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研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早期发展路径(1898—1936)

2024-05-07 00:44
理论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体创作

朱 琳 张 勇

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孕育与初步成长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的文体自主意识还未形成。经过漫长的纠葛,报告文学不断地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徘徊和撕扯,这种复杂的过程正促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萌发与初步成长。将这一时段界定为1898—1936年也是从报告文学文体成长的梗概而言,具体又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报告文学文体孕育期(1898—1919)

第一阶段是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期,主要的时间段为1898 年至1919 年。在这一时段内经历了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换句话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雏形和孕养条件在此时段得到发展。关于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与初步形成期的界定,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作出说明。首先是在报告文学起源问题上,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起源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持“近现代说”的有不少研究者,如袁殊、阿英、周立波、蒋孔阳等,认为报告文学诞生于现代的有以群、蓝海、王瑶、刘绶松、林非、罗荪和赵遐秋等。本文更加认同“近代说”。如章罗生所言:“因为它抓住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与世界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步。”〔1〕再次,如果将中国报告文学孕育期的起点定在近代,那么更进一步追问,中国报告文学具体的孕育、初步发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张春宁认为: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之后写的《南海康先生传》《新大陆游记》,三篇作品都具有了现代报告文学的基本文体特征,从这些作品中已经可以见出报告文学的雏形,而且这三部作品恰恰呈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三个不同面向。由此,张春宁说:“因此,以梁启超作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第一位杰出作家,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2〕章罗生对此论表示支持,胡柏一也说:“一般认为梁启超写的《戊戌政变记》和《南海康先生传》以及《新大陆游记》为我国最早的萌芽状态的报告文学作品。”〔3〕本文仍沿用这一观点,因此,将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孕育的起点定在1898年。

处于孕育期的报告文学,其文体形态还是新闻写作式的,其实质还是具有一定文学性或文学性较强的新闻作品。自1872年我国第一张近代报纸问世后,报告文学写作的物质基础就此产生,一批新兴的新闻写作者也为此而聚集,为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奠定了基础。其中,如“王韬、李圭、钱单士厘、梁启超等以自身丰富的文学素养介入新闻,着力的是文学性的新闻写作。”〔4〕这也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早期的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早期的新闻写作的诞生期,从写作主体看,大多是文学写作者,两者之间的群体是共通的。也正在于此,中国早期新闻写作的手法等,也是与文学写作手法相一致的,可以说文学写作已然内置于早期的新闻写作之中,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某种互动关系。朱子南对创作初期的这种互动关系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说,在他看来,报告文学创作的初期正是由于文学写作者的加入,为报告文学写作笔法增添了文学性,使报告文学创作丰富而易于接受。文学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更加关注语言、文学性,关注事件发生的整体,而不注重“一事一报”,后来的新闻写作者逐渐加入报告文学创作之中,他们的文学素养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此,报告文学初期的创作者融合了文学写作向报告文学写作的转向者和新闻写作向报告文学写作的转向者,在他们的身上天然地携带着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基因。这样看来,处于孕育期的中国报告文学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汇于一体的。

此时的创作情况也是别具风貌,创作的丰富与创作特色的鲜明更为直观地展现了此时报告文学文体特征。孕育于近代的报告文学的最初文本形态有三大类:“一是承袭风土记、游记蜕变而来的旅行考察报告;二是承袭史传性纪实文学蜕变而来的战记、离乱记;三是承袭社会性纪实散文蜕变而来的反映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的通讯报告以及传记式人物特写。”〔5〕旅行考察报告以早期受清政府委托出使的官员等撰写的沿途见闻居多,也不乏自行出国的游历者的记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王韬创作于1867—1870年的《漫游随录》,梁启超1903 年游历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新大陆游记》等。战记、离乱记等多是描写鸦片战争之后战乱祸患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如无名氏的《三元里平夷录》、李福祥的《三元里打仗日记》、曹晟的《夷患备尝记》等作品,这些战记和离乱记的撰写几乎与实际态势发展同时,具有了新闻的意识,同时也具有文学的叙事性。第三类写社会事件等内容的通讯报告已经与现代意义的报告文学有了更为接近的关系。较早的通讯报告有《天津就食饥民惨状》和《豫行日记》,这两部作品以自然灾害为背景,描述灾民的惨状。除此之外,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见闻、纪实也屡见报端,如《中国旬报》发表《记营口失陷详情》《记俄兵陷海城事》等。

