在出栏控料、抓运、待宰等过程中随时间的延长,黄色食管发生率持续上升至35%~55%。

2 主要病理表现

宰杀加工过程发现特征性的黄色食管和黄色消化道病理变化,群体追溯养殖健康、外观排便正常,宰后发现腺胃食管黄染,肝脏色泽酱紫色,胆囊与胆管肿大、胆囊内部充盈饱满度胆汁(黄食管病变的胆囊体积是正常胆囊的2~3倍)、肌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食靡黄染混有胆汁,胃内胃酸pH升高,腺胃腺乳头肿胀粗糙、食管黏膜管壁变薄黄染与养殖过程追溯取样抽检有明显的差别。

3 肉鸭食管黄染的危害

该症状是由于集约化养殖的肉鸡肉鸭在成品出栏过程中(待宰前)出现的非病理性的胆汁逆流引起的胴体产品,食道管腔内壁黏膜和腺胃乳头表面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俗称“产品黄食管”。这不仅造成屠宰加工产品“品相”下降、肉质“口感鲜美度”也受到影响,也给养殖户和加工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 黄食管出现原因分析

4.1 饲料因素

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养殖企业对养殖效益的过分追求,不断调整饲料配方,降低料肉比。在饲料中添加油脂是降低料肉比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肉鸭养殖过程中则更为普遍。

4.1.1 饲料中油脂添加量高 由于鸭料中脂肪的添加量过高,鸭子采食后,机体需要分泌更多的胆汁酸来乳化降解饲料的脂肪,随后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胰酶的再次分解吸收、转化成动物自身蛋白。长期如此,可导致胆囊发育肥大与胆囊充盈,以便提供更多的胆汁酸满足乳化油脂的消耗;当出栏待宰时由于成禽抓运、待宰、控料时间超过肉鸭肠道生理排空时间(6~8 h),十二指肠和肌胃中内容物很少,甚至没有,此时发育超常的胆囊产生的胆汁得不到及时消耗,就会将过量的胆汁逆流至食道造成食管黄染并灼伤食道、肠道及腺胃肌肉层,使食道管壁变薄黄染。

4.1.2 饲料中添加的油脂品质差 油脂经过氧化酸败和微生物酸败过程,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和次级产物,使油脂酸价增高,有害物质含量增多。饲料中添加劣质油脂会使饲料中油脂酸含量增高,抑制胆汁的产生,从而干扰油脂在消化道内的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会降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损害肝脏和小肠上皮细胞,进而抑制胆汁的代谢[2]。

4.1.3 霉菌毒素问题 霉菌毒素污染是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各类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产品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在66%~100%,而且霉菌毒素具有累积效应,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显现出各种问题[3]。霉菌毒素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需要经过氧化反应和共轭反应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反应都需要在胆汁(胆汁酸)的环境中进行,进而刺激胆囊发育与充盈,以满足霉菌毒素的代谢需要。

4.1.4 非常规饲料的大量使用 受到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的限制,畜禽饲料行业正在积极探索玉米豆粕减量化方案,开发非常规饲料原料替代玉米、豆粕,降低饲料成本、减轻对原料进口的依赖、促进农牧循环。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由于质量不稳定、流通不稳定和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难以保证产品质量[4]。质量不佳的非常规饲料产品可导致肝胆负担加重,引发一系列营养代谢性疾病,造成内脏器官损伤。

4.2 疾病因素

某些肝脏疾病或霉菌性肝脏功能损伤等,可引起鸭胆囊与胆管功能异常代谢,胆汁分泌异常,胆汁逆流,造成黄食管。常见的有:

4.2.1 病毒性疾病 某些病毒可引起鸭肝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理变化,导致胆汁淤积;一系列致病因子可引起血液的理化状态和血液渗透压发生改变,血红蛋白异常增高,胆色素代谢紊乱,失去了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引起胆汁逆流。

4.2.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在鸭体内产生的内毒素对肝脏具有损伤作用;肠道性疾病引起肠道酸碱度失衡,渗透压的改变使胃肠有害菌群数量增多有害菌的数量增多,对肝脏以及血液造成不良的影响,造成肝功异常,胆色素生成过多,引起胆汁生成过多。

4.2.3 霉菌毒素中毒 多见于饲料原料中霉菌含量超标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

4.3 饲养管理因素

4.3.1 养殖环境不佳 养殖环境脏、乱、差,存在潜在病原体,易发生病毒、细菌等继发病;养殖过程中,转群、免疫接种时,可对鸭体造成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鸭舍通风不足,舍内消毒不到位,空气质量差,有害气体影响心肺功能,甚至造成损伤,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养殖环境潮湿、饲料贮存时间长,导致饲料霉变,最终引起胆汁(胆红素)转化平衡障碍。

4.3.2 疫病发生 免疫程序不合理或免疫操作不规范,造成疫情的发生;通风受凉导致感冒,进而激发其他病毒病或细菌病;药物保健和药物治疗不合理等,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脏损伤,导致胆汁代谢障碍。

4.3.3 待宰时间过长 随着养殖场规模、单栋舍养殖数量、车辆运载吨位的不断扩展,在成鸭出栏、捕捉、运输、待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导致鸭子空腹时间过长,打乱了生理状态下保持的各种动态代谢平。

5 改善对策

5.1 提升产业链经营理念

产业链中的所有从业者,特别是决策者,一定要摒弃“饲料好坏只看料肉比,市场竞争就是料肉比和价格大比拼”的短利理念[5]。顺应肉鸭生长规律,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提供适合肉鸭生长的营养饲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健康持续发展。

5.2 加强饲养管理与人、车、物的管理

保持鸭场的整洁与卫生;适当通风换气,保证鸭舍内的温湿度;保证适当饲养密度与光照。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场区,必须进入时应严格消毒,并更换工作服;场内员工不得外购家禽产品;场内员工不得随意窜舍。配制饲料、粪污、病死动物专用车辆,并设置消毒通道。做好饲料、兽药、疫苗等物料的控制管理,并定期进行抽样检测[6]。

5.3 提升饲料品质

严把饲料原料关,加强饲料原料的化验与检测,降低霉菌毒素的含量;调整饲料配方结构,权衡各营养素的指标含量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效满足肉鸭生长需要;构建非常规饲料标准体系,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提高非常规饲料品质[4]。

5.4 做好消毒与疫病防控措施

定期进行场区环境消毒、鸭舍消毒和带鸭消毒。科学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并正确进行疫苗接种;加强免疫监测,实时掌握疫苗免疫效果,并及时补免或调整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疫病监测,掌握病原分布与变化情况,正确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猜你喜欢
黄染饲料原料霉菌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青霉菌柚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常用谷物饲料原料营养成分
广东饲料原料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