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

2024-05-07 10:56李秀琳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金字塔主义

李秀琳

[摘要] 利奥波德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号召将伦理观念拓展到土地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之中,土地应被看作有机体,不再是“死”的。利奥波德通过这种拓展,开始了他的大地伦理论述,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中以一种全新的自然观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利奥波德强调了人类应将自然界视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强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认为人只有具备生态良知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中蕴含着整体主义思想,通过研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的理解,而且可以为环境保护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生态良知;整体主义

利奥波德生活的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是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的时期,为了应对环境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环境保护的理论和观点,在此期间利奥波德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大地伦理的观点,重新定义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利奥波德认为我们对待土地不仅要从总体上去尊重它,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要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与《增长的极限》一同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三部曲。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强调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只是一部分,并非中心,他的这一观点从伦理上对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一、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

(一)土地共同体

利奥波德是从奥德修斯的故事开始论述其大地伦理观点的,他看到了人类道德身份的演化,在奥德修斯那里奴隶被当作私有财产,他绞死自己奴隶的行为无所谓道德或者不妥当,自从奴隶制被废除之后,利奥波德认为道德身份已经拓展到全部人类,甚至应更进一步将伦理拓展到土地。伦理规范的演变一般也是哲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利奥波德认为它实际也是一个生态进化的过程。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应是伦理关系,人与土地之间应该有情感的联系和认同感。利奥波德指出:“土地伦理规则扩大了群体的范围,把土壤、水和动物、植物等纳入其中,我们将这些统称为‘土地。”①伦理观最早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利奥波德将人与土地的关系也提升到伦理层面。他认为人应该改变征服者的面貌,成为共同体的一员。

利奥波德认为从对历史的诠释来说,人只是生物群中的一員,历史事件的解释目前也只能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这些其实是人与土地互动的结果,人与土地的关系可以被视作一种共生关系。他说:“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②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含各种元素,例如土壤、水、气候等,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同体,为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提供基础。与此同时,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与土地并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征服关系,而应该是伦理关系,强调人应该尊重和保护土地。土地伦理并不是阻止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改造与使用,而是这些资源有权利继续存在。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规则让人类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征服者变成了大自然的普通成员,道德考虑的重心从个体转向了生物总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类对土地以及其他资源本身的尊重。

(二)土地金字塔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共同体的成员应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对应利奥波德所说的更贴切的说法“土地金字塔”,土地金字塔是生物学概念。利奥波德对土地金字塔进行了解读:“生物体系可以用一个多层的金字塔来比喻,金字塔的底层是土壤,之上依次是植物、昆虫、鸟类和啮齿动物,再向上经过不同的动物群,最终达到这个金字塔的顶层——大型的食肉动物层。”①在这个金字塔内,处于每一层的物种食物相同。金字塔的每一层物种都是从下一层次物种获得食物来源,同时本身也是金字塔上一层次物种的食物提供者。同时金字塔中每上升一层,动物数量呈递减,每只食肉动物都以下一层的数百只动物为食物,这些被当作食物的动物又要有数千只的动物、昆虫或者无数的植物来维持生存。金字塔从顶层到底层动物数量又呈现递增式。人类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既吃动物也吃植物。利奥波德将这种互相依存的状态称为“食物链”,最初金字塔的食物链是简单的,随着物种的进化,金字塔的层数增加,在增加金字塔的层数与复杂性物种中,人类也居于其中。

金字塔理论同样适用于土地,可以分析整个土地伦理。利奥波德使用了生态学群落模型,在土地金字塔中土壤、气候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任何一种消失都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每一个物种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任何物种都值得人类尊重和爱戴。利奥波德的思想丰富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甚至挑战了自然传统思想。总之,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生态共同体中所有物种皆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同时强调人应该有生态良知和意识,以便于更好地保护环境,其影响颇深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借鉴。

二、人的生态意识与良知

环境保护有的只是停留在书面以及空喊的口号中,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利奥波德认为加强环境保护主义,不仅是加大教育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同样要加强。利奥波德试图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与良知。现有的自然保护内容通常停留在遵守法律、参加保护活动以及在自家土地上实施保护措施的浅显表面,这些无法区分任何有价值的事情,无法区分正确与错误,无法规定义务与责任,无法号召人们去付出,更没有办法改变当前的价值观。为了论证这一说法,利奥波德举出一个1930年威斯康星西南部表层土壤流失的例子,当时,人们很清楚这一状况,但是人们对生态知识是无知的,政府说如果愿意在五年内采取补救措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大部分人对这一提议是接受的,但是五年之后,这些措施被抛弃,农场主采用以往的耕作方式,因为会立即带来经济收益。对于环境保护,我们面临很大的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不能真正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利奥波德上升到伦理高度,认为人应该有自我意识,有义务去尊重和保护自然。利奥波德说:“在缺乏觉悟的情况下,义务是没有任何,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人的道德意识和良知运用到对土地的敬畏之中。”②而意识和良知都属于伦理学的术语,强调人们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自然生态系统,尊重所有生命。

