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05-07 13:32于乾于路心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影响因素

于乾 于路心

摘  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反映的是博士生受教育的水平。在摒弃“SCI论文至上”的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将博士学位论文作为评估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和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显得格外重要。这一转变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理念,也响应了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文章通过对某高校近三年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探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要素和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统计结果提出了建立有效的退出和淘汰机制、重视博士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善博士生资金补贴制度等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地方院校博士研究生教育全面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28-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变迁和快速发展,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博士教育质量的下降问题日益突出,在供给与社会需求上一定程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判断博士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依据,也是衡量学位授予机构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特别是在破除“五唯”和“SCI论文至上”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将博士论文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如何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2010)》中提到,2000年至2006年我国理工科博士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数均翻了一番,但学位论文在原创性等方面与国际上相比差距明显。[2]不少论文存在选题笼统的弊病,部分博士生缺乏构建研究框架的能力。娄枝、张务农等人参考国内著名大学博士论文开题等过程环节的具体要求,借鉴我国优秀博士论文评议指标,根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设计了博士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3]对改进博士论文质量评价的实践形式,丰富监测评估理论有一定现实意义。高耀基于2015年全国博士论文抽检材料,对学科文化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标准这一命题展开了研究,发现同行专家对不同学科文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标准评价呈现明显差异,[4]在硬学科中的创新性评价尺度较为严格,而在软学科中则相对宽松,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具有涵盖“规范性底线”和“创新性底线”在内的双重底线,但底线保障程度与学科文化呈现相关性。

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可用于判断其专业基本理论掌握和专业能力。因此,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展开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某高校近三年1652篇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工学(957)、理学(86)、管理学(609)3个学科门类,分别占57.9%、5.2%和36.9%。有关原始数据来源于该校“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所有数据均完整有效。

(二)研究设计

1. 论文质量评价设计

将收集的论文进行整理,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5位匿名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双盲评审。评审专家对理论基础、学术规范、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四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应4分、3分、2分、1分。每篇论文的综合评分取专家打分的平均值。

2. 学术论文质量的相关性评价

依据每位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分類统计结果,将学生年龄、前置院校、学习年限、学科门类作为自变量,学位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工作的创新性”“论文成果和学术影响”四个分项指标的评价得分作为因变量,使用SPSS23.0进行分析。

三、数据统计分析

(一)总体分析

对1652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8260份评阅意见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详见表1。综合评价和四项分指标的平均值均超过3.0,显示评阅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和各指标达到良好水平。四个分指标中,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为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论文工作的创新性、论文成果和学术影响。李艳等人的研究发现,评阅综合评价及四项指标的均值都在3.3以上,即平均为良好水平,说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有保障。[5]结果表明,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得分较高(分别为3.54、3.37)。而论文成果和学术影响、论文工作的创新性评分较低(分别为3.11、3.04),反映评阅专家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知识运用和格式规范较为满意,但认为论文创新性、成果的价值和影响力有待提升。标准差显示创新性成果的评价标准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标准差最小,说明专家对博士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和评价比较一致。

(二)学生年龄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文章选取“综合评价”和“论文创新性”两个关键指标,分析了其均值最高和最低情况,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具有较高可信度。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为32.1岁,集中在25—35岁之间,占89.6%,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52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显示,随着获学位年龄的增长,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逐步下降。在论文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的均值上,获得博士学位学生的年龄存在显著差异(P<0.01)。

(三)前置院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由于样本分布不均匀,研究将学生的前置院校分为“双一流”院校和普通高校两种类型,如表3所示。623名博士生的前置院校为“双一流”院校,占比37.7%,1029名为其他院校(普通高校),占比62.3%。从综合评价和论文创新性两个指标来看,“双一流”院校博士生的平均分都高于普通高校的博士生。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前置院校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都是显著的。“综合评价”的P值为0.037,说明前置院校能够显著提高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论文创新性”的P值为0.045,说明前置院校能够显著促进博士生进行创新性研究。

(四)学习年限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到8年不等。结果显示(见表4),学习年限对创新性成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3—5年之间相互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有3—5年与6—8年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对学习年限在“综合评价”指标的均值,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学习年限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0.01)。

(五)学科门类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根据学位授予学科门类的划分,对工学、理学、管理学三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指标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类博士学位论文在各项指标及综合评价得分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进一步的事后分析比较显示,在论文工作的创新性指标上,理学和工学没有显著差异,均高于管理学,这表明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明显的差别,工学和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优于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各要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更显著。年龄越小、本科和硕士毕业院校为“双一流”院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论文质量高。学习年限、学科门类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具体来讲,3—5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质量与5年以上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5年论文质量水平更高。理学、工学在创新性和综合评价方面的得分均优于管理学,说明校内学科间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差异。

各要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更显著。年龄较小、前置毕业院校为“双一流”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论文质量较高。学习年限和学科门类对论文质量影响显著,特别是3—5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质量较高。理学和工学在创新性和综合评价方面得分优于管理学,充分表明学科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差异。

(二)建议

长期以来,国内的博士学位往往实行“零淘汰”的培养模式,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降低了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要提升博士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退出与淘汰制度,即让那些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及时退出,让那些有学术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资源和发展。

其次,应当注重博士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位论文的创新,可以是研究问题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应用的创新,导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原创性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与灵魂,要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自身习惯,论文创新性提高,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最后,应健全高校博士生资金补贴制度。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6—30岁,普遍面临着学业、经济、就业、婚恋等多方面压力。要加强对博士生的支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资助和奖学金,缓解学生现实压力,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产生更多高水平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宗旺. 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5):35-42.

[2]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 中國博士质量报告[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01):2.

[3] 娄枝.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6):49-54.

[4] 高耀. 学科文化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标准——基于哲学、社会学和物理学的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16(01):15-38 +187.

[5] 李艳.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50-54.

(荐稿人:屠长河,山东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影响因素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