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爱民:从田野耕作到妙笔生花, 把农家日子写出诗意和浪漫

2024-05-07 05:22行走的鱼
伴侣 2024年4期
关键词:家庄华中师范大学爱民

行走的鱼

裴爱民的作品

本文主人公裴爱民

“当一个农民,把庄稼种好了,诗意便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这是50岁的农民诗人“田鼠大婶”裴爱民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话。只有初中学历的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在地头灶间写下的文字能出版,更没想到那些她以为“没人愿意听的傻话”,却影响并治愈了很多人。

      不太会干活偷偷写日记的媳妇

1974年出生的裴爱民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处,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从年轻时起,裴爱民就和丈夫、公婆在这里种着30公顷的土地,养鸡养羊,生儿育女。

小学时,裴爱民特别喜欢上语文课。那时,几乎没有课外读物,裴爱民就一遍遍地读语文课本,小灰兔和小白兔帮老山羊挖白菜、山羊妈妈带着小山羊去菜园收菜、猴子捞月亮等优美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文学的种子也悄悄在她的心里萌发。

初一时,她偷偷将写的作文《酸胖》投给《少年文史报》,没想到竟然发表了。这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鼓励,激发了裴爱民的写作热情,她开始学习写小说、写诗。初三时,《中学时代》发表了她的小说《玉芬》,一时间,她成了学校的“名人”。

然而,裴爱民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考时,因数学拉低了分数,她没能考上高中,只得选择回家帮父母种地。

1994年,20岁的裴爱民结婚成家,嫁给了吕家庄的陈兴民。结婚以后,她爱读书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每次去县城,她都要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回来。

裴爱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简爱》是13元一本,可对于在沙漠里种庄稼的人来说,这个书价并不便宜。让裴爱民感动的是,丈夫除了鼓励她多看书,还尽量不让她承担家里的农活。

裴爱民的农活干得不好,因此被村民称为“傻媳妇”。也难怪村民们这样认为,有一次,她边看书边给地浇水,竟然把水浇到别人家地里去了。还有一次,她因看书入了迷,把锅烧干了也不知道。

尽管如此,裴爱民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她把孩子们不用的练习本一页一页撕下来装在衣服兜里,再带上半截铅笔,干活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写下来。为了不让村民们认为她是“不务正业”,更多的时候,她白天劳动,晚上收拾家务,待丈夫和公婆休息后,才开始读书、写日记,几年时间,她写了十几本日记。

      从记日记到写微博的跨越

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的几名学生来到裴爱民所在村庄附近的农场,进行新品种实验种植。那时,裴爱民家里养着两头驴,她每天都和公公婆婆牵着驴去农场干活。

有一天,趁休息的间隙,裴爱民掏出纸和笔,坐在田埂上埋头写了起来。几位大学生看见了,都好奇地围上去,想知道这位婶子在写什么。

不看则已,一看大家都被惊到了,原来裴爱民在写诗。“大婶,您写得真好!”大家禁不住脱口称赞。

当得知面前这个牵着毛驴打工的大婶一直坚持写作时,一位大学生敬佩地对她说:“婶子,我给你手机上下载一个微博吧,你想写啥,随时都可以发到微博上,不仅可以保存下来,还能在网上遇到和你一样喜欢文字的人。”

在这之前,裴爱民也听说过微博,却一直不敢去尝试。在这位学生的帮助和指点下,裴爱民开通了微博账号,取名为“田鼠大婶”,从此每天写起了微博。

因为忙于劳作,很长一段时间里,裴爱民先在田间地头打个草稿,回到家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手机里。刚开始一条微博只能发140个字,可是裴爱民每天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一天她就写很多条。后来,微博不再限制字数,裴爱民写微博的热情更高涨了。

刚开始,她的微博没有粉丝,也没有评论,但裴爱民并不在意,而是把写微博当成了一种乐趣,这一写就是3年。

2014年的一天,她在微博上寫道:“我们种的庄稼生了虫子。”一位山东的读者关注了她,并留言说:“我们这里的庄稼也生虫子了。”

写了3年,终于收获了第一个粉丝,这让裴爱民高兴了好几天。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慢慢地,裴爱民微博的粉丝多了起来。

有趣的是,邻居的姐妹们总是听裴爱民念叨着粉丝,就好奇地问她:“粉丝能干啥?能炒着吃吗?”裴爱民笑着说:“我也不知道粉丝能干嘛,但是粉丝多了我就高兴,说明我写的东西有人看,有人喜欢了。”

