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内涵特征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2024-05-07 13:32刘婷婷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成人教育

刘婷婷

摘  要:孟宪承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作为民众教育先驱、民众教育运动中成人教育学派最有力的倡导者,他的民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成人教育思想深受西方科学理论的浸润、国内社会情状的刺激以及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通过阐释其教育思想,深入挖掘其内核精神,即教育民众化、社会化、倡导终身教育、彰显爱国情怀,对新时代成人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新时代,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受新时代教育借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践行教育公共性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成人教育;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03-04

孟宪承一生学贯中西,积极从事民众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为我国成人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孟宪承的民众教育思想突出爱国本色,力主教育面向大众,其教育内容密切联系民众的生活需要,彰显教育的民主平等及实用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充分汲取其内核精神,对进一步提高民众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学习化社会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的缘起

孟宪承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其思想是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迁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亦是在西方科学理论以及其个人民众教育实践的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一)西方科学理论的浸润

首先,心理学家桑代克关于年龄和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孟宪承实施民众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只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成人依然可以继续学习。“所以可以说在五十岁以下的成人,绝不应畏难而不学。”[1]其次,孟宪承在美留学期间曾受杜威教授指导,思想受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熏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的性质上,杜威认为教育要反封建等级性,强调受教育权的平等。孟宪承认为民众教育应具有民主性、公平性。二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上,杜威认为教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孟宪承认为民众教育要从民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对传统教育脱离民众的做法极力批判。再次,因为中国民众教育工作才刚起步,所以迫切需要寻找国际上的有关经验。加之他有过留学欧美、曾出任江苏省立教育专科学校成人教育研究部主任的经验,促使他对西欧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十分重视。他对各国的成人教育形式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成人教育实践如丹麦民众高等学校、英美工人教育、苏联成人教育进行了考察。此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成人教育著作,如《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英美两大辞书中的成人教育》等,这都为他的民众教育思想带来了启发。

(二)国内社会情状的刺激

首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灾难深重的屈辱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政府衰败、经济凋零和民生凋敝的局面,孟宪承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期望能够通过民众教育达到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愿望。

其次,旧教育的弊端日益严重。一方面,在中国旧教育中,教育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而直接接触生产劳动的人被排除在教育的大门之外。劳苦大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孟宪承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求学经历艰苦,这使得他对劳苦大众有着强烈的共情。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仅把广大民众排除在外,而且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民众生产生活毫无关系。“中国传统的教育只是‘士大夫的事,而不是‘百工民众的事。……他们的内容,当然也只有少数治者的道术而没有大多数被治者的生产技术了。”[2]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扎根,读书是为了做官从政,学校教学也是为政治、官场服务,与民众实际生活、生产劳动毫无干系。孟宪承对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也促成了民众教育思想的形成。

(三)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

民众教育曾在旧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民众教育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共同成为当时教育的主题,成为旧中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余庆棠、陶行知、梁漱溟、高阳等。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与这些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首先,在民众教育的对象上,俞庆棠认为民众教育针对的是所有人群。孟宪承与俞庆棠的观点相契合,认为民众教育要包括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民。在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孟宪承曾与余庆棠开展了多年的民众教育实验工作。在乡村社会活动实验中,孟宪承主张教育要在农人的实际生活中进行,由做而学,由行而知。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其次,在民众教育的实施上,梁漱溟认为学校教育與社会教育要并驾齐驱,孟宪承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机关都可以作为民众教育的实施机关,不以学校为限。再次,在民众教育的目的上,高阳认为民众教育是为了民族自救、民族复兴,最终目标是救国。孟宪承认为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唤起人们的民族觉醒,方能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正确道路。

总而言之,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孟宪承民众教育借鉴了西方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民众教育思潮一起回应了时代要求。

二、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的内核

孟宪承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众教育运动中将西方先进的成人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形成其民众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进行民众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众教育的对象、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上。

(一)教育民众化、社会化

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的大众化在于他对民众教育内涵以及民众教育范围的确定。1929年,孟宪承在其主编的《民众教育辞汇》中提出“民众犹言人民,这是对于全体人民所施行的教育。实在可以包括各级教育在内。但习惯上,则只指对于失学或无力继续入学者的教育。”[3]后来在1933年出版的《民众教育》专著里指出“民众是大多数的人民”。对于民众教育的范围,他认为“以受教的年龄说,包括儿童、青年、成人各时期,并不以‘成人为限,以施教的组织也包括学校和社会文化各机关,不能把‘学校系统除外。”[2]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人们的传统观念有所消解,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在学校进行的活动,为儿童时期所有的,教育的范围可由学校扩至社会。为此,孟宪承力谋学校和社会的联络、沟通、融合。

