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位论指导下应需阅读的模型建构及实践

2024-05-03 05:38秦凡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小学语文

秦凡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思想起源于运用。叶圣陶平民化的“生活本位”语文教育观,启示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建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优先将统编版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的推荐阅读内容作为素材,明确“应生活之需”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实用型学习任务,开发实用性文本的应用功能,关注经验材料语文化,重视阅读体验生活化,落实评价标准体系化,探寻应需阅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应需阅读;生活本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将生活元素融入语文教学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这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目的观一脉相承,都旨在追求语文教育的“实用、应用”价值。“应需阅读”是指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训练,让阅读能力与生活能力相关联[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得法”,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心情,联结自己的经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一、“应试”还是“应需”:阅读教学的回望与审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开展语文教学奠定基础。而“应试阅读”的目的论在教学活动中依然十分强势,实用目的论与应试目的论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界限,因而挂实用之名,行应试之实,在常规教学中时有发生。

应试阅读教学放大了运用语言文字应对考试的功能,教师通常会有条不紊地指导应试阅读技巧,在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时规范方法与步骤,但语文教育不应以应试为目标,运用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人的一生中,升学考试的次数很少,而生活的考验却时常发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非外加可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文训练并不能使学生学习得法。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目的觀追求实用、应用价值,追求语文普惠于全体国民的生活,同时指出语文能力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因而笔者开展应需阅读教学,以应学生之需为旨归[2],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有生命、有温度的文字建立联系,透过语言文字抓握读者的真实感受,涵养关心生活的读书人的情怀,帮助学生培养亲近语言文字的意识、积极认识世界的智慧,从而使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的实践经历得到融会贯通。

二、“生活本位论”指导下“应需阅读”的模型建构及实践

学习任务群是由具体任务点组成的“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学习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因此,笔者重视阅读和生活的关联性,在教学设计中让生活主题引领教学方向,让阅读感受融入具身体验,让真实情境走进语文课堂。

(一)应生活之需,建构齿轮模型

新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划归到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笔者结合齿轮效应,搭建形象化“模型”,可以将该任务群中包含的教学元素、学习任务看作螺丝钉,将实用性文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看作齿轮,螺丝钉保证了三大齿轮的正常运转,每一个部件都各司其职,每一次磨合都有条不紊,使得应需阅读有迹可循,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1.精选实用文本,为“齿轮”运转提供能量

听和读是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听讲、阅读,接触新鲜的语言文字。笔者精选贴近家庭、学校、社会元素的实用性文本,选择适合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的语言文字,选择能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的文字内容。

学生在探索《愚公移山》中愚公遇到的困难时,围绕核心问题补全思维导图,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从环境恶劣、人力缺乏、时间跨度大等角度整理答案。之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夸夸愚公》,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

在指导阅读《山海经》时,笔者重点指导运用批注读神话,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理解陌生词语,从新奇的凤凰、九尾狐、精卫鸟处感受上古神兽的神秘,最后将故事中感兴趣的主人公画下来,与伙伴和家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神话故事……

2.培养阅读能力,为“齿轮”运转提供动力

将阅读视为日常生活需要的温暖情怀。应需阅读不是“为读而读”,阅读的功能是定位在“吸收”上的,吸收作家的经验,吸收书中的情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紧扣“实用性”特点,旨在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点,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记人写事的优秀文本,锻炼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的能力。

笔者开展趣味活动推动学习任务,学生提取、梳理新知识,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以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后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例,可以进行如下设计(见表1)。

3.锻炼表达能力,为“齿轮”促进合力效应

加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准确、规范的表达能力。读透一本书,但不能局限于读这一本书,教师可以通过链接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同系列的文学作品等资料,建构以语文与生活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发掘文字的“录音机、照相机”功能,引导学生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并乐于表达独特见解,让语文学习更有温度。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亲子共读任务卡”联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也可以借助“生活日记”打破语文学习与科学、劳动实践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通过情景对话、文字报道、观察日记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交流分享的空间,锤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

(二)应生长之需,探索实践型课程

生活本位论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是重视培养人的过程。因此在生活本位论指导下开展应需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3],在学习任务群的层级培养下,配合渗透语文要素,锻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处理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意味着,引领学生通过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在探索中发挥知识的价值,提升综合素养。

1.实施以语文要素为导向的应需阅读

开展应需阅读教学,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结合生活元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指导学生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不完美与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启蒙》为例,笔者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对阅读任务进行规划,借助阅读记录单推进教学活动(见表2)。

