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活?激发兴趣

2024-05-06 20:45邹双双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人教版情境

邹双双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三实验小学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探讨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生活情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感兴趣,从而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时,会更加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螞蚁搬家》一课,通过模拟小蚂蚁搬家的生活情境,教师让学生扮演小蚂蚁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会更加投入地学习课文内容。

(二)深化理解与记忆

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更深刻的记忆。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雪地里玩耍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小画家在雪地里创作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三)培养综合素养与能力

生活情境的融入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素养与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可以形成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通过思考生活情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表达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学生可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找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寻找春天的经历,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融合生活 激发兴趣”教育理念

“融合生活,激发兴趣”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理念体现了将生活与教育相融合的思想,以及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融合生活”意味着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将生活中的情境、经验和事例引入课堂,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种融合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激发兴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目标之一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其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相关。教师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可以触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融合生活,激发兴趣”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和趋势,将生活与教育相融合,通过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贯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

三、生活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生活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有益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生活情境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的匹配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生活情境的选择与教材内容匹配不当。该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选择的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主题、情节或人物形象不契合,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生活情境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无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相匹配。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雪孩子》一课,如果教师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时,选择与雪地无关或与学生实际经验脱离的情境,就会导致学生与课文内容无法产生共鸣,难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的生活情境过于简单,只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雪地里玩耍,而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雪孩子的形象和意义,那么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就无法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匹配。

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不匹配不仅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厌烦甚至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情境时,应仔细研读教材,深入认知课文背景、主题和意图,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情境,以确保生活情境教学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理解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课堂管理的平衡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常会面临课堂管理方面的挑战,需要平衡好情境创设与课堂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

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兴奋或投入情境而忽略课堂纪律。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大声喧哗、随意走动,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此外,生活情境的创设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安排生活情境活动时要精确控制时间,以免拖延教学进度。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物展示环节,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耗时过长,未能及时回归教材讲解重点,导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

不同的学生在面对生活情境时的表现和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情境中,导致注意力分散,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生活情境不感兴趣,无法积极参与。这种个体差异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注意平衡好课堂秩序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辅助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又要确保课堂秩序良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合理规划和管理课堂,以实现生活情境与课堂管理的良好平衡。

(三)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兴趣和参与度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对生活情境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有的学生可能对生活情境不太感兴趣,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这使得教师在组织生活情境教学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教师设计模拟小猴子下山的活动,有的学生热爱表演,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乐在其中,也有的学生对此类活动不感兴趣,更愿意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对生活情境中的信息理解较快,能够迅速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而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生活情境与教材之间的关联,这使得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设计观察春雨的活动,有的学生可能通过观察就能理解课文中的描写,而有的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引导才能建立起对春雨色彩的直观感受。

四、生活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加强教材研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和情感内涵。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可以挖掘其中关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母爱情感的内容,通过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应确保所选情境与教材内容相契合,能够呈现教材中的主题、情节或人物形象。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活动,让学生模拟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扮演小蝌蚪的角色,通过寻找、合作等方式体验小蝌蚪的心情。

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经验和事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雪地玩耍的经历,并将这些生活元素与课文中描述的雪地画画情景相结合,这样的融合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因此,要想解决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的匹配问题,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生活元素和情感内涵,然后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生活情境,将生活元素与教材内容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良好发展。

(二)明确活动规则,精确时间管理

为了确保生活情境活动与课堂管理的平衡,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应明确活动时间范围和流程。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可以预留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眼里的秋天,并通过画图或写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精确的时间规划可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在生活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课堂纪律融入其中。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个和尚》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舞台纪律,不乱跑、不大声喧哗,既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又维护了课堂秩序。

此外,“融合生活,激发兴趣”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到生活情境中,而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早睡早起》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息习惯,并讨论如何做到早睡早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自觉调整生活习慣,这种自律性的提升也有助于课堂管理顺利进行。在生活情境活动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并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某个生活情境活动过于复杂或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应迅速找到原因并调整,以保持活动与课堂管理的平衡。

因此,结合“融合生活,激发兴趣”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精确规划活动时间、将课堂纪律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以及及时反馈与调整等方法,来解决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课堂管理的平衡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课堂秩序的双赢。

(三)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风格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蚂蚁搬家》一课,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和朗读的方式,让其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过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过年的经历和感受,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更加投入学习。

此外,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诗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分层递进式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难度下学习,实现个体差异的平衡。教师应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完成的目标,并及时给予其鼓励;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结合“融合生活,激发兴趣”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分层递进式的教学以及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等措施,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措施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生活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推广生活情境教学方法,使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人教版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护患情境会话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