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

2024-05-06 16:52张双双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育人

张双双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小学

现如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指导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小学阶段,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新时代提出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给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出了全新的方向,有了更明晰的教育实践路径。本文将重点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中“五育”融合的必要性,并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框架、打造劳动教育综合课堂、丰富实践活动、拓宽教育空间、优化评价体系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项关键能力的重要时期,尤其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指导文件给教育工作者指明方向,转变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但教学改革之路极为漫长,小学劳动教育仍然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容易被学生家长和教师忽略,致使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对劳动学习的兴趣,这降低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成效依然会受教师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果教师仍然秉持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往往会形成“唯成绩论”的错误教学思想,不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更会降低劳动意识及劳动技能培养成效。目前,仍有小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科学性,甚至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惩罚方式,打击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引导不够,并且存在错误的劳动教育观念,使家庭劳动教育价值逐渐淡化,影响了校园劳动教育培养成效,成为当下典型的阻碍因素之一。以上小学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效果,需要积极完善和优化,寻求高效的教育实践路径。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构建新时代全面育人体系所需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积极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教育价值,并且是满足时代发展所需。具体而言,“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新时代实现综合发展目标。分析“五育”融合的具体内涵,应保证各育人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实现协同发展的目的,这正是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全面育人体系的建构,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基础所在,能够充分促进其他育人领域目标的达成。正因如此,全面育人体系的构建自然离不开劳动教育,如此方能发挥相互融合的积极促进价值。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发挥育人载体价值,推动小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构建新时代全面育人体系贡献力量。

(二)推动劳动教育创新促强国所需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劳动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经历了数次深化改革,从以往的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后又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而近年来形成的“五育”融合教育指导理念,为当下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方向。尤其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启蒙时期,对优秀人才形成劳动认知,学会基础劳动技能极为重要。实现小学劳动教育融合目标,将为原有劳动教育创造新的切入点,促进教育工作深化改革进程。正因如此,我国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耦合模式下有了全新的发展水平,也能形成創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将劳动教育作为推动“五育”融合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对劳动教育的创新,更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呼唤劳动教育,需要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工作获得升级,形成更有效的全面育人基础。

(三)实现学校“五育”之才培养目标所需

推动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五育”融合,将在无形中为学校“五育”之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小学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素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优秀的“五育”之才。而传统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局限于教学模式,与其他育人板块融合不足,呈现出分层和割裂的教学困境。而基于“五育”融合视野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将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好的推动力,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工作全面开展,让“五育”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真正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学生有较为充分的劳动学习时间和体验时间,所能实现的教育成效更优于其他年龄段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效果,整体教学成效必然事半功倍。

三、“五育”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统筹规划,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面对“五育”融合的教育指引,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要注重统筹规划,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及整体框架,让德智体美劳各教育领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探讨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建构,并结合现有学生学情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课题,形成规范的劳动教育基础教材。同时,要注重在劳动教育规划中将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寻找恰当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的构建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实现手脑并用,发展思维品质,逐渐感受到劳动教育带来的无穷乐趣。

例如,某小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为了保证实现“五育”融合目标,首先针对校内学生学情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基本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水平。其次,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每周都会定期开展“大劳动课程群”教学,其中包括种植与养殖、劳动生活技能培训、社区服务等。最后,学校重点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中挖掘传统文化,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框架,让学校劳动教育有真正的“魂”。如学校在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劳动体验时,会同时向学生讲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加深学生对农业种植的全面了解,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劳动学习体验,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有效升级。

(二)多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综合课堂

“五育”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要积极探究多科融合的教育手段,打造劳动教育工作的综合课堂,充分发挥多元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充实劳动教育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整体目标。一方面,小学劳动教师可以探索小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层次的教育融合路径,为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整体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师在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劳动教育课程为育人导向,培养学生优秀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探究多科融合教育的进程中,小学劳动教师可以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协同,开展融合教育工作,设置“让我自己来整理”“我是班级值日生”等多种劳动实践活动。而在具体的落实中,教师还可以同时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建立集体责任感、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担当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相融合,实现连通或转化成教育成效。如在日常布置的“包饺子”“叠被子”等实践劳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并写下劳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将在不断地劳动和写作中提高劳动认知,形成浓厚的劳动情感,会更加尊重劳动成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劳动活动作为美术创作素材,将自己或同学劳动时的场景画出来。而学生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将逐渐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的本质内涵,不仅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目标,而且能够将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相统一。当然,除了与以上学科相互融合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劳动教育中积极地发挥其他学科的教育价值,丰富劳动教育方式,进而打造劳动教育综合课堂。