就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而言,尽管没有与现代意义恰切的报告文学作品,但此时作为一种新型文体已初具规模。梁启超的创作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戊戌政变记》《南海康先生传》《新大陆游记》等作品,“无论在品种、性质、特征以及形式、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现代性’,因而也最有资格作为报告文学萌生形态的代表。”〔6〕《戊戌政变记》将变法整个过程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其中引用了各种资料和材料,使整个记述充满纪实性。如“殉难六烈士传”主要记人,在尊重事实描述的基础上生动记述了谭嗣同等人的光辉形象。作品展现了生动、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记事的文学性以及新闻的纪实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新大陆游记》是游记性质的报告,梁启超描述了沿途的见闻,重点介绍了美国独立后一百多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戊戌政变记》相比,《新大陆游记》纪实性和议论性较强,如章罗生所言:《新大陆游记》“这部作品的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都相当强,作为中国报告文学诞生的标志当之无愧。”〔7〕此阶段,黄远生的作品也值得关注,他被称为中国现代通讯的开拓者。他的写作以政治通讯为主,如英国出兵西藏、宋教仁遇刺等得到翔实的记录,在写人物上如《记者眼中之孙中山》《记太炎》等,有生活化的政治人物描写,也有丰富饱满的笔触,运用反讽、烘托等笔法将人物的经历、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报告文学文体的萌发期(1919—1930)

第二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0 年前后,报告文学在经历了孕育期后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性,与之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相比,此一阶段中国社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主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组织开始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劳动人民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加之此时的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新闻报道关注社会时政、关注民生疾苦,也开始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以特有的使命与担当意识承担起社会责任。此时的报告文学在题材上有了新的突破,此前以写救国、控诉帝国主义罪行为主,此一阶段的报告文学将控诉和揭露的范围扩大,在表现劳动人民疾苦、赞颂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开展伟大革命斗争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资产阶级的罪行。在政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其政治立场也越来越成熟。在书写方式上,此时的报告文学不断拓展形式,日记、随笔、书信体等均可以纳入其中,在抒情性上,此时的报告文学大多以亲历者视角展开书写,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情感立场和思想变化。与此前更大的不同在于,此一阶段的报告文学开始采用白话文书写,书写语言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为增进报告文学的传播效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时的整体创作基础主要为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报刊发展得逐渐成熟,二是报告文学作家队伍逐渐形成,三是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的发生。五四运动前后,报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很多进步思想和各种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报刊为五四精神的推广提供了阵地,也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新青年》上发表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报告文学。如报道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暴行的《青岛茹痛记》,高一涵不满社会现状的《皖江见闻录》,发表于《每周评论》的《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动》,发表于《晨报》的《21 日听审的感想》,《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动》报道了五四运动经过,带有现场感也具有史实的性质,令读者如临其境。报告文学作家队伍在此阶段得到逐渐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形成。前一时段报告文学以通讯写作者为主,在此时段,许多知名作家均参与报告文学的写作,其中如冰心、茅盾、叶绍钧、郑振铎等,他们多有相应的作品写作。特别是在五卅惨案发生后,茅盾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叶绍钧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等集中对五卅惨案及相关的爱国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这些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创作力量,为报告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创作的内容看,“五四”爆发之后的十几年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变革构成了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段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五四运动,在《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动》中全面报道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全过程。五四运动不久,工人逐渐觉醒,工人运动不断兴起,在20 世纪20 年代的报刊中开始发表关于工人运动的相关报告内容,如《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北京女工的生活状况》等,1923 年“二七”事件后不久《“二七”惨案》出版,反映了工人轰轰烈烈地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1925 年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引起众多报刊和作家的关注。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同时,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6—1927年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施英的《上海工人三月暴动纪实》作了翔实的报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1927 年6 月《“四·一二”大屠杀纪实》一文发表,详细记述了反革命政变的内容。整体而言,报刊的发展、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逐渐形成,以及历史事件的发生,成为此时报告文学文体形成的基础。

