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课目牵引的装备课程六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05-07 13:32钟建林耿江华李笔锋聂洋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钟建林 耿江华 李笔锋 聂洋洋

摘  要:基于综合能力培养需求,文章提出了理实一体课目牵引的装备课程六阶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基于作战流程和认知逻辑“双主线”,按照“引入与认识—实操(单人、分步)—理论—实操(系统、协同)—小结—拓展”六阶式逻辑开展理实一体课目化教学。在教学实施的各阶段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装备课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5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更新换代加快,对装备使用与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懂装备、会管理、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士官人才,适应未來高科技战争对装备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军事任务。

一、装备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及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某装备技术保障专业装备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懂得本专业装备理论;了解部队战位岗位,会装备操作;具备初步装备组训能力;具有较强的一专多能岗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综合能力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实践能力,既要面向第一岗位任职需要,又要筑牢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能培养。这些综合能力培养的子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子目标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为了实现这些子目标,有必要对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基于装备课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着重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一)深化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由“贴近”到“契合”,解决学用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当前普遍采用的沿自学历教育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中装备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各课程教员仅仅负责本课程教学,课程之间难免存在“留白”,例如,学员虽然掌握了装备功能结构原理,但对装备技术准备、日常维护、装卸过程各阶段岗位职责和具体实施环节不够了解,难以达到大纲规定的熟练掌握程度。

(二)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由“重知识”到“知识技能并重”,解决学员部队岗位任职水土不服的问题

通过任务课使学员熟悉部队作战流程,理解岗位合格与整体训练的联系。通过工作任务架起知识与工作的“桥梁”,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兴趣。通过课目教学使学员掌握岗位知识、熟悉操作流程与方法。通过课目训练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融合、院校岗位培训与部队整体训练的有机对接,有效缩短部队岗位任职过渡期。

(三)遵循科学的认识论,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耦合粒度由“课程”缩小到“课目”,解决理实结合不够紧密、前后脱节的问题

传统教学是以课程为单位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在时间、空间和知识粒度上的耦合性、协同性差。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任务对象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感性的认知规律,能有效防止学员在学习实操课时忘掉理论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装备课程中的实践和理论环节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解决思政、装备课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从课程内容上看,装备课程岗位指向性强,教学内容紧贴部队任职岗位,既有理论授课,又有虚拟操作和实装训练,还有部队联教联训联考等环节,课程中开展的组训、研讨、综合作业,是培养学员多方面能力的平台。因此,应深入研究装备课程思政的特点规律,将装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环节的思政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使装备教学和思政教育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理实一体化课目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施

(一)部队作战保障流程牵引的理实一体化课目构建

赫尔巴特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功能教学模式。他认为,基于认知观点的教学,目的是把认知内容与活动联系起来,教学的中心是活动而不是学科。因此,清晰的教学组织模式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内容中得出,教学方法之一是围绕过程功能组织知识。过程功能被定义为随机的或者有秩序的认知操作,与知识以及知识的产生和使用相联系。[2]

在某型装备构造原理与使用维护课程改革中,打破了原有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线、以章节为单元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部队作战保障流程划分教学单元,将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需的装备结构原理、操作程序、使用方法、维护技能要求等相关知识进行优选和聚合,形成任务,实施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任务为基本单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3-4]在任务设计上,涵盖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筛选和逻辑编排,将微课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虚拟训练软件等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机融入任务教学。由于课程教学始终贯穿部队作战流程这一主线,因此,教学单元之间的衔接顺畅自然,而且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情景化教学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学员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很高。

(二)“实践—理论—实践”理实交替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

一般来说,理论授课信息量相对集中,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作为教学对象的学员相对更加被动,课堂氛围易陷入沉闷。实践教学学员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但是,实践教学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主线,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传统的装备教学往往先理论后实践,即全部理论授课完成后才开始实践教学,这种简单的理论实践结合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模块界限分明、耦合不紧密,难以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的优势。而反复交替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更容易解决教学对象的视觉、听觉和姿态疲劳,也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例如,在装备课程“发动机构造与使用维护”中设计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次实践和理论的交替。但两次交替目的不同,第一次从实践到理论,遵循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感性认识中形成了鲜活印象和疑问,然后在理论学习中实现自然切入以解决实践中产生的疑问。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主要是通过理论基础的夯实,解决装备操作中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引入与认识—实操(单人、分步)—理论—实操(系统、协同)—小结—拓展”的逻辑和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安排教学内容。[6]以“助推器出箱及外观检查”任务教学为例,首次实操学员在专业教室利用模拟实装使用环境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某装备技术准备虚拟训练系统,完成对装备构造、技术准备操作内容的初步认识,达到了解任务要求和操作步骤的教学子目标,此阶段往往需要重复三次操作过程。在第二次操作完成后,教员将引导学员提出问题,简单讨论后让学员带着问题完成第三次操作。进入理论阶段则围绕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并在理论上解决该问题,最终达到熟悉掌握装备构造原理的教学子目标,同时实现装备认识上的升华。

