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涌泉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2024-05-03 17:51韩仲波
江苏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井穴涌泉

韩仲波 朱 俊

(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针灸大成》是我国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家学说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所著。该书内容丰富,对后世针灸学的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涌泉穴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在《针灸大成》中有69 处记载,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该穴的临床应用,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1 涌泉穴定位

《针灸大成》中关于涌泉穴的定位有2 处论述,《针灸大成·卷八·穴法》[1]349曰:“在足心,屈足卷指取之,宛宛中白肉际”,《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经穴主治》[1]275曰:“涌泉一名地冲,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由此可见,涌泉穴的定位与《经络腧穴学》[2]所述的基本一致,即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 特定穴类属

《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经穴主治》[1]275载:“足少阴肾脉所出为井木。”不但说明涌泉穴是本经井穴,还结合五输穴和五行的配伍关系,指出其是“井木”。《针灸大成·卷五·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1]186言:“若心下满刺涌泉井”,杨继洲在该书中明确指出涌泉穴为井穴。因此,该书有关涌泉穴特定穴类属的描述,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相吻合。

3 操作方法

3.1 刺法灸法 针刺方面,《针灸大成》对涌泉穴的针刺深度有不同论述,《针灸大成·卷三·肘后歌》[1]99及《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井穴》[1]173皆载“刺三分”;《针灸大成·卷八·穴法》[1]349中载“针五分”;《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经穴主治》[1]275则云:“《铜人》针五分,无令出血……《素注》针三分。”

灸法灸量方面,涌泉穴位于足心宛宛中白肉际,足底肌肉单薄,不宜施灸过多,如《针灸大成·卷三·穴有奇正策》[1]109明确指出:“足之涌泉也,是皆犹之少商焉,而灸之过多,则致伤矣”。同时,根据病症不同,每次灸量有“一壮”“三壮”“百壮”之分,如《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1]354治“风痫”灸“涌泉(一壮)”,《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井穴》[1]173治“卒心痛”灸“涌泉(三壮)”,《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1]366治“淋癃”用到了“百壮”。因此,临证时要根据病情选择艾灸的壮数。

刺血方面,《针灸大成》多次强调针刺涌泉穴应注意“无令出血”。如《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经穴主治》[1]275载:“《铜人》针五分,无令出血。”《针灸大成·卷八·穴法》[1]349载:“针五分,不宜出血。”但从现代解剖结构上看,足底存在丰富的末梢神经网、淋巴管、毛细血管,同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系统联系密切,刺激涌泉穴能够改善微循环,影响全身血流状况,《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井穴》[1]173载有涌泉穴刺血治疗卒心痛,文中曰:“刺三分,行六阴数,见血出,令人立饥欲食,左取右。”《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1]88中亦有关于涌泉穴刺血治疗“传尸劳病”的记载。而现代针灸学教材中对于涌泉穴亦未规定相关的刺络禁忌[2]。

3.2 推拿 《针灸大成·卷十·六筋》[1]466中以转揉涌泉穴治疗小儿吐泻,如“治吐泻,男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女反之。”揉涌泉穴能降逆止呕,理肠止泻,在临床中与其他穴位相伍可用于脾胃疾病的诊治。

4 临床应用

《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故其可用于尸厥、痫症、小儿惊风急救,同时可治疗烦心、卒心痛、嗜卧等心胸病症。涌泉穴位于足底部,根据其经脉循行,结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其近部可治疗足不践地、足下热等腧穴所在之处的疾病,远部可治疗淋癃、血淋、阴器痛、黄疸、胁痛、饥不欲食、夹脐痛、大便难、寒痰咳嗽、鼻衄、舌吐不收、喉痹、头顶痛等病症。可见,涌泉穴治疗范围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内科、五官科及肢体经络病等,下面结合临床具体解析。

4.1 内科急症

4.1.1 尸厥 《针灸大成·卷一·缪刺论》[1]21谓:“五络俱竭……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治疗上,“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隐白。后刺足心涌泉,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厉兑各一痏,后刺少商、中冲、神门,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1]21《针灸大成·卷二·百症赋》[1]41载:“厥寒厥热涌泉清。”《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提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针灸大成·卷三·回阳九针歌》[1]99认为,涌泉穴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是重要的急救穴位之一。可见,涌泉穴单用或与其他穴位相伍,均能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临床报道,针刺放血劳宫、涌泉能沟通上下气血顺接,开窍复苏,治疗晕厥症疗效显著[3]。

