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与人性精神的异化

2024-05-07 13:35张卉芊相若淇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老头葛朗台利己主义

张卉芊 相若淇

[摘要]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最负盛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倾尽半生心血所著的《人间喜剧》被后世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当时的社会,利己主义思想普遍存在,金钱调动起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卑劣情欲,贪婪和腐败蔓延,使得政局变得混乱不堪。《欧也妮·葛朗台》与《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从符号学视域出发,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所历所感,探讨资本对人性精神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  键  词] 利己主义;精神异化;符号学

一、金钱的统治地位与被改写的人性

(一)高老头与葛朗台先生:资本的缔造者

高老头与葛朗台先生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是精明的白手起家的生意人。高里奥本来是一个面条司务,之后低价盘下了东家的商铺开始做面条生意,又在大革命饥荒的年月利用钱权勾结投机面粉,大发国难财而成为坐拥百万资产的巨商。老葛朗台则是箍桶匠出身,同样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进行投机,以化公为私、吞并他人财产为手段一跃成为当地首富。

与高老头不同的是,葛朗台是一只貔貅,是个理财精明得过了头的吝啬鬼。在高里奥眼里,一切金钱都比不过两个女儿的快乐,而在葛朗台看来,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他松开攥紧黄金的手。高老头因为中年丧妻而深深地感到悲伤,他把所有的爱都投到两个女儿身上,尽力为她们提供最优质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甚至不惜把家里的财产全部拿出来,为她们准备80万法郎的婚礼,只为让她们能够找到一个更加优秀的伴侣,进入上流社会。而葛朗台对自己的独女欧也妮可谓是一毛不拔,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女儿,只是他爱女儿远远比不上爱自己的金钱,他也会在女儿生日时送她金币作为礼物,但前提是他知道這些财产不会被转让给其他人,只是从一个箱子转移到另一个箱子,而这些箱子始终属于自己,永远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巴尔扎克对高里奥与葛朗台的死亡部分描写得十分精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两部小说的点睛之笔。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有一段极精准而有趣的描述:“你在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时,会觉得像一个很笨拙的农妇在生火,她想把柴火点着,但是柴有些潮湿,老是点不着,弄得屋子里到处是浓烟,呛得人想从这个房间里退出来。就在这时候,砰的一声,柴火点着了,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际。”可以说,原著中两段关于死亡的描写正是那“映红了半个天际”的火光。他们都经历了类似于“美国梦”式的白手起家,亲手缔造了属于家族的雄厚资本,但最终也接连死在社会对金钱愈发狂热的追捧中。他们生于金钱,也死于金钱。

人的世界是被人意义化的世界,葛朗台便是用金钱意义化他的一切。他折服于货币符号的强大能指优势,沉溺于单一的金钱符号并不断夸大它的能力,以至于成为偏执狂。他认为金钱可以成为一切的能指,可以指向所有的所指。他的悲哀正是在于用符号的眼光审视一切。索绪尔将符号视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物。用索绪尔经常引用的话来说,“语言是一个社会事实”,语言自发地起源于个人,因为模仿和象征的本能是所有聪明的人所固有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是,就像诗歌和艺术一样,它的发展是社会性的。当时整个社会对利益追捧的潮流本质上是对于单一金钱符号的沉溺。金钱符号巨大的能指优势将人的精神异化,导致人们用单一的符号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二)欧也妮:资本的受害者

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受到老葛朗台严厉监护的,她整天待在家里,很难和外界交流。然而,欧也妮的内心却极其善良、单纯,并且具备了一种罕见的完整性。尽管如此,欧也妮仍然无法避免悲惨的命运。当欧也妮眼睁睁地看到母亲因为父亲的吝啬而离世,她的初恋情人也因为金钱而离开时,欧也妮感到无助。

尽管拥有丰厚的财富,欧也妮依旧保持着当年父亲还在世时的勤劳朴素的精神。但是与她父亲不同的是,她将所得的收入投入慈善事业,建立起一座养老机构、几所教会小学以及一座收集丰富文献的图书馆。索漠城的许多教堂都因为她的慷慨支持而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她的双手安抚了不少家庭的隐痛,这位坚强又善良的女子,以其一系列的善行和义举,勇敢地踏上了通往天堂的旅程。

巴尔扎克强调,艺术家应当成为一种传播真理的使者,成为全人类的指导者。他认为,艺术家必须严格遵守他们所追求的规范,并且要忠实于这些规范。他通过对欧也妮的描写,来宣扬自己的思想,捍卫自己的艺术。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有一大部分人如同老葛朗台一般,追逐金钱、视财如命。尽管生活在一个贪婪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欧也妮仍然坚持着她的善良本性,不受父亲以及外界的影响,勇敢地投身公益事业,为腌臜的社会带来一点点温暖,令人欣慰。

(三)对爱人的金钱式表达

19世纪的资本家社会,金钱的力量摧毁了所有的道德准则,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无法避开其影响,他笔下的人物也难以幸免。对高老头由殷勤转向鄙夷的伏盖太太、信奉着“驿马论”的鲍赛昂夫人、为谋取利益沾上不少人命的伏脱冷、为大笔遗产不怀好意接近欧也妮的德·蓬风和众人,从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出整个社会沦陷在了一股对金钱的疯狂渴恋之中。所有的这些,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社会正被一股贪婪的力量所笼罩。随着金钱的不断增加,它已经成为人们谋求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状况导致人们的情感和心灵的重要性逐渐减弱。马克思一再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的高尚情感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们的道德和个性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贪婪和自私的行为也正逐渐滋生,最终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毁灭。

