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母亲,易怒的父亲, 很难养出幸福的孩子

2024-05-07 05:22琦子
伴侣 2024年4期
关键词:育儿女儿母亲

琦子

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上,全红婵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最终以7名裁判亮出10分的成绩获得满分,逆袭夺冠。从此,全红婵再次被国人熟知、认可。之所以说逆袭,原因在于这位16岁的小姑娘,在几个月前,刚刚错失世锦赛和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两个重要的冠军。一连串的失利无疑给全红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无尽的挫敗感。面对女儿的接连失败,全红婵的父亲平静地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孩子在外面都不容易,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比赛失利,父母的淡定包容,最终成了全红禅逆风翻盘的最大底气。父母情绪稳定,则是孩子直面人生困境的最大动力。

妈妈越焦虑,孩子越痛苦

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的闺密堪称“鸡娃凶妈”,凶到什么程度?女儿刚上幼儿园,她就开始辅导女儿小学课程,阅读、算术、英语一样没落下。果然,上小学后女儿成绩优异,这更坚定了闺密鸡娃的决心。于是,她小学未毕业的女儿又开始了初中课程的学习。

然而,就在闺密高兴地和邻居们分享她的“育儿经”时,四年级的女儿成绩却严重下滑,最糟糕的一次是考了班里倒数第九名。不可置信的她,立即请了家教给女儿补课,但女儿的成绩依然没有任何起色。焦急的她责备女儿:“我这么费心费力,你为什么就不知道争口气?!”但女儿回应她的却是苦苦的哀求:“妈妈,求求你,不要再逼我学习了,好吗?”只是,相对女儿的痛苦,她更担心女儿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依旧带女儿辗转各种辅导班之间。结果,被逼急的女儿在卧室烧掉了所有教科书,幸亏发现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揠苗助长的道理,每个家长都懂,但还是有很多妈妈,在焦虑情绪的催化下,不停地逼迫孩子,让孩子负重前行。殊不知,焦虑情绪下养出的孩子,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前段时间,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一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强。”对此,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洪兰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因早产,肚子里有空气,导致天天晚上哭闹,这让妈妈很紧张。即便孩子长大上了小学,每次放学回家,妈妈的第一句话都还是“今天肚子有没有疼?”本来孩子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妈妈一遍遍的刻意提醒,又让孩子的肚子疼起来,不仅上学疼、运动疼,就连走路也疼。后来,凡是孩子不愿面对的问题,他都会喊肚子疼。故事结束,洪兰教授呼吁:母亲无端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不仅徒增自己的精神负担,也让孩子变得急躁不安。母亲的焦虑点,就是孩子的痛点。心理神经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情绪感染”。一个焦虑的妈妈,只会让孩子在担忧和恐惧中痛苦长大,他们的人生每一日都被阴霾笼罩。

      爸爸的坏脾气是孩子性格缺陷的伏笔

耒阳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小王放学后,向父亲声称,同学小徐抢走了自己300元钱。盛怒之下的父亲,提起钢管就把小徐殴打成重伤。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警方的调查,小徐根本没抢钱,是小王自己偷了钱,因为害怕被父亲打骂,于是选择撒谎。

父亲的功能是恰当规训孩子,引导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然而脾气暴躁的父亲,却成了孩子行为出错的源头。惊恐的孩子只会琢磨:“这事该如何不被我爸发现?”想问题的方向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动作自然也会变形。

易怒的父亲,是孩子逃避问题的开始,也是他们自卑的源头。响彻奥地利的文学家卡夫卡,性格忧郁沉默,在感情上,他曾3次订婚,3次退婚,终生未娶;在事业上,他自卑胆怯,即使被公认为天才作家,也依然对自己的作品不自信。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皆是他的父亲的行为。在《致父亲》一文中,他写过这样一段话:“你没有真正打过我,可是你的叫嚷声、涨得通红的脸、急匆匆解下裤子皮带要打人的样子,对我来说比真的打在我身上更可怕。”

即使临终,他也依然不敢承认自身的价值,他以摧毁自己的方式请求挚友马克思,在他死后,烧毁他所有的日记、手稿和札记。他如此痛苦地回顾自己的人生:“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则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

对此,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是“原生自卑”,指诞生于孩童时期的创伤,主要是源于“吼叫式”的家庭教育。它会一点点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稳住情绪孩子才能稳住人生

教育,从来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母亲和自己内心的恐惧搏斗、父亲和自身脾气的和解,是父母情绪的一场合作。唯有母亲有温度、父亲懂克制,才能滋养出一个积极主动、自信向上的孩子。

1.妈妈有温度,孩子的成长才能积极向上

英国作家洛瑞·李回忆自己的母亲,“虽然当时处在一战末期,但在我的记忆里,四季都充满欢乐。这一切都只因为我有一个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坚强乐观的母亲。”一个有温度的母亲,可以让孩子懂得,人生纵使再难熬,也总能寻找到光,向阳而生。

2.父亲懂克制,孩子的行为才有正确方向

有个育儿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她逛一家图书超市,突然听到一堆图书掉落的声音。她循声望去,地上一片狼藉,而一个拿书的小男孩和他父亲站在那里,面面相觑。这位育儿专家以为接下来会是一个“大型育儿现场”,然而,让她吃惊的是,父亲逗趣地朝大家解释:“这孩子力气真大,本来想拿一本书,结果却拽倒了一柜书……”接着,父亲开始弯腰捡书,孩子则负责把书放回书架上。正是父亲心平气和的引导,才有了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的行为。《走出荒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成为战士,给他们自信,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御马冲锋。”

3. 孩子的问题,关键永远在父母

四川新晋女首富、新希望六合董事长刘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是父母的从容不迫,给她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自由成长。这让她纵使深入基层,隐姓埋名多年,也能以黑马的姿态重新站上高台。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和童年礼物,莫过于稳定的情绪。焦虑易怒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而非“垫脚石”。父母淡定从容,孩子才能稳稳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唯有父母淡定从容,孩子才能努力向好向前,酝酿出成长最大的动力;唯有父母温暖包容,孩子才能在混沌迷茫中,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唯有父母积极快乐,孩子才能被爱的花粉浇灌,酿出世间最甘甜的蜜。

责编/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

猜你喜欢
育儿女儿母亲
大三的女儿
偷偷摸摸育儿
海的女儿
给母亲的信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育儿神器
悲惨世界
女儿福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