如果将此阶段认作中国报告文学形成的初步阶段的话,那么此阶段作为报告文学的基本文体形态是什么样的呢?从此时较为成熟的创作和文本看,旅行考察类报告肩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周恩来的《旅欧通信》,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傅雷的《法行通讯》等。“20 世纪20 年代的旅行考察报告,则在报告性上已有明确的追求,其传播意识和希望引起社会反响、取得社会效果的意识,在这些作品中都有强烈的表现。”〔8〕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与表现国内工人运动的报告文学交相辉映,既具有社会影响力又具有美学品格。周恩来于1920—1924 年,写了50 多篇旅欧通讯,连续发表在天津的《益世报》上,这些通讯介绍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危机及罢工等活动,其中《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之大波澜》和《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等被视为我国报告文学形成期的代表作品。前两篇报告长达2 万余字,重点介绍了勤工俭学的由来及留法学生在反动政府迫害下的苦难,介绍了勤工俭学学生同法政府与中国北洋政府的英勇斗争,是五四运动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作者将这一斗争以报告的形式介绍给国人,从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体现等均具有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如尹均生所言:“周恩来这一时期写的长篇通讯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报道了中国勤工俭学生的斗争,而且广泛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欧洲工人阶级风起云涌的罢工斗争。从形式上说,这些报道兼有政论性和文学性双重色彩,旗帜鲜明,激情充溢,文字朴实,风格壮丽,堪称我国无产阶级报告文学奠基之作。”〔9〕这个时期,瞿秋白在《晨报》上发表赴苏联考察学习的大量通讯报告,后结集为《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在苏联两年间的见闻。这两部作品介绍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以及工人、农民等社会生活,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讴歌十月革命,描绘了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首次描绘列宁的作品。瞿秋白的两部报告集中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就文体特殊性而言,超越了简单的通讯,如作者自身所言:简直是“独家新闻”,这两部作品是“‘新闻记者式’的报告”,〔10〕这是我国首次从文体意义上提出“报告”一词。

这一时期与此前不同之处,也是对报告文学文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此时报告文学作家在理论观念上开始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思考和论述。以周恩来和瞿秋白的报告文学观念为代表,他们在进行报告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种文体的特殊之处进行思考和辨析。“十分可贵的是,周恩来提出了通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原则,他的作品做到了真实性、革命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强调通讯写作的宣传教育作用。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报告文学继承革命传统,发挥战斗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周恩来从三个方面阐述报告文学的创作,一是忠于事实,他认为:“我自问那篇通讯中所叙的事实,和我所加的评论,很少的出于我个人的偏见,或者是从他人得来的暗示。”二是要起到宣传作用,他认为:“阅者诸君要拿这篇文字作有宣传鼓吹的意义在内亦可”。三是要有写作者个人的观点好恶,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者身临此境,目睹种种惨况,焉能使我对他们不表无限的同情,不致无限的愤慨,不替他们求社会上极大的援助呢。”〔12〕与之相应,瞿秋白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有与报告文学文体相关的论述,在《赤都心史》的序与引言中,谈到了自己对“报告”的理解,他强调作者情感和个性在报告中的作用和价值。瞿秋白对《饿乡纪程》的创作境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他看来《饿乡纪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更不是旅行的指南,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情感和个中心情,他要通过自己的见闻传递给读者心灵上的信息,而并非单纯的奇闻逸事。〔13〕这一时期对报告文学文体所体现的真实性、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以及对写作者个性的强调均为报告文学文体意识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三、报告文学文体成长期(1930—1936)

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初步成长期是本节提到的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期与初步成长期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报告文学的文体意识开始由“自在”状态发展为“自觉”,其重要的标志则体现为此时报告文学理论的引入和本土理论的初步形成,在理论的指导下,报告文学的文体意识得到进一步的“自觉”。1930 年对中国报告文学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报告文学得到了正式的命名,尽管这一命名还存在诸多的争议和不足,但其在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在1930年2 月10 日《拓荒者》第1 卷第2 期上,刊登了冯宪章译的日本作家川口浩写的《德国新兴文学》一文。文章指出,基希在经历了长年的新闻记者生活才能够创作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在于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记录,“即以新闻记者的简洁的话,将生起的事件依原状留在纸上。”〔14〕“列波尔达知埃”是德语报告文学“Reportage”的音译,1930 年3 月1 日《大众文艺》上刊发了陶晶孙译的日本作家中野重治的《德国新兴文学》一文,其中说:“该羞(即基希——引者)可说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操觚者,所谓‘报告文学’的元祖,写有许多长篇,而他的面目又在这种报告文学随笔记行之中。”〔15〕这种说法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已知最早的关于“报告文学”的提法。这种文体的引入,直接引起了左翼作家联盟的关注,1930 年8 月4 日通过的“左联”执委会决议《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号召“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自此,报告文学从一个概念进入真正的创作之中,一方面一些理论家积极译介和阐释报告文学理论,一方面作家积极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在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互相映衬下,报告文学得到了成长与发展,报告文学的文体观念逐步形成。

