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普通高中在实施“五育融合”中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024-05-07 04:32梁东辉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普通高中特色

梁东辉 狄 坤

(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2021 年5 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指出,特色高中是未来高中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通称“学校”),2003年被认定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2015 年12 月被认定为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2021 年11 月被认定为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在特色发展建设中,学校充分凝练体育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品质,通过开展普及全校师生参与的体育项目,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将学科、人文、艺术、科技、实践等活动融入“五育”,用“五育融合”牵引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用特色教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践行新时代素质教育内涵。

一、明确指导思想,寻觅学校特色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整体上布局发展方向,从学生需求出发,在校园文化、特色优势、办学策略、学科建设等方面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二、确立体育重点项目,发挥特色体育优势

学校始建于1904 年,是朝阳市第一所新式学校——朝阳府公立学堂,也是当地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学校成立之初,教员大多来自北洋陆军讲武堂和奉天体育美术专科学校。建校120 年来,“体育”已深刻于学校的基因之中。我们深知,一所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发展,一旦脱离了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支撑,必将失去强劲动力。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学校十分重视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和体育特色品牌打造。学校男子篮球队凭借“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拼搏精神,成为学校体育品牌和形象的代表。

学校成立体育班,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打破班级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篮球、排球、足球、链球和跳绳等项目,实施分班分组选项教学;每天的大课间部班操和校操展演后,开展花样跳绳、毽球等自由活动;在校运会、体育节的项目设置上,突出集体项目多、参与人数多、竞赛类型多的特点,设置了8 字跳绳、障碍跑、滚轮胎接力等群体项目,打造了3000 余人参与的全员体育盛会和学生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随着学校体育特色活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转变,促进普通高中在学校类型、学校特色、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发展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更多选择的教育服务。示范性高中既要学生学业成绩好,又要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这就必须要确立特色办学的方向。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凝练出“追求卓越、崇尚一流、唯旗是夺、自强不息”的一高精神,构建了“立德、强智、育体、润美、重劳”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其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精神追求和文化引领的强大作用。

(一)立德育之根,以一高精神塑造人

特色校创建初期,面对升学压力和各种发展问题,一些文化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觉得参加体育活动占用了学生的时间,甚至不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坚持特色强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召开专题会议强力推进,全面铺开。学校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组织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力、协调力、表现力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参加活动的学生精神状态更好,体力更充沛,学习更具持久力,敢于争先的决心更强,参加活动的班级凝聚力也明显增强。至此,师生对学校特色建设高度认可,在各项活动中通力协作,展现了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公平、尊重、合作、竞争的体育精神得到升华。

(二)展智育途径,以一高精神促教改

1.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智育内涵

学校提出了“用课程改变我们的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思路,通过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让教师理解课程、开发课程,适应选课走班教学工作新常态。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完善补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短板弱项。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学科建设全支撑;坚持校本课程多样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特色课程实用性品牌化,实现自主创新。

学校开发了以体育课程为主体、艺术课程和人文课程为两翼、学科探究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在体艺、人文、科技创新、实践探究和学科拓展5 个领域,开发“机器人”“烙艺”“野外生存”“生活中的化学”“神秘朝阳”等38 门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学生以参加活动类课程为主,高二年级学生以参加学科类课程为主。

2.以强基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培优工作

学校整合资源,从每个学科中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强基计划办公室,开展系统的“强基”指导,拓宽学有余力、具有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学生的升学渠道,为更多优秀学生升入一流名校创造条件。学校推行导师制,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薄弱学科,每3~5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导师们积极搜集、分析命题信息,打造个性化的培优方案,通过谈心谈话、面批面改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编制富有针对性的试题,补齐学生薄弱学科的短板,发挥其特长学科的优势。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主动与知名高校对话,积极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的科学营、学科营和综合营交流活动,加强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打开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渠道。学校邀请高校知名学者和专家到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术启发和思维训练。

3.探索生涯规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生涯规划实践模式,努力实现生涯规划课程、讲座与活动的一体化和全覆盖。把生涯规划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开展新生入学生涯规划指导专题活动。学校召开生涯规划主题家长讲座,介绍高考总分的构成、选科组合、各学科优劣势、等级赋分规则,以及高考的多元化录取等具体信息。真正实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素养,从自己的终身教育和人生规划出发,做到理智选科。学校构建生涯规划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从培优班管理、培优班团队建设、课程方案设计、各学科竞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六大板块入手,通过统筹管理、研学互助、示范引领、多元培养5 个方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用美育润泽,以一高精神铸品牌

学校通过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提升打造广阔的舞台,尊重学生兴趣选择,鼓励学生专业发展,发扬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鉴赏美、创造美。目前,学校已成立40 个学生社团,涵盖了文学、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多个领域,坚持全员参与性,淡化选拔性,强化趣味性。各社团做到“七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有活动、有考勤、有奖惩。

学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建设。如“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让学生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与合作精神;科技制作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自主体验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飞跃排球”“花样跳绳”社团活动,使学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

(四)构劳育新格局,以一高精神重实践

学校始终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精心设计劳动载体,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体会“出力流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

一是把联合区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作为校外实践的主要途径,让热爱劳动成为每一名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习惯。“3D 打印”“无人机组装”“面点制作”“插花艺术”等课程,蕴含德育特征,体现专业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是根据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引领学生建立职业方向。学校通过劳动体验,启发学生从事各行各业都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学校与市工程技术学校和技师学校建立联盟,让学生体验不同行业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邀请家长根据自己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宣讲。

三是积极组织劳动志愿公益活动,加强劳动实践的价值引领。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组织学生看望留守儿童、帮助养老院老人整理内务、清扫景区垃圾等,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特色建设与“五育融合”为抓手,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团结拼搏之路,走科研兴校之路,向着“开放式、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的特色高中”迈进。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普通高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中医的特色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完美的特色党建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