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北精神” 植绿锁黄沙

2024-05-07 23:23曹建义张莉张俊仙乔永刚
内蒙古林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分场总场

曹建义 张莉 张俊仙 乔永刚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

一道绿色长城,万里生态屏障;一种执着精神,几代务林人持续奋斗。在“三北”工程实施45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内蒙古,发出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总动员令,令人振奋、催人奋进。防沙治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以下简称为总场)几代务林人不畏艰苦,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

有一种信念叫勇担使命

1979 年,立足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的战略需要,生态环境恶劣的库布其沙漠被纳入“三北”工程治理范围。为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总场应运而生,担起了生态建设的重任。

在总场规划实施的工程区域内,从准格尔旗境内的卅顷分场到与杭锦旗接壤的万太兴分场,在844平方千米的大漠中,“沙漠向着村庄跑,埋田地,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第二天早晨猪上房”风沙肆虐的凄凉景象时有发生。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在总场首任党委书记郝永胜、场长杨政清的带领下,按照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全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急沙区人民所急、想沙区人民所想,从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出发,本着建场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边生产边建设,先后筹建了4个分场、13 个作业区,并接收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部分林场,到1984 年发展到7 个分场、20 个作业区,职工队伍由建场初期1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形成了一支生态建设大军。

九大渠分场是一个新建场,场地设在原新民堡公社石拉塔村的一片黄沙梁上。参加生态建设的勇士们常年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沙窝子里,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八九里路。面对这样的困难,在分场首任领导石占林的带领下,工人和干部们没有退缩。从1979 年春到1981 年春,5 个造林季节中,他们完成造林治沙1200 公顷,其中有近100 公顷为速生丰产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

老一辈治沙人“晴天一身汗,风天一身沙,雨天一身泥”,始终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经过7年的艰辛努力,全场人工造林13740 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1527 公顷,保存率达到83.89%,全面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为总场大力推进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种意志叫不畏艰辛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总场一批中青年干部挑起了老一辈林场人的重担,作为“林一代”带领生态建设的尖兵们开始新的征程。他们凭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打响了一次次的绿色攻坚战。

1984 年,他们开始在五宽造林治沙。那里风沙大、条件差,当地群众根本不相信在那里种树能活,还有人说:“不过是拿国家的钱往黄沙里扬罢了!”但“林一代”们不畏艰辛,采取苗木浸水、拉线定点、深埋踏实、固沙保护等造林技术措施,当年春季完成造林400 余公顷,造林成活率达到80.3%。1987 年,他们又开始在数儿营沙魏林壕造林治沙。然而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调苗难。在春季造林季节,在通往造林地的路上,有一处绕不开的高100 多米的大沙坡,于是他们用3 台50 型拖拉机拉着一个装满树苗的拖斗一点点往前挪,直至到达造林地。其次是固沙难。在沙漠里栽树,栽一行树必须用沙蒿固一行沙,固沙所用沙蒿要到四五里外的地方用镢头掏、人工背,汗水和着风沙,艰辛至极。再次是雇人难。最初,工人每天挣一元多钱就很满足,后来每天挣10 元钱都不愿意干。面对这三大困难,“林一代”们没有畏缩,艰苦卓绝地与风沙斗、与困难斗。经过两年的奋战,他们完成造林669 公顷,造林成活率达到79.85%。

1984—1988 年,五宽、数儿营沙作业区累计完成造林1700 公顷,造林保存率达到76.35%。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而且建成了永兴壕400 多公顷、魏林壕660 多公顷的绿洲,真正让沙区群众信服了总场。

1984 年,总场成立了银肯沙作业区,开始向这块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沙区宣战。该作业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背靠黄河,总面积11333.3 公顷。当时的银肯沙,房无一间,路没一条。在造林治沙初期,务林人要在远离造林地20 多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每天往返40 多里,造林14 个小时,饿了吃几口冷饼子,渴了就地饮水。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造林前,要在罕台川岸边用围堰挡水浸泡树苗,还要冬贮60多万株沙柳、杨树苗木,确保苗木水分充足;造林中,要因地制宜,采用“乔灌草结合”“前挡后拉”等方法造林;造林后,要从60 里外的村庄买来十几万斤玉米和高粱秸秆,营造网格式沙障进行固沙。通过不断地艰苦付出,当年夏季共播种柠条20 公顷,秋季播种柠条、羊柴、沙柳100 公顷,平均成活率达到87.5%,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级造林成活标准。造林治沙取得初步成功,不仅使务林人感到自豪,而且让沙区群众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同时否定了银肯沙不能治理的论调。

在总场老一辈生态建设者的带领下,参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林一代”常年艰辛地奋战在百里风沙线上先后有20 多人荣获“全国林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全区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传承“三北精神”,带动全场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截至2000 年,总场累计完成生态建设任务21500 公顷,其中包括“三北”防护林二期、三期工程18833 公顷,退耕还林(草)工程1333 公顷,飞播造林1333 公顷。

有一种坚守叫久久为功

俯瞰库布其大漠,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治沙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坚守和付出。

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被分配来的“林二代”,现已成为总场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老一辈林场人治沙精神的熏陶下,“林二代”从“林一代”治沙人手中接过防沙治沙接力棒,在库布其沙漠里不断开枝散叶。他们中间有参加工作30 年,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带领职工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4700 公顷,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现任展旦召分场场长的刘志勇;有长期从事造林、育苗、护林工作,继续完成老父亲未竟之业,获“全国优秀护林员”荣誉称号的张永光;有参加工作30 多年,坚持做好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工作,获得市、区两级“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老干部管理科科长的奇斯琴;有在生态建设第一线工作30 多年,获“全市扶贫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万太兴分场场长的韩胜利……他们把生态建设任务扛在肩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组织职工从2001 年开始,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五期,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项目,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三位一体”营造方式,截至2023年6月30日,总场累计完成生态建设任务74380公顷,平均每年完成3234 公顷。

2005 年以来,总场先后聘用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林业专业知识的现代林业人,即“林三代”,现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沙区群众眼里,树就是精神的象征,树在、人在,精神就在。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寸草不生到绿浪滚滚,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营建起一条乔灌草与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40多年来,总场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等生态恢复措施,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1 万公顷,经营区森林面积达到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6.3%提升到60.0%,植被盖度达到了80%。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的效益监测,在总场经营治理区域,流动沙地面积较建场初期减少了75%,固定沙地面积较建场初期增加了6 倍,入黄泥沙量比建场初期减少了21.05%,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量近3 亿元。

如今,总场的首批拓荒者,大多已辞世,但他们“守初心、担使命、能吃苦、讲奉献”的治沙精神却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治沙人前行。“林二代”“林三代”正肩负着防沙治沙的时代使命,承担着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发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把生态建设先驱们的梦想变为现实,让鄂尔多斯天更蓝、沙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分场总场
绿色名片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七万元手术费背后的故事
动车所控制集中系统分场控制方案设计
前向雷达目标回波成分与特性分析
共青林场节肢动物群落分析研究
石总场早播棉花出苗显行
分场来帮老知青
石河子总场白星花金龟发生状况与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