如果仅仅从经济利益为立足点去保护自然资源,是存在很多缺点的,最基本的缺点就是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成员没有经济价值。利奥波德认为动植物是整个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的稳定是以生物的完整性为基础的,动植物有继续生存的权利。在鸟类保护问题上,无论鸟类是否具有经济价值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缺乏经济价值不仅仅是某个生物的特征,也是整个生物群落的特征,例如沼泽、沙丘等。如果这些地区有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土地私有者,那么这些地区将因为有一个有责任的监护人而更加秀媚怡人。利奥波德认为针对以上种种,“唯一显而易见的补救方法就是让土地所有者承担起对土地的伦理责任”③。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反映出人的生态意识,强调个人责任和保护土地健康的信念。

三、大地伦理原则:整体主义

(一)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强调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他在论述中以一声嗥叫开始,描述了大山里每一个生物如鹿、松树、狼等对叫声的反应。它们只能体会浅显的意思,然而真正能看透其中深意的,只有经历过沧海桑田生命力的大山。狼逃不过被猎杀的命运,但是狼被消灭后也留下来的生态恶果是我们也无法意识到的。利奥波德对狩猎也是狂热的,他说当时他以为狼的减少就意味着鹿数量的增加,狼的消失意味着猎人天堂的到来,但是直到利奥波德看到老狼眼中未消失的带有仇恨的眼睛,他才意识到他这样观点是片面的,无论是狼还是大山都不会赞同他的观点。人类是自私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换取物质文明的进步,对待生态系统要赋予他们道德身份,就如同利奥波德所说的“像大山一样思考”,強调从整体与长期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鹿用柔韧灵活的双腿,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药,我们的大多数人依靠机器和金钱,每个人、每个生物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每个人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是件好事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忽略生态平衡,终将会引发危险,就如利奥波德所说:“这也许正验证了梭罗一句话‘荒野才是救世之主。狼的嗥叫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也正寓于其中,它早为山所知,却鲜为人知。”①

(二)从整体主义出发

由于忽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生态破坏的例子很多,如利奥波德所说,大量捕杀生物会对鹿群数量造成影响,只有像山那样思考,从整体出发,才能理解生态学的内涵。要从整体理解狼就必须了解狼这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作用。狼作为生物群落的一员,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起着重大作用,这一生物群落模式又给伦理学整体主义提供了基础。利奥波德认为土地是活的有机体。地球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土壤、气候等是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利奥波德将形而上学与伦理整体论联系起来。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既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保护的是“生物共同体”,由此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整体的利益,是整体主义伦理思想,与个体主义对立,个体主体将道德地位赋予生物个体,忽略了大自然的整体地位。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与其他生物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只关注个体的思想是片面的,但是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也不是完全否定个体的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当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利奥波德坚持整体主义。利奥波德认为整体主义的准则就是有助于共同体的和谐,他说:“如果一件事有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它就是正当的。反之则是错误的。”②这个论述是整体主义的,而不是个体主义的。关于个体主义,当我们以个体动植物的形式考虑事物时,我们的土地管理政策会变得扭曲。这也体现出利奥波德从整体的宏观视野思考问题,利奥波德也因此成为生态整体主义的奠基人。

四、结束语

利奥波德通过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描述以及他的大地伦理思想鼓舞了世界各地环境保护主义的热情。在伦理观念上,利奥波德认为土地应该被热爱和尊敬,土地促进了文化结果的产生,但这些事实总是被人忽略与遗忘。利奥波德不仅在书中强调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而且把环境保护应用到实践中,一起与好友开展了创建“荒野协会”等诸多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环境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利奥波德通过新的伦理观念,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每个人都应该投入维护“土地共同体”中去。

参考文献:

[1]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刘严.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3]卢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纪念《沙乡年鉴》出版七十周年[J].阅江学刊,2020,12(1):44-52.

[4]岳芬.环境伦理的观念转捩与反思:利奥波德环境伦理观[J].美与时代(下),2022(10):18-23.

[5]付成双.美国生态中心主义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2013(1):28-4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注释:

①②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31页。

注释:

①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42页。

②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38页。

③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41页。

注释:

①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38页。

②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224页。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金字塔主义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新写意主义
海上有座“金字塔”
近光灯主义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
神秘金字塔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