4.1.2 痫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按照五畜叫声和发病时的体态命名,痫病分为犬痫、羊痫、牛痫、鸡痫和猪痫,其中猪痫表现为喜吐沫。《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3指出,猪痫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治疗取“涌泉、心俞……巨阙”。按照五脏分属命名,痫病可分为肝痫、心痫、脾痫、肾痫和肺痫,称为五痫或五脏痫。《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3指出,治疗五痫等症可取“上星、鬼禄、鸠尾、涌泉、心俞、百会”。风痫为痫病的一种,《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3治疗“风痫”取“神庭、素髎、涌泉”。而《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1]354指出了灸治风痫的具体配穴及灸量,即灸“神庭、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空、神阙(一壮)、鸠尾(三壮)”。综上可知,《针灸大成》记载有关痫病的治疗取穴,以任督经穴和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之特定穴为主,可达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效。痫病与现代医学的癫痫相应,董良然等[4]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印堂、人中、合谷、劳宫、涌泉,并配合十宣点刺放血,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解除癫痫的持续状态,有一定治疗作用。

4.1.3 小儿惊风 较早见于《太平圣惠方》,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症,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小儿急慢惊风多为实证,针刺涌泉穴有清热息风止痉之效,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针灸大成·卷三·杂病穴法歌》[1]93载:“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可泻井穴涌泉,同时取人中穴开窍醒神。

4.2 肾系病症 涌泉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且肾与膀胱相表里,取涌泉穴可通调水道、利尿通淋。《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1]366治疗“淋癃”取“曲泉、然谷、阴陵、行间、大敦、小肠俞、涌泉、气门(百壮)”。《针灸大成》中记载针刺涌泉可治疗血淋、阴器痛等症,这可能与经筋循行有关,因足少阴经筋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如《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8治疗“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取“阴谷、涌泉、三阴交”。杨继洲认为,在治疗肾系疾病时,可配伍肝经、脾经之腧穴以达舒经通络、调益肝脾肾之效。现代临床报道,针刺列缺、照海加艾灸涌泉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显著[5]。林晓婷[6]认为,艾灸涌泉穴可益肾填精、补肾纳气,且能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人体代谢过程,故针刺关元、中极、水道、太溪,配以涌泉穴艾灸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4.3 心胸病症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且其下接手厥阴心包经,《灵枢·邪客》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因此可选根部涌泉穴治疗各类心胸疾病,如心痛、嗜卧、卒心痛、五心烦热等。《针灸大成·卷八·杂病》[1]384载:“心痛……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针灸大成·卷五·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1]186亦载:“若心下满刺涌泉井。”《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9中明确记载治疗“五心烦热”取“内关、涌泉、十宣、大陵、合谷、四花”;对于因产后劳役,邪风串入经络所致的五心烦热、头目昏沉,《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1中取“合谷、百劳、中泉、心俞、劳宫、涌泉”。

脏腑理论认为,心肾阴阳互济互约,则可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7]。若肾阴亏虚,或心火炽盛,蒙蔽心神,则会出现发狂、痴呆等症候。涌泉穴为足少阴井穴,故针刺该穴可醒神开窍、安神定志。《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2治疗“发狂,不识尊卑”取“曲池、绝骨、百劳、涌泉”。《针灸大成·卷八·心邪癫狂门》[1]362治疗“呆痴”取“神门、少商、涌泉、心俞”。现代临床报道,以涌泉为主穴施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凋亡因子(Livin)水平[8]。

4.4 脾胃系病症 脏腑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二者能互促互助。脾主运化,主水谷的消化吸收。所谓“补火生土”,是言肾阳有助运水谷的功能。严用和《济生方》言:“肾气若壮……脾土温和……膈开能食。”《针灸大成》中涌泉穴治疗的脾胃疾病有饥不欲食、大便难、夹脐痛等。相关条文如《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1]11载:“腰痛……大便难,刺足少阴涌泉。”便秘多因肠道津液不足,传导失司所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是肾经经气升发之处,肾在五行中属水,性阴,有升发元气、增液行舟之功,能够治疗大便难。《针灸大成·卷二·席弘赋》[1]59载:“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针灸大成·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1]95载:“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分析原文可知,任脉循行于前正中线,肾经行于脐旁0.5寸处,脾经行于前正中线脐旁4寸,风入肠中,致肠中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夹脐痛。杨继洲认为,选取涌泉穴,配合针泻任脉之阴交穴,此穴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或针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舒经通络,通则不痛。林钰滢等[9]认为涌泉穴可引气血下行,临床采用拍打涌泉穴配合活血止痛膏穴位贴敷治疗腰椎融合术后腹胀,效果显著。另有研究表明,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疗妊娠剧吐疗效显著[10]。

