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广西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2024-05-07 02:09辛璐君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漠化县域环境保护

辛璐君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2)

1 引言

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也是唯一有出海口的自治区,区位优势独特。但由于种种原因,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中下游,后发展、欠发达,面临着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的双重艰巨任务[1]。县域经济作为国家、地方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发展大局。推进县域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点之一。广西历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2017 年召开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立足区情,出台了“1+6+2”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县域城镇化、生态环保、开放合作六大重点领域发展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重大项目建设、财税支持、土地保障、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并对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分类考核[2]。2018 年以来,广西共实施了5 个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考核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城乡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六大类,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2021 年,广西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先后印发《广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 年)》《广西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指导各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3]。《广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把绿色作为县域经济的底色,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在《广西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 年)》中也确定了六大重点行动,其中,“生态美县行动”要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广西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也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县域文旅产业发展、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支持。

2 推进广西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并详细阐述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4]。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自古以来就蕴含在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历史文化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朴素生态保护观,并逐步传承和发扬成为睿智的生态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应用自然的智慧结晶。实施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既是对生态文化的保有、尊重、延续和发展,也是人们易于认同、易于达成共识的客观所需、内心所盼。广西县域地区虽然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拓展不足,但仍保持区域重要的生态、农业生产、水源涵养等功能。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通过建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文化与产业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又实现经济、文化的生态化、绿色化以及可持续化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优美良好以及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既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发展、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

3 近年来广西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近年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绿色发展底色愈加鲜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评估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县域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优势与潜力。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网站公布的数据,2018—2022 年,广西111 个县(市、区)中,75 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范围为81.3%~100%,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11~47 μg/m3;县级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89.6%~100%;先后成功创建了16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发展的典型示范效应逐步凸显。2020 年年底,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5%,石漠化土地减少率、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5]。

4 广西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1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不足

县域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既发展优势产业,又巩固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又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6]。虽然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鸡养殖产业、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医药等六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已取得较好的成效[7],但现阶段广西县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机制体制尚未健全,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生态优势转化和提升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仍然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融入区域战略等途径扩大生态优势转化,突出区域特色,促进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4.2 生态环境总体仍较脆弱

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是国家实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但大多县域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敏感带”。广西作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区内受石漠化影响的地方涉及河池、百色、桂林、崇左、南宁、来宾、柳州、贺州、贵港市等9 市76 县(市、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29 万hm2[8],包含了广西大部分县域。一些地方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突出,地表土壤贫瘠,大面积石漠化土地无法集中种植经济作物,可利用土地的耕种产量和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同时石漠化综合治理难度较大,自然环境恢复率较低[9]。

4.3 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有待提高

广西既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又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低,发展和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地方有限的财力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要承担一般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双重任务,虽然近年中央生态环境领域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难以满足地方维持优良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巨大资金需求。现阶段广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不完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边境、偏远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于地形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维护成本高,地方财力难以负担。

4.4 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化理念尚未形成

生态文化是由“人类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0]。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人们已将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形成的生存经验、风俗、习俗是传统生态文化的具体体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小小的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仍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体系。同时,人们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未能广泛形成。

5 推进广西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5.1 以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为主线,抓经济促发展

立足生态优势,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6],着力培育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建立生态优势与林业碳汇试点、特色农业、红色文化旅游、少数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等融合发展新路径,提高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历史人文价值实现通道,丰富生态产业模式和特色品牌创立,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构建“健康+N”新业态,培育发展旅居养老、森林康养、健康旅游等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示范样板;开展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有机融合。

5.2 以加大生态系统修复为关键,健功能富涵养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对位于石漠化片区的县域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严格自然湿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全面实施退化湿地、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漓江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好珠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漓江、左右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做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支持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上,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有效性。

5.3 以提高环境治理效能为抓手,优质量抓监管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保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加大城乡社会面源污染管控,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做好污染天气应对;提高县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投入和监管能力水平,防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水源水质的影响,加大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识别影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落实耕地分类管理措施。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协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优先治理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及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5.4 以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体系为切入点,重教育强文化

在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挖掘和传承生态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将自然环境融入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构建,推动当地群众形成以生态价值观念为重要内容的文化认同[11]。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培育地方群众生态文化自信,树立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因地制宜优化宣传贯彻方式,宣传解读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引导群众成为本地生态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和传播者[12]。自觉树立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观念,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环境的生态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深入挖掘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点,给传统生态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将生态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6 结语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着力推进“生态美县”行动。在当前国家关于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下,要坚决扛起保护广西秀美山水的责任,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篇章[13]。

猜你喜欢
石漠化县域环境保护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环境保护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