首先,倡导学校社会化,通过民众学校实施推广教育,以利用已有的师资设备,提高教育效率,使教育的影响推广到一般民众,提出“大学到民间去”。例如举行民众同乐会、设立艺术研究会、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其次,社会学校化,孟宪承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机构都可以作为民众教育的实施机关,“凡戏剧、电影、音乐、无线电、新闻事业、出版事业等的组织都可以说是广义的教育机关。”[4]例如在实验区建立民众图书馆、巡回书库、读书会、体育场、民众俱乐部、民众茶园、电影院、娱乐馆等,使教育无所不在。

纵观孟宪承民众教育实施形式,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现在教育上最成为问题的与其说是全体,不如说是大多数的人民。只要教育普及了,大多数人都已有少数人才有的教育机会,那么民众教育也就不成怎样特殊的、严重的一个问题了。”[2]孟宪承对当时教育为少数人权利进行了严厉抨击,主张教育面向大众,打破教育的等级性与不公平性,使大众都能够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彰显了对教育民主化的价值追寻。

(二)倡导终身教育

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的终身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孟宪承对“只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成人依然可以继续学习”的阐释表明教育是人们的终身事业。其次是他对民众教育范围的确定。他认为民众教育的范围囊括儿童、青年、成人各时期,不以成人为限。因此,他主张民众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应把教育的使命仅仅担负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体现了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了践行这种理念,孟宪承身体力行在北夏实验区建立起了一个涵盖儿童、青年和成人在内的教育系统。教育涉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内容涵盖不同方面,如儿童的义务教育和成人的生计教育和娱乐教育。

生计教育包括识字、职业补习等内容。识字教育是起点和基础,职业补习重点针对的是成年工人,尤其是成年失学者。由于当时的工业发展极其落后,导致了一系列贫穷问题。孟宪承特别注意到针对工人进行“职业补习”的重要性,使手工生产者变为机器生产者,增加生产来改善个人经济生活,也能增进国家收入。职业补习包括工业补习和商业补习在内,传授一些应用技能和知识。如孟宪承在浙江省立民众实验学校,设置农工方面的劳动课程。主持北夏实验区时开展信用生产合作社、稻蚕生产供销合作社、养蚕指导等事业。最终目的是使民众学到谋生的技能和知识,认识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我导向学习,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孟宪承深刻认识到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极为强调娱乐在民众教育上的重要性,其方法“应含教育于娱乐中”。与现代闲暇教育的理念十分接近,闲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味,是成人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作为浙江省立民众实验学校校长时,为了提升群众艺术与美学素质,他定期组织群众同乐会;成立声乐、美术专业研究会,带动学校和群众参加体育文化生活;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关于现代文化的讲座,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运动及包括游戏、器乐、图书、戏剧在内的各类休闲类项目培训。在主持北夏实验区时,积极建立民众茶馆和俱乐部,提供服务并举办说书、戏曲、音乐、象棋等各类赛事;还设有巡回图书馆;在全区巡回播放电影。娱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民众在良好的休闲环境和娱乐活动中纠正不良的休闲方法,养成合理的休闲习惯进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彰显爱国情愫

爱国,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核,具体而言,是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对美好新时代的憧憬。孟宪承公民教育体现了这种爱国政治内核。首先,孟宪承民众教育属于教育救国论的范畴,他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民众现实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他的民众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也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紧密联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民族危机,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民众以改造社会、复兴民族。正如他确定的民众教育目的:培养民众的几种基本的力量,优先是生产的与组织的力量,再是民众渐能以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以乡村为起点使整个民族能以自己的力量光大自己的生命。[5]其次,孟宪承认为教育始终是一个引导个人参与社会的过程,没有哪一个教育者不是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培养群性的,“事实上,没有单发展个人而不培养公民大众的教育。”[6]孟宪承对于当时教育缺乏对人格精神的培养表示极力批判。因此,他主张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以关心国家命运、共同抵制外来压迫并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为此,他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融公民国家思想、自觉自主、友爱、互助合作、进取精神等品质的培养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如制订浙江省立民众实验学校发展计划,将公民课作为基本的训练学科。主持北夏实验区时经常举行升国旗仪式、积极宣传和歌颂民族英雄事迹等;爱国元素被渗透到环境、制度、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使大众在良好的氛围和各项活动中实现自我感受、领悟。民众的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和提升,并因此意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使命和责任。以此推动全体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最终使整个民族能以自己的力量光大自己的生命。