很快,村民们就见识到了粉丝的好处。有一名粉丝看到裴爱民在微博上发的照片,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着枣,便问她家的枣卖不卖。吕家庄有三十多户人家,家家都种枣,都是自己吃,吃不完就送人,从没人想过要拿去卖钱。

听说自家种的枣还能卖钱,裴爱民喜出望外。在微博网友的帮助下,她开始在网上卖枣。除了自己家的枣之外,她还把邻居家的枣收来售卖,让大家都能增加收入。

1999年,广东中山的一位粉丝,吃了裴爱民寄去的南瓜,非常喜欢,就建议她每年种一公顷地的南瓜,她负责帮忙销售。说到做到,连续3年,那位粉丝每年都帮裴爱民卖出一千多公斤的南瓜。裴爱民每年都将地里最大的那个南瓜寄给那位粉丝。收到南瓜后,那位粉丝特别高兴,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还有的网友需要大蒜、洋葱、土豆,就让她种植,并特别交代“不要用化肥,不要打农药。”裴爱民有求必应,完全按照网友的要求种植。因为产品质量可靠,每次出售都十分顺利。一年下来,她在网上售卖农产品能增加一万多元收入。

      庄稼种好了诗意自然来了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年轻编辑张华刷到了“田鼠大婶”的微博,那些朴实温暖的文字,抚平了她内心的焦虑。她当即私信裴爱民,打算免费将她的文字进行出版。

可当裴爱民听说自己可以出书,不仅不需要出钱,还能得到一笔稿费时,却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为了打消裴爱民的顾虑,张华从武汉出发,穿过大风扯起的沙帘,来到裴爱民家,当面向她约稿。通过详细的交谈和真诚的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意向。

不過,裴爱民也有自己的顾虑,她说:“我只是个农民,写的只是村庄里发生的一些日常琐事,要不要再好好修改一下?”然而,张华看中的恰恰是这种本真质朴的文字。2022年9月,裴爱民的《田鼠大婶的日记》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田鼠大婶的日记》全书共20万字,记录的基本都是吕家庄的人和事。全书按照“打春”“立夏”“秋风”“冬至”四季编排,书中365篇短文,各具风采,全部选自裴爱民在微博上发表过的文字。

裴爱民的书中,除了真诚质朴的文字让人称道外,书中44张蜡笔插画也别具一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插画全部出自裴爱民之手。当初整理好文字寄给出版社后,张华提出想要一些照片来配文,但由于裴爱民以前存图的手机早已更换,找不到适合的图片,裴爱民就琢磨着画了出来。大半辈子都在跟土地、庄稼打交道的裴爱民,画起农村生活场景来自然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最后成书的效果比预想的更加朴实生动。

《田鼠大婶的日记》发行后,收获了众多的好评,首印的3000册一下子就卖完了。有读者说:“她的作品,有诗、有美。”也有读者感叹:“城市生活让人焦虑,好想去吕家庄生活。”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偏远的沙漠村庄,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一边种着她的庄稼,一边坚持不懈地写着文字,这些文字朴素又真实,一如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土豆,还带着泥土。”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挥辉说:“出这本书是赚不到钱的,但是一位在西北种地的农民,坚持读书写作,让人深受感动,我们是想用出书的方式来鼓励她继续写作。”

书籍出版后不久,裴爱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寄来的1万元稿酬,这在吕家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陈家的媳妇竟然出书了,还挣了大钱,真是大门背后关着的秀才。”

于是,“田鼠大婶”裴爱民火了,先是受邀走进新浪微博总部,了解自己每天写的微博是怎么审核发布的,接着做客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大地的力量》栏目,讲述她写作的前前后后经历,还到诗词大会比赛现场,跟偶像蒙曼见了面。2024年2月9日,她更是获得一份殊荣,被邀请到北京现场观看央视春晚,亲眼观看了中国最隆重、最美的晚会。

许多人好奇,裴爱民为什么取名为“田鼠大婶”。她说因为觉得自己像一只田鼠一样,在田野间忙忙碌碌,收集粮食,充实而自在。如今,裴爱民依然像田鼠那样忙碌着:“我喜欢我的庄稼,我热爱我的土地。当一个农民把庄稼种好了,诗意便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家庄华中师范大学爱民
乡村振兴视野下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李爱民美术作品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触摸俄罗斯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支家庄村急盼解决吃水问题
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