学生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后,意识到厨房也可以成为实验室,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器皿都在生活中有存在意义。因此笔者在学生阅读完《化学试验室》这一章节之后,又选取一篇贴近生活的散文作为阅读材料,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来源于生活,情感倾注在文字里。

阅读记录单围绕两个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展开设计,一个是香味扑鼻的火锅店,一个是妈妈煮鳝鱼面,都是学生所喜爱、熟悉的情境。跟随作者的思路,通过“照相机、录音机”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具有留声、留影的功能,再通过想象具体画面,还原作者在火锅店中大快朵颐的画面,在描述菜品环节,提供菜品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文字“照相机”的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写下来。

建构发展型任务群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课堂游戏、亲子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思考、锤炼表达,同时为学生提供组织语言的支架,比如提示从三个方面描述喜爱的菜品,梳理顺序词来记录妈妈的煮面过程。这一系列阅读活动,都是围绕渗透语文要素展开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2.建构以生长素养为目标的应需阅读

真实的阅读任务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指引学生全方位读懂、读透《十万个为什么》,笔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阅读任务,以共读《活的书》时的阅读任务为例,结合多门学科知识辅助阅读,探究实用性閱读的价值。

围绕“最古老的一本书”为主题设计探究活动,涉及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学科的相关知识,阅读任务分为三个部分:查一查古希腊叙事史诗《伊利昂纪》、读一读罗马人伊采利的活图书馆、评一评你眼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任务依次指向:发现历史原著与科普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剖析伊采利的“求学”路,总结严于律己,学会变通的治学方法;了解科普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有理有据地完成书评。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事物、更新观念的窗口,使学生积极地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爱思考的乐学者。

三、应需、实用、应用:教学评一致的量化评价体系

建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打造实用型阅读课程,促使学生明确应需阅读方向,优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发掘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应用语言文字亲近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读懂文字、读懂生活。

(一)用心读、共享读———优化过程性评价体系

让评价跟进阅读过程,留下通读文章的痕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写下猜想,记录收获,在完成阶段阅读之后,结合自评、他评,使“用心读、共享读”成为一种常态[4]。四年级下学期“快乐读书吧”的推荐阅读是《十万个为什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探索阅读的生长点,笔者围绕“生活中的语文”建构发展型任务群,引导学生从“小猜想、小问号、新收获、新知识”四板块展开探索阅读,以其中的阅读记录表和成效评价表为例:

当学生探讨“为什么说水蒸气也有可怕的一面?”“为什么穿着有冰刀的滑冰鞋却不能在地板上滑冰?”等问题时,从端正书写、融入感受、联系经验三个角度梳理答案,最终明白原理就蕴藏在生活中,正是源于生活的文本,基于文本的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实践渠道。

营造充满生活元素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阅读,读有所得。通过及时的阅读评价,一方面,树立学生自由表达的自信心,锻炼筛选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求真、探索的学习意识,发掘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

(二)取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制定可视化评价标准

为应需阅读制定可视化评价标准,以“取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为原则,把握“实用、应用”两个关键点,让学生在清楚评价细则的前提下,有方向地开展阅读,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根据评价调整阅读策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成果展示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5]。

以“介绍我喜欢的神话人物”为例,首先关注神话故事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随后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外貌的特点,紧接着鼓励学生画一画书中人物,用自己的笔尖描绘书中人物形象,从而完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评选小画家的标准提前出示———

(1)落实语文要素:能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融入实用元素:能够作为神话故事旁的插图;

(3)加入创新因素:能够合理地画出新意,丰富故事情节。

神话故事虽然与真实生活存在距离,但人们却通过神话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架构通向真善美的桥梁。因此阅读活动就可以深入文本,学生可以真正读懂神话,通过积极地观察和思考,对生活心存期待,让心怀坦荡,让笔尖温暖,努力成为语言的鉴赏者、应用者、传承者。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探索应需阅读模式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不了解写作背景导致产生领悟偏差;部分生活实践缺少与语文的关联性;贯穿整本书阅读的主线不够明晰……推进应需阅读无痕化,让阅读思考更深入、更有意味,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探究目标,期望在建构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知识世界交互融合,提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归属感及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17.

[2] 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22.

[3] 韩立群.以生活为本位的基础教育论:叶圣陶教育观的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01(5).

[4] 汲安庆.语文阅读教育:必须正视的三大范畴[J].教育科学论坛,2018(1).

[5] 肖连珠.让阅读材料的介入“实”而“活”[J].语文天地,2014(2).

见习编辑/杨馥毓

猜你喜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小学语文
基于深度教学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析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生语文实用性阅读能力培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