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教学中培育听障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4-05-07 04:32关立婷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会思政核心

关立婷

(大连盲聋学校)

思政课教学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培根铸魂至关重要。聋校授课群体主要为听障学生,他们的思维因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较为吃力,其认知结构难以建立。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和社会性较强的学科,在聋校开展思政教学难度较大。特殊教育思政教师应帮助听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政治的眼光分析社会现象,为听障学生自信而独立地生活打下奠定基础。

一、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理论背景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大多数学者认为,明确“学会学习”的内涵是构建有效培育策略的前提与基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育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与反思学习的能力。

二、听障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听障学生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在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笔者以聋校思政课堂中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调查和访谈提纲中收集大量的数据,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听障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方面主要存在学习知识巩固不牢、易消退;自主学习的能力薄弱等问题。在了解听障学生在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学习知识巩固不牢、易消退

听障学生学习知识巩固不牢,易消退,具体表现为:习得的知识多为短时记忆,容易忘记,且不会记笔记,知识点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讲述“党的宗旨”时,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指导法了解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把重点学习内容“全心全意”用红笔在黑板上写下来,检查笔记时却发现有的学生只记录了“全心全意”,有的学生只记录了“服务”。教师让学生区分党的宗旨与政府的宗旨时,由于学生没有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既无法将学过的知识从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来,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二)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笔者在长期的思政教学课堂观察中发现,听障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较差,虽然课堂上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一般不会主动思考和总结课上引申的内容。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如果教师把给出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听障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不能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学过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仍像新知识一般。例如,课前教师要求听障学生预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思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走不通的原因。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否预习了新课,学生都点头示意,检查时却发现学生的书本上并没有预习的痕迹。教师进一步询问得知,部分学生忘记了教师留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虽然预习了,但只是浅尝辄止。

三、听障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听障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教育,如要求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并迁移到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反思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创设情境

由于听障学生存在生理缺陷,常出现“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嘴上倒不出”的情况;加之其认知水平较低,无法读懂弦外之音,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说教,学生会觉得思政课中的抽象词汇晦涩难懂,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听障学生视觉认知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相应的情境,变抽象概括为具体形象,让听障学生理解角色扮演背后的深意。例如,在学习“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听障学生扮演角色,进而还原尖刀连六班完成潜伏任务的悲壮场面,使扮演者充分理解“意志”的内涵。听障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体悟到“意志”的内涵——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进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并在今后遇到困难时能够像这些榜样一样坚定意志、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教师还可在以后的思政课堂中创设类似的情境,检验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情境迁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学善学的好习惯。

(二)小组合作

考虑到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其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都要包括A 类学生、B 类学生、C 类学生。教师在布置小组活动内容时,要扬长避短,保证组内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写下自己完成的内容。例如,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学习任务,A 类学生在书中迅速找到关键句,并结合以往所学内容概括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彰显大国本色,展现大国影响力;B 类同学辅助A 类同学从书中找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以此论证A 类同学得出的结论;C 类同学通过反复阅读书中内容,找到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也为归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供材料支撑。由此,学习小组的每一名成员为了得出结论,积极从书中自主探求知识,而且当自己查找的素材得到他人认同时,也会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反思意识。

正如张宁生教授在《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所言,教师要选取听障学生熟悉的、感兴趣内容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热情地投入思政课学习中去。

(三)增强情感体验

在听障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他们参与实际操作等活动的动机与学习联系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地将创设的活动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在思政课授课时,教师设置了模拟联合国的环节。教师结合班级学情,为学生分配了各个国家代表的身份。接着,教师利用时事政治的视频导入,对国际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向学生提出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定义身份,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主动查找资料。这种教育方式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通过努力享受自我探求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抽象知识的趣味性。随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保证材料贴近自己所代表国家的身份立场,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活动设定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树立信息意识

听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抽象问题时往往不愿意主动探寻知识来填补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教师在课前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帮助听障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抽象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意识,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思政课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作业等,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兴趣是如何培养的”内容时,事先通过动画演示制作软件、音频转换文字软件、FLASH、录屏软件、手语视频软件等工具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并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分解表,了解兴趣是如何培养的,并将所学内容记录下来。课堂上,师生畅所欲言,充分讨论交流。当提问如何培养兴趣时,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内容逐一列举,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向大家展示自己培养兴趣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听障学生勤于反思,提高听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五)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

在课程的总结时,教师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向学生进行展示,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对同类型问题集中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教师帮助听障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并对他们的笔记进行评比,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使其能够从笔记中熟练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识记,最终将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并迁移到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做到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学会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