在系统协同实操中,按照部队口令表、读卡制训练法进行规范训练,每一名号手明确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听令行动,达到熟悉装备技术准备组织训练内容和流程的教学子目标。在任务小结阶段,由学员针对任务学习中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技能绘制思维导图,完成问卷式答题,实现对主要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在拓展提升阶段,由教员组织学员对任务相关的故障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或者布置文献检索任务,拓展认知国内国外其他型号同类装备性能指标等内容。小结阶段和拓展阶段主要培养学员学习总结能力和拓展适应能力。图1为基于作战流程和认知逻辑“双主线”的装备课程理论实践结合示意图。

(三)思政元素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厚度”和“温度”

在装备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员应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员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发动机构造与使用维护”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讲授喷管的类型时,强调防空导弹采取长尾喷管的形式是导弹总体设计对发动机部件提出的要求,总体设计的要求是在总体指标限制下各分系统性能指标追求最优化,这是一种大局观和整体观在装备领域的体现。导弹技术保障人员应胸怀大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将装备保障好。协同配合意识和大局整体意识是学员未来任职岗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实践教学助推器技术准备的装备实操和部队联教联训环节,结合部队训练最新成果,发挥教员和部队技术骨干的示范作用,采用 “岗位体验”的训练模式,分号手依口令表操作,既锤炼单人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又培养学员之间协同配合和组训能力。采取“读卡制”训练法,减免“错忘漏”,继承和发扬一切行动听指挥、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优良战斗作风。实操中始终注重培养学员安全质量意识和“爱装、用装、管装”的正确理念。

从教员的言传中获得或者在教员的引导下“悟道”的思想教育是“理”,而部队联教联训、实战化背景下装备操作使用中获得的职业身份认同、法纪战备意识,是思政元素的“实”。将思政元素的“理”和“实”有机融入理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课堂教学设计,也是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三、理实结合的关键路径

(一)“以学员为中心”开展课堂设计,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将“引入与认识—实操(单人、分步)—理论—实操(系统、协同)—小结—拓展”教学逻辑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前后联系紧密的整体加以设计,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换,围绕学员任职岗位和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引入阶段要体现“实践岗位”的任务背景,认识阶段要打下单人分步操作的装备基础,理论阶段既要回答单人分步操作所产生的疑问,又要对系统协同操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互动环节设计要始终注重以学员为中心。

(二)兼顾“打基础”和“任职岗位”,把握好理论部分内容筛选的平衡点

理论部分关键是按照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要梳理出综合能力指向的教学总目标和分目标,然后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兼顾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水平和任职岗位能力培养,将装备理论探究和使用维护实践巧妙相结合。理论部分的内容既要与单人分步实操产生的问题相呼应,又要指向系统协同实操的需要。鉴于课程综合能力培养要求高,课时有限,该核心专业理论在专业领域应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需要课程设计团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和斟酌筛选。

(三)适应理论实践耦合需要,在综合配套上做出适应性改革调整

在按照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时,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因此,在教材上应围绕任务主线组织内容编写课目化教材。学材上应围绕认识逻辑主线加强对各阶段的学习引导。器材上应保障开展所有任务所需的虚拟训练条件和实装实作条件。在课时安排上需要打破常规,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任务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应瞄准装备课程目标,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当提高形成性考核比例,尽可能客观地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理实一体课目牵引的装备课程六阶式教学模式,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互补的优势,实现了对学员学习情况的闭环控制和知识技能的渐进提升。“发动机构造与使用维护”课程改革开展了两届,教学实践证明了课堂氛围好,学员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与改革前相比,课程综合平均成绩提高,实践平均成绩提高更加明显。问卷调查显示,学员对部队任职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普遍熟悉,装备工作兴趣更高、信心更足。围绕装备课程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得到較大提升,课程组多人次参加教学培训和服务部队,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先后获得院校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军事职业教育优质微课,“深蓝致知杯”微课设计竞赛一、二等奖等。

参考文献:

[1] 洪庆根,等. 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新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4-20.

[2] 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3] 唐金元,王翠珍,卞金来,等.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0(07):265-266.

[4] 杨群祥.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7-78.

[5] 曹小荣. 实践论哲学导引[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5-40.

[6] 林宝霞,宋毅,李平. 基于OBE理念高职院校在线教学课程设计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在线课程为例[J]. 职业教育,2022(01):76-81.

(责任编辑:牛雪璐)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