4.5 肝胆系病症 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针灸大成》中涌泉穴治疗的肝胆系疾病有胁痛、黄疸。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1],《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1]372治疗“胸连胁痛”取“期门先针、章门、丘墟、行间、涌泉”。《针灸大成》关于治疗黄疸的论述散见多处,有单用涌泉穴,如《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1]66载:“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更多的是辨证配伍其他腧穴治疗,《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2治疗“伤寒发黄”取“腕骨、申脉、外关、涌泉”,治疗“黄疸发虚浮”取“腕骨、百劳、三里、涌泉(治浑身黄)、中脘、膏肓、丹田(治色黄)、阴陵泉(治酒黄)”。对于黄疸伴汗出不畅者,《针灸大成·卷三·肘后歌》[1]99指出可“针刺涌泉,速使周身汗自通”。

4.6 肺系、头面五官病症 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别》云:“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在上者下取之”的原则,涌泉穴可治疗寒痰咳嗽、鼻衄、舌吐不收、喉痹、头顶痛等。如《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09治疗“咳嗽寒痰”取“列缺、涌泉、申脉、肺俞、天突、丝竹空”。又如《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3治疗“鼻衄不止,名血妄行”取“少泽、心俞、膈俞、涌泉”,治疗“舌吐不收,名曰阳强”取“涌泉、兑端、少冲、神门”。对于邪客足少阴之络,令人咽喉肿痛,不可纳食,无故善怒者,《针灸大成·卷一·缪刺论》[1]20指出可于涌泉穴施缪刺法治疗咽喉肿痛,即“刺足下中央之脉涌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此外,关于喉痹的治疗,《针灸大成》认为急性发作时可配合吹药治疗,同时结合针灸,如《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1]408云:“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针灸大成·卷八·杂病》[1]385治疗“喉痹”采用“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之法。头顶痛,名曰正头风,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在头顶部,以胀痛、跳痛为主,常伴随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关于其治疗,《针灸大成》主要有两处记载,一是《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3提出可取局部“上星、百会、脑空”配合远端“涌泉、合谷”治疗;二是对于头痛眼不开者,《针灸大成·卷三·肘后歌》[1]98更是有“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的说法。张晓敏[12]采用铺灸结合百会、涌泉隔姜温针灸的方法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程洁等[13]以疏肝调气针刺法联合雀啄灸涌泉穴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可有效促进溃疡面创口愈合和恢复。

4.7 肢体经络病症 涌泉穴位于足底,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原则,针刺涌泉穴能治疗局部和肢体经络疼痛病症。《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1治疗“足底发热”取“涌泉、京骨、合谷”。且肾主骨,腰为肾之府,《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1]374取“腰俞、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疗“腰脊强痛”。《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1]11云:“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阴市、三里;上热,刺足太明地机;中热而喘,刺足少阴涌泉、大钟;大便难,刺足少阴涌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涌泉穴多用于治疗局部肢体疼痛疾病,如姜鸣炜[14]采用隔姜灸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涌泉治疗肾阴虚腰痛;刘淑如等[15]研究表明温针灸联合涌泉灸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膝关节腔内积液量以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含量。

4.8 其他病症 涌泉穴在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杨氏在书中还记载了其对于气血津液病、妇科病、皮肤病等都可选用。如《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1]402和《针灸大成·卷八·汗门》[1]364分别记载了涌泉穴用于治疗“伤寒大热不退”和“自汗”;《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1]218载有涌泉穴治疗“膀胱七疝,奔豚”;《针灸大成·卷六·考正穴法》[1]275和《针灸大成·卷二·灵光赋》[1]70载有涌泉穴治疗“男蛊女孕”;《针灸大成·卷八·小儿门》[1]378治疗热风瘾疹可选“涌泉”。

5 结语

《针灸大成》中涌泉穴的定位在足心,屈足卷指取之,宛宛中白肉际,与现代教材基本一致。针刺深度多为三分或五分,根据明代度量单位换算,约为现在的1~1.5 cm,而《经络腧穴学》中所述针刺深度为0.5~1寸,即1.25~2.5 cm,较之《针灸大成》略深。灸量则根据病情需要有一壮、三壮和百壮之别,急性病症如风痫、卒心痛,灸涌泉可引气下行,缓解症状,但量不必多;慢性病症如阴疝、虚淋等,可大量施灸,扶正助阳,固本祛邪。《针灸大成》中记载涌泉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总结其治疗特点如下:(1)涌泉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回阳救逆、开窍醒神之效,擅用于治疗内科及儿科急症,如尸厥、痫症、小儿惊风等;(2)取穴方面,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其他穴位,临证须注意辨证施治,灵活选穴;(3)操作方法方面,可根据临床需要,采用针刺、艾灸、刺血及推拿等,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井穴涌泉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揉肩井,活肩颈
滴水能涌泉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颈肩痛简易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