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探寻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2024-05-07 04:32邱礼昊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化学家习题化学

邱礼昊

(葫芦岛市建昌县二道湾子蒙古族乡初中)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科学态度与责任”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科思政目标。思政教育不仅包括培养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培养科学精神、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包括培养唯物辩证的思想、正确的三观,以及勤奋刻苦、勇于探索、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品质;等等。实现初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目标,需要学科教师挖掘蕴含于化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遵循客观规律,探寻初中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教材资料、化学故事、时事热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教师要做到“润物有声,因势利导”。例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以下内容:金属资源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我国钢铁产业的高速发展;禁止个人乱开矿,提高保护金属资源的责任感;回收一个铝制饮料罐比制造一个新的铝制饮料罐要节约金属资源和95%的能源,那些收废品的人是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形成对金属回收职业的认同感。

(二)恰当插入化学故事,深度发掘思政元素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原理和方法,都是中外化学家历经重重困难钻研出来的,很多化学知识的背后都有着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品质。例如,在德国占领法国后,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把母校德国波恩大学赠予他的荣誉证书退了回去。有人用“科学无国界”来劝说他,他便在“科学无国界”的后边加上了那句名言“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三)善于引用时事热点,激起课程思政效应

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时事案例带入教学中,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励志笃行、创新发展和学好化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而青蒿素药物作为我国的原创新药,为全世界疟疾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通过化学实验及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章节规定“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家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格,体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中的家国情怀。

(一)化学实验

教师可将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融入化学实验过程中。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检查,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其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动手操作,培养分工合作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错误观点,反对伪科学。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还可以直观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例如,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安全意识和观念,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风险,遵守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实验操作规范;熟悉化学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能采取必要措施,妥善应对实验安全问题。

(二)实践活动

化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较好契机。

新课标强调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并提出活动建议。例如,“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面对个人生活需要、国家发展、人类发展与低碳要求的两难问题时,提升利用科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国际化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利用化学作业习题设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在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学科课程思政的渗透,包括课堂提问、习题训练、课后作业和质量测评。习题是很好的思政元素载体,在习题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是化学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习题贯穿初中化学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如课堂设疑问题、小结练习题、课后作业题、阶段测评试题等。教师在练习设计、作业设计和测评试题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可以获得“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育人效果。

(一)设计调查研究类作业习题

化学教材中作业方式的开放性和内容的思想性,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契机。教师在作业习题中应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和动手实践,使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调查研究类的作业习题:“调查你家以及你生活的社区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建议”“人体内铅含量过高危害很大,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是铅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哪些活动容易引起儿童铅中毒,进一步了解对人体有害的元素还有哪些,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有害元素危害人体健康”。

(二)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习题

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对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化学课程渗透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新课标指出要“确保试题试卷的政治性、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

首先,质量评价的试卷内容要覆盖新课标中各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立意原则相匹配的试题设计,围绕学习主题和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

其次,情境素材建议使用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国的“煤改电”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我国的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可燃冰资源的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污水处理与利用,空气质量日报,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等情境素材。

四、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很多化学故事里都有思政教育的“种子”。初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育渗透,还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可将案例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发学生对化学家情怀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祖国、社会有用的人。

(一)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中国化学家的故事”主题教育汇报会,安排学生查找搜集主题材料,讲述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的故事。

我国化学研究起步较晚,但不乏优秀的化学家。例如,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庄长恭就是一位爱国化学家,其对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化学家唐敖庆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等等。这些化学家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毅然从当时条件优越的国外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展现出历尽艰辛、克服困难、学成归国的家国情怀,胸怀大志、勇于开拓、奉献社会的进取精神,严谨治学、培养人才、贡献卓著的使命担当,他们是祖国化学科学的骄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这些体现爱国精神的故事足以感动学生、教育学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升华和灵魂上的洗礼。

(二)创新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精神主题教育报告会,邀请校内化学教师以及校外知名的化学专家做主题报告,分享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全新研发技术。在报告会进行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在创造新物质、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的作用,彰显我国化学家的创新贡献和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

例如,我国化学家张青莲等人测定了锑等10 种元素的原子量,已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定为新的国际标准数据,推动了我国各种氢同位素的研究和生产。又如,我国物理化学家卢嘉锡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天花粉蛋白空间结构测定,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核糖共活蛋白的分子模型,在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由创新推动。每一个化学元素的发现都是科学精神引航的结果,每一个化学知识的提炼都是一次科学的创新。门捷列夫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此预见了一些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元素;居里夫妇经过四年的艰苦劳动,从沥青油矿渣中提炼出镭,并发现了放射性。这些化学家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弘扬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化学家习题化学
小记者变身“小小化学家”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化学家的工具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