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球文明倡议的双重逻辑

2024-05-07 16:31宋晓芹温振翰
关键词:中国式倡议现代化

宋晓芹,温振翰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华美乐章,也形塑了当前全球化的世界面貌。2023年3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全球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党的二十大前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三大全球倡议,即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和平外交思想体系。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藩篱,第一次将视角置于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操性,恰当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追问。

一、全球文明倡议立足于对全球文明史的清晰认识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对文明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一元问题的解答。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文明”一词被赋予了诸多含义,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考察,文明代表了人类历史从蒙昧到启蒙,从野蛮到现代这一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文明”一词始见于《易传·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1](P20)唐代学者孔颖达将其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1](P20)万物发生,大地锦绣的进步状态体现了中国古代原初的文明观。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civis”,意为“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在西方语境中,文明最初发轫于城乡二元社会的分野。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本质上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农业革命的持续推进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可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依赖商品交换的城市聚落开始形成。“某一民族的内部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P24-25)城市被视为更具文明性的存在,乡村则被视为野蛮的代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财富进一步向上聚拢,城市内部形成了具备“文明特征”的“上层人”和“野蛮粗鄙”的“底层人”,每当生产力发生变革式的跨越,曾经文明优雅的“上层人”顷刻之间便会退化为冥顽守旧的“野蛮人”。从中可以窥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发展中还不断进行着对过去文明的扬弃。正如马克思所言,“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3](P478)

从横向来看,文明也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达成的所有成就。亨廷顿认为,“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但“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4](P20)自古以来,文明的发展就不同步,文明的交流与影响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产生了具有多样性和共通性的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5](P196)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文明企图利用科技上的先发优势垄断对“文明”的解释权,造成了当代不同文明间的疏离与隔阂。在经济全球化停滞和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人类需要从不同的文明智慧中汲取答案。虽然全球文明在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对自由、民主、和平、发展等普世价值的追求却是相同的。时下国际局势面临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虬枝盘曲。解决全球问题,要求我们从不同文明间世代相袭的共同价值中谋求共识,努力寻求各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二、全球文明倡议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P13)

漫长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敦厚的文化个性,也影响了中华先贤们的文明观。早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交相和为“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文明观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存。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7](P149)一如山川湖泊之间有高低深浅的不同,不同文明都有其可取之处,具有先发优势的文明不应盘剥欺压其他后发文明,而应该在互补包容中达成世界大同的理想状态。

“开放主义,在我国古已行之。”[8](P532)纵观历史,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开辟了中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途,玄奘赴天竺求经实现了佛教经典的译介与传播,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启了欧洲对中国的无限遐想,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及至近代,面对西学东渐之势,有识之士提倡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徐图自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用四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现代化之路,靠的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观与文明观。

在长期对外交往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利义观。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义与利之间的相互协调,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主张以义为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P92)在文明的交往中应追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10](P35)在这种弘义轻利、融利于义的义利观的指导下,古代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往往多予少取,以互利共赢为目标。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国际上有人臆测,中国会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了解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要看它的来时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不论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将永不称霸、永不扩张,将与全世界人民一道共谋发展、共享和平。

三、全球文明倡议的双重逻辑

发展是文明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重要基因,互鉴是文明博采众长、补己之短的重要依靠。全球文明倡议紧紧围绕发展与互鉴两个时代命题。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实践为范本,丰富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依托,以交流换和平,以互鉴促发展,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一)全球文明倡议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高擎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中国很早就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之路,1920 年,梁启超在见识到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之后,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包含了治疗西方“现代病”的药方,挥毫著就《欧游心影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之路。邓小平最先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主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践出发”。[11](P2)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完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6](P18)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中国拥有广袤领土和众多人口,且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积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的经验。二是人民至上。现代化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有国家共建共享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作为国际秩序的重要共建者,国际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游走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边缘地带,承受着贫穷、战乱的摧残,人类文明的发展果实并没有平等普惠地被全人类共享。三是和平发展。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内部剥削和外部殖民实现的现代化,是用非西方文明之血浇灌的西方文明之花。时至今日,一些西方的鹰牌政客依然不惜通过“颜色革命”、武装干涉等手段强行推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时下的俄乌冲突就进一步暴露了在西方国家主导下文明秩序的自毁基因。四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统一的现代化。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西方用百年发展完成了工业化,却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与精神空虚,这种只遵循物质导向的现代化终将无法持续。现代化需要经济持续爬坡上坎,也需要绿水青山的环境建设,更依赖文化自信提供持久的精神推力。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12]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和具有自身的特色,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兜售概念,而是利用中国智慧,改写现代化的全球版图,将“现代化”的蛋糕越做越大,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二)以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中国领导人对全球文明交往长期的深思熟虑。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6](P47)2023 年3 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和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其为推动文明交往互鉴,维护世界和平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让发展的红利世界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非缥缈无存的镜花水月,而是宽领域、多层级的共同体,在一带一路等具体的外交实践之中铺就文明互鉴的坦途。亚洲各国与中国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有着共同的关切,同时,亚洲地域广阔,人口密集,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今天也面临较大的治理难题,经济萎靡、医疗资源短缺、政局动荡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汹涌交织,威胁着非洲人民的发展与稳定,对国际航运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中国政府提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正所谓“道相同,相与行”,中国一贯对发展中国家真诚地施以援手。截止2023 年3 月,中国已在非洲修建了13000 多公里的铁路,近20 个港口,130 多个医疗设施和学校,大量的电力和能源基础设施也拓土开工。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加持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项目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贸区3.0 谈判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沿线国家开启澜-湄合作新的“金色五年”;上海合作组织再次扩员,为维护地区安全、助力各国发展提供了“上合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十年来,在中国和平外交实践以及文明互鉴理论的带动下,各地积极开展“中国节”、“旅游年”活动,组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的教育合作,青年学者互访不断,人文交流空前活跃。从中国、伊拉克两国在“文明古国论坛”“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等框架内保持良好合作到希腊爱琴大学网络中文课堂揭牌成立,再到咸海“荒漠化”治理的点滴之功,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的故事不断。中华文明随着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走出去”,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随着中华文明、中国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多国首脑、驻华使节怀着平等互鉴、对话交流的热忱来到中国,始于2021年的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活动,已有来自68个国家和140余位外交官的参与。中国的和平外交,实现了由官方下沉民间,再由民间反哺官方的良性循环。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中国文艺界利用新文艺、新技术,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电影《流浪地球》影片系列中,中国艺术家将最新的特效技术融入传统的中式审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阵“流浪”热,通过大银幕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和平外交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至世界。

对于未来文明互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清晰的擘画:“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华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扩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2]

结语

全球文明倡议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该理论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声浪,对实现文明互通互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纵向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和横向交流的文明互鉴理论互为两翼,为全球文明进一步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发展的大势已经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何方,中国都将成为世界和平的积极建设者和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我们有理由期待,作为二十大后中国吹响的第一声集结号,全球文明倡议将会给快速发展的世界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猜你喜欢
中国式倡议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