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2024-05-06 16:52李秋贺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解题情境

李秋贺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

探究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介绍了探究式合作学习的内涵,以及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了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策略,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综合素养。

探究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本文从引导问题设计、团队合作学习、教师角色转变和情境化学习四个方面出发,提出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价值审视

(一)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流观点,既能够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又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入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励、互相协作,共同攻克难题,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交流提出假设,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并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多元化解题思维。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探究式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在相互倾听、提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够互相支持、鼓励、帮助,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不仅有益于数学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主导原则

学生主导原则是指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供问题、情境或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鼓励尝试和探索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同时,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但是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互动与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合作互助原则

合作互助原则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学习与发展。合作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与其他小组合作。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共同商议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借鉴,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解题任务;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适当引导原则

适当引导原则要求教师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方向,助力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如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也可以示范一些解题过程,让学生借鉴和模仿。

(四)激发思辨原则

激发思辨原则是指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多种解法,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解答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评判和选择的能力。

三、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问题设计

1.创造性问题设计。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设计创造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自由发挥,找到不同的解决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一种解题方法后,教师再提出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探究式问题设计。

探究式问题是指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师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并提出疑问,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探索性的材料,如数学实例、图表、模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尝试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例如,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3.开放式问题设计。

开放式问题设计是指设计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策略,此问题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精神和團队合作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提供背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找到知识实际应用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可以是关于问题本身的,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的拓展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多种可能性。

(二)团队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学习是探究式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

1.小组分工合作。

小组分工合作是指将任务分配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每个成员负责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合作中互相支持与协作,能够有效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首先,任务分工要明确。教师将解题任务分解成不同的步骤,然后将每个步骤分配给小组的不同成员,如一个小组负责问题分析和提出解题思路,另一个小组负责计算过程的展示和解答的验证,这样能够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其次,学生要互助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助、互相学习。当一个小组成员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其他小组成员寻求帮助,这样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

2.讨论和共享观点。

在团队合作学习中,讨论和共享观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交流想法、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例如,小明、小红和小华一起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的解答,請问他们应该如何共享观点,找到正确的答案呢?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成员先讨论自己的思路和解答步骤,并互相询问对方的想法和推理过程。通过分享观点、交流思路,激发集体智慧,找到正确答案。在讨论中,教师还要鼓励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反思,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探索解决方法。

(三)教师角色转变

1.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教师担当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框架。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正确计算和解读平均数,并指导学生找到相关问题和情境。作为促进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鼓励和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其有效指导。

2.学生的指导者。

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教师还扮演着学生指导者的角色,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效。教师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辅导和整体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在个别指导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困惑提供专门的解答;在小组辅导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整体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3.提供支持和反馈。

在探究式合作学习中,教师还担当着提供支持和反馈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同时提供适当的反馈,帮助他们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供参考书籍、在线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教师还可以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明确改进方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提供具体的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四)情境化学习

1.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解题。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解题是一种将数学问题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应用场景,帮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可以增加问题的应用性和实际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设计一个问题:“小明房间的地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5米和3米,请计算一下地板的面积以及他需要购买的瓷砖的数量。”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真实的数据、实物或图片,增加问题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2.问题情境化创设。

问题情境化创设是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例如,15只小鸟在树上停歇,如果每根树枝上站着3只小鸟,那么一共需要多少根树枝?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观察一群小鸟停歇在树上的情景,通过逻辑推理和反推的方式确定树枝的数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除法知识,将15只小鸟分配在树枝上,得出树枝的数量为15÷3=5。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增强问题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四、结语

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团队合作学习、转变教师角色以及情境化学习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合作学习将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解题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同样多”解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