金钱替代爱人,情感失去本位。《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情感现象更加凸显了物质社会的异化,以及情感被摧毁。巴尔扎克更进一步指出,当社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个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将受到影响——这种危机不仅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有可能再次降临。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当金钱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本性,特别是情感,那么纯洁的人性、完整的个性和创造文明社会的可能就会消失。

二、利己主义与精神控制欲

(一)扭曲父爱隐藏下的利己主义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所描绘的众多象征性人物之一,体现了封建和宗法意识形态被资产阶级货币优越性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独特的父爱。他的父爱深沉而又坚定,远超过了他对金钱的贪婪。他将两个女儿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将爱全部倾注在她们身上,他的父爱毫无原则、没底线,甚至可以说是金钱的堆砌。

高老头的悲剧源于他对父爱的执着,一方面,这种执着让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也不得不接受社会的规范,从而成为社会规则的牺牲品。从道义上讲,高老头并不是彻底接纳了资产阶级那一套,“父权伦理”还在他身上徘徊。父爱与封建父权思想和资本主义货币法则相结合,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都怪我,是我纵容她们践踏我的。”

作者刻意夸大了高老头的父爱,“没有什么能够打破他的情感”。然而这种“伟大的父爱”不被公众所容忍,他被女儿抛弃了。就像鲁迅在《伤逝》中所说:“人生而有爱,才能够活下去。”但巴尔扎克用它来批判一个“肮脏、小气、虚伪的社会”。

“虽然我们拥有爱心,但要将它付诸行动却并非易事。它代表着一种深厚而真挚的情感,一种充满着温暖和关怀的行为。”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不管是葛朗臺还是高老头,都是父爱悲剧,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也都严重受到资本主义腐朽“金钱至上观”的侵蚀,这种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这种建立在物欲之上的亲情也造成了他们人生的悲剧,这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三、精神上的极端病态

(一)对金钱的极度追捧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是金钱的极端推崇者。他虽然也爱自己的女儿,会在女儿生日的时候送给她金币作为礼物,但是这是因为给了女儿,女儿只是将金币放在箱子里面,这笔财产并没有到外人手里,因此对于葛朗台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葛朗台发现自己的女儿把大量的财富留给侄子时,这让他感到极度恼火。在面临女儿生命和金钱选择的时候,他竟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女儿,而是十分的犹豫,内心充满矛盾。直到他的太太晕倒,才有所悔悟。葛朗台虽然明白物质上的富裕只能给他们带来暂时快乐——都是泡影,真正重要的是家庭、是亲情,但他对金钱的挚爱还是难以改变的,其已经深入骨髓。

葛朗台的贪婪和节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金子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极致。随着财富不断累积,看起来是“金钱的上帝”,但实际上却是“金钱的奴隶”。

(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价值主流

《欧也妮·葛朗台》与《高老头》都是巴尔扎克对当时“拜金主义”价值主流真实述写与强烈抨击的产物。高里奥和葛朗台参与构建这个时代的始端,夏尔和拉斯蒂涅则是这种畸形社会价值的后继者。无一例外,两代人都获得了金钱与地位,也都无一例外地成为这场资本狂欢的牺牲者。在物欲横流中他们得到了社会评价体系下被认可的一切:金钱、权力、地位,但这些却是以失去人格和自我为代价的。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当人性中的情感与道德完全破灭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就会完全显现。巴尔扎克的小说虽然是虚构而成的,但是现实世界往往比小说所描述的世界还要残忍。整个社会对利益追捧的潮流本质上是对于单一金钱符号的沉溺。金钱符号巨大的能指优势将人的精神异化,导致人们用单一的符号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得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诚、小市民的伤感这些神圣的情感的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毁灭人性、造成悲剧的并不是战争、饥饿等外部环境威胁,而恰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它更像是一把“软刀子”,用“清水煮青蛙”的方法,逐渐蚕食人的精神世界。

两本书虽然同为巴尔扎克所写,分别成书于1933年与1934年,但在世界观上还存在细微差别。但无论是《欧也妮·葛朗台》,还是《高老头》,都体现了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巴尔扎克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社会的批判性态度。

四、结束语

《人间喜剧》是人间的奇迹,是世界的镜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而《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更是与时代紧密相关,反映社会丑恶的现实。

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资本已经成为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的泥潭。在攀比、物质享受等风气的影响下,“感情”逐渐成为不值得提倡的东西,社会中的人伦纲常受到资本的影响。资本逐渐成为一种正面形象,“感情”反而被现代人抛弃,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研究巴尔扎克等文学家的作品,能够为改善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爱的艺术[M].李建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程德顺.论《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人生[J].作家天地,2023(1):67-6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888.

[4]冯青.朱子语录学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5]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 New York: Edward Arnold,1978.

[6]韩亚蓓.《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J].文学教育(下),2019,489(11):102-103.

[7]荆煜君.从《欧也妮·葛朗台》看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9,705(33):114-115.

[8]李晓.金钱与爱人:浅析《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中吊诡的情感现象[J].名作欣赏,2022(17):132-134.

[9][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0][美]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附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卉芊(2004—),女,汉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2022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若淇(2004—),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高老头葛朗台利己主义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哦,高老头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大寒
浅析《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