孟宪承还大力提倡识字教育,他呼吁:“一个文盲的民族,在现代世界上是没有他的地位的。除非我们的民族坐待灭亡,否则识字运动,一定有它的伟大将来。”[7]

三、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成人教育的启示

孟宪承对民众教育事业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见解,对我国民众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关于民众教育的独到见解,对解决新时代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一)践行教育公共性理念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的公共性建构应以公益、开放和共享为核心价值向度,保障教育机会和资源公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受益。然而,由于成人教育的不公平,导致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分化,成人教育的不公平阻碍了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进步。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彰显了教育为公精神,面对当时教育为少数人权利的丑恶现象,孟憲承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大众,打破教育的等级性与不公平性,使大众都能够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公平性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基石,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内隐的公平性也值得肯定。其民众教育的对象尤指底层人民、穷人等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在实现平等、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想要改变不平等,缩小贫富差距,就要关注弱势群体,只有让他们有机会受到继续教育,他们才能够与社会融合,进而提高素质,创造财富,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成人教育应当担起重任,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真正所需,多为他们服务,为其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平台,教育应向着公共性方向发展。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方面,孟宪承民众教育理论为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实现成人自身后续更好的发展,先升学再就业、先就业再升学,边工作边学习成为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常态。然而,成人教育实践价值失衡,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首先,我国成人教育的人本价值旁落。当前,受利益的驱使,成人教育的工具价值被功利极端化,如当前成人学历教育掀起的“文凭热”仍亟待解决。不少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办起了教育,诚然,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但使得成人学习充斥着对学历与文凭的利益追求,成人教育办学也致力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无疑让学习、教育陷入功利化、形式化、被动化的陷阱之中。学习动机被异化,教育沦为了个人生存、经济发展的工具而忽略了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其次,在人力主义的势头下,我国成人教育忽略了人性回归。虽然成人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其人力资本转化功能,就会形成诸多问题,阻碍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只关注快速获得职业资格和毕业证书以便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而忽视自身素养的健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只注重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和应考能力,而忽视自尊和人格的自由以及成长过程经验的积累,那么人力资源开发就会背离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标准,导致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极端。

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的远景目标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而个人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对于构建学习化社会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每一个人的内驱力作为动力。因此,成人教育要避免内卷化,应强调主动的、个性化的终身教育理念,改变现有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加强价值理性的教育,认清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自身崇高的精神追求、塑造自身的德行与习惯以及提升人的自身价值,而不仅是追求现世的财富与利益,形成良好的学习化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闲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味,是当今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直接影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实施闲暇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成人教育的重要职能。孟宪承对娱乐教育在民众教育上的重要性和实施问题上也启示我们,将高尚思想与精神的教育元素融入轻松愉快的闲暇活动中更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内心深处接受和吸收进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要赋予其全面性和终身性,为打造终身学习化社会持续赋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承载着驱动发展的社会重任,是民族振兴的基石。[8]教育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创造出一种共同觉醒或共同理解的感觉,并凝聚、统一为一种有机团结和统一目标。[9]因此,必须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覆盖科学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人教育应担当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重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对成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让其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行各业中兢兢业业地付出和努力,创造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及集体价值。让每一位公民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形成合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理想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由于当代青年人的“躺平”,加之成人教育中爱国元素的缺失,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成人教育应引导成人与祖国共奋进、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齐发展。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给当代成人教育发展变革指明了新动向。因此,亟须将成人教育的重点放在爱国价值观的回归之上。这将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宪承. 英美两大辞书中的成人教育[J]. 民众教育季刊,1931,1(06):5.

[2] 孟宪承. 民众教育[M]. 上海:世界书局,1933(03):3-7.

[3] 周慧梅. 民国时期关于民众教育概念的论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01):30-34.

[4] 付文珍. 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 孟宪承,高阳. 乡村建设具体方案之讨论[J]. 教育与民众,1934,6(01):41.

[6] 张爱勤. 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与实践探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79-87.

[7] 付文珍. 孟宪承民眾教育思想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8]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逻辑[J]. 民族教育研究,2022(06):28-34.

[9] 严庆. 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3-21.

(荐稿人:孙永泰,集美大学《集美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

(责任编辑:牛雪璐)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成人教育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弟子规》对当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