(三)立足校本,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地,小学生拥有了更多参与劳动教育和体验劳动活动的机会,为“五育”融合提供了绝佳的改革契机。教师应立足本校特色,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劳动热情,感受劳动的独特魅力。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诸多学校已经开发出自身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培养个性化人才奠定基础,劳动教育自然也应如此,不断立足校本特色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增加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类型。

例如,某小学为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立足校内现有资源和设备打造了多彩“蔬”香勞动实践基地,各年级学生均可以按照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定期前往实践基地体验劳动过程。此外,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分配了一块责任田,由班级学生规划和种植,感受蔬菜种植到收割再到售卖的一系列流程,以形成良好的劳动认知。每个班级在书香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的蔬菜可以由班级学生管理和支配,如春游野炊时将果蔬作为美食烹饪的基本原料、家庭聚会时向亲朋好友分享自己亲手种的蔬果。而且学校为各年级组制定了家务劳动体验计划,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体验不同类型的家务活动,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丰富实践活动类型。

(四)聚力赋能,开辟劳动教育广阔空间

小学劳动教育要想实现“五育”融合,仅依靠现有资源和渠道不足以支撑最终的教学目标,需要学校主动与家庭和社会进行沟通,形成协同教育体系,整合各方优质劳动教育资源,为“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劳动教育工作开辟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当然,在形成多方协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学校作为教育主导力量,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加大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力度,尽量就劳动教育达成一致意见。尤其在聚力赋能的过程中,学校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纠正错误的劳动教育手段,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价值,让劳动教育真正在家庭内部延伸。同样,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通过社区丰富的资源获取强大的支持力量。

例如,某小学在劳动节期间组织了一场亲子劳动体验实践活动,由小学劳动教师带领学生及家长一同前往周边的养蚕基地。学生和家长可以在基地内部体验给蚕宝宝喂食桑叶、观看抽丝剥茧的过程,教师则为学生和家长讲解丝绸的制造过程,加强学生的了解。家长和学生还可以前往基地内部的非遗工坊,体验非遗工艺的各项工序,深刻领悟我国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如此,通过协同社会以及家庭力量,获得了更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再如,学校积极与校外一些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志愿服务的机会,不仅能够完成劳动教育目标,还能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效果,如附近的养老院、爱心书屋等。如果条件允许,学校也可以从社会机构引入外聘教师,共同组建校内教师+外聘教师的专业劳动师资队伍,这样,集中家、校、社合力构建多元劳动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教育根基,对劳动教育更具引领性作用。

(五)以评促育,改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面对“五育”融合的教育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要同时做好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工作。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检验劳动教育成效,推动教育工作者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充分落实小学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目标,教师要积极探寻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路径,发挥以评促育的优势,让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更具成效。一般来说,劳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因此不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应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且评价主体也要尽量多元化,不能单纯以校内评价为主,必须充分考虑多元主体的评价需求,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改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育的目标。

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改变以往的总结性评价形式,适当融入过程性评价指标,如参与劳动实践的态度、劳动技能掌握水平等。此外,要适当量化劳动评价指标,如学生要在家务劳动技能养成中学会叠衣服、学会做一道菜。这样可以提高劳动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形成全面的评价效果。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的评价也要注重增加评价主体,不仅要引入教师点评,还要适当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甚至引入社会主体评价。如此,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及评价主体,将在无形中提高小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并在学生内部建立起学习典范,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劳动教育成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对各教育载体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小学劳动教育必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关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真正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劳动教育重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新时代所需的“五育”人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基础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