此阶段的第一个特点是,大量译介国外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作品。国外大量报告文学理论的翻译,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就文学创作而言,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如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中国为题材,它们对中国早期报告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作家、理论家对报告文学文体最为直观的认知,很多创作者开始以这两部作品为标榜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国外译介的报告文学理论,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形成产生更大的影响,其中如基希的《报告文学之社会任务》,塞尔维亚·T·巴克的《基希及其报告文学》,法国彼爱尔·墨林的《真理所冒的风险》,日本川口浩的《报告文学论》等,理论的丰富和充盈直接对我国报告文学观念和创作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这种理论与创作的同步,直接促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也显示出报告文学发展初期的文体优势。

此阶段的第二个特点是,促进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在“左联”的倡导下,此阶段的报告文学创作走出此前的无序创作状态,而开始进入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状态。在“左联”的倡导下,《文学导报》《北斗》《文艺新闻》等报刊,开设《速写》《报告文学》等专栏,开始积极组织和发表报告文学作品。1932 年由阿英主编、南强编辑部编辑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出版。“这是首次冠以‘报告文学’名称的书,使这一名称由此确立起来,明确地成为一种文学体裁。”〔16〕阿英在为该书写的“代序(一)”中,论及报告文学的性质,他认为:“报告文学的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在文体区分上他将报告文学与传统的散文相比较,认为报告文学与近代的散文有着同等的文体地位,但报告文学并非散文从属品。有意识地组织报告文学创作成为此时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1936 年报告文学界组织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征文的目的在于,“韬奋说:这是一次很活泼的形式,可以通过它来反映全国各地民众抗日的要求,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作一对照;也可以向读者介绍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时全国的黑暗面和光明面。”〔17〕此次征文引发全国强烈的反响,不仅宣传了报告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更促进了我国早期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创作出了我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它是夏衍依据自己接触的包身工题材而创作的报告文学,发表于1936年《光明》创刊号。《包身工》的发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报告文学文体的真实性特征的认知,《包身工》告诉作家和读者,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深入一线采访、体验生活,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要确保真实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此阶段的第三个特点是,理论界形成了对报告文学文体观的理论关注和论争。在接触新的文体的过程中,中国的理论家对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功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在引介国外的报告文学理论的过程中,理论家集中对报告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文体属性进行了思考和讨论,形成了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关于报告文学文体问题的第一次学术争鸣。讨论聚焦于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重点区分报告文学与小说、戏剧以及散文等文体之间的区别,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讨论报告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狭义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特别是与小说、诗歌等文学属性强的文体之间的关系。二是讨论报告文学文体与散文、杂文等文学属性不强的文体之间的关系和差别。这种具有差别性的论争直接导致人们对报告文学文体的理解,表现在具体的创作中,“就形成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等方面的内在冲突而影响、制约其发展。”〔18〕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争论最为分明。胡风、周钢鸣、魏猛克、夏衍等认为报告文学不是纯文学,不允许“虚构”“想象”等因素融入,而应该如新闻一般强调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政论性”。从夏衍的《包身工》中可以看到,这种观点对真实性的强调,而这种观点也强调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文体它自身对社会革命和政论的关注,它应该具有革命性,反映社会疾苦和最底层人民的遭遇和反抗。与之对应,另一种观点的持有者主要代表有茅盾、袁殊、以群等,他们将报告文学看作小说、戏剧那样的纯文学或“狭义文学”进行理解。茅盾认为:“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19〕持这种观点的作家、理论家强调人物刻画的“塑造典型”,这样便增强了报告文学文体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淡漠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结语

报告文学作为中国近代萌生的具有时代性的一种独特文体,在19世纪末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孕育而出,同时融合了近代东西方文学艺术与工业化发展的诸多要素,最终为我所用,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一种独立文体,逐步成长发展起来。本文主要就1898-1936 年我国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演进的路径做了一次整体的考证与概述,以期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梳理,对中国早期报告文学文体孕育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与总结,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时期,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发展风貌及其所体现的相应的文体观,由此为今后进一步探究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发展诸问题提供翔实而有效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体创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一墙之隔》创作谈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创作随笔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