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方言古语词初探

2024-05-07 10:56桂汐盈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官话古代汉语词义

[摘要]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方言属汉语一级方言下的西南官话。古语词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方言中保留了不少生动形象且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语词,在普通话中已经极少出现,但仍旧活跃于当地人的日常口语表达中。通过对昆明方言中典型古语词的释例及词义分析的整理,展示昆明方言古语词的特点。

[关  键  词] 昆明方言;古语词;释例;词义变化

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市,是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的中心城市。在这一环境下孕育出的汉语方言之一的昆明方言是较为丰富的。古语词是方言词汇中的活化石,本文将以昆明方言中的古语词为研究对象,围绕方言的源头及流变、古语词分类、古语词词义变化进行阐述。展示昆明方言古语词的特点,对昆明方言及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一、昆明及方言概况

昆明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风景名城,1982年被定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位于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之间,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势总体北部高、南部低,平均海拔为1891米。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双重影响,形成了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四季如春的气候,其四季鲜花不断,草木长青,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花城”之称。昆明市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全市以小聚居分布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

云南方言属西南官话,其中昆明方言属滇中小片,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1]。昆明方言的历史与历代的汉族人口南迁云南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有关文献记载,战国末期,庄蹻及其率领的楚国大军是历史上最先大规模进入云南的汉族人,在昆明滇池地区定居,建立“滇国”。西汉初年,汉武帝令郭昌率戍边士卒进入云南,在滇国设置益州郡,开发西南边疆,戍边军人和农民进一步进入云南。元代之后,直至明代的大规模军籍移民,官兵及其亲属组成了一批人口数量庞大的移民大军,掀起了一批空前的移民高潮,给昆明带来大量的中原人口,自此汉族人口也逐渐增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明代进入云南的军人有一部分来自湖广等地,但因为人数占比较小,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影响。直至清朝,移居云南的汉族移民逐渐转为云南周围的汉族人口,湖广、四川、贵州等地的汉族移民逐渐增多。继而,清代后期来自西南官话区语言与当地语言融合,自然也会在各方面对云南方言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云南方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主要是明代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清代来自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官话的传入,使昆明方言中吸收了许多官话区的词语,以至于昆明方言中依然留存许多古代通语中的汉语词,也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古语词了。

二、昆明方言古语词分类考释

语言学界上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古语词的界定进行过相关论述。胡裕树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2]。黄伯荣、廖序东认为,“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3]。李荣称,“语言是历史的产物,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其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部普遍使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4]。各家说法虽有不同,但通过参照前辈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观点,即古语词主要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再出现或极少出现,但留存于方言中的古代汉语词,这里的古代汉语词指古代通语和雅言,即当时所流行的“官话”。

本文所讨论的昆明方言古语词是在历代相关文献有所记录的古代汉语词,至今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仍会使用到,但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或极少被使用的词语。

(一)名词

1.(shāo  jī) []

昆明方言中,“”是竹子编制的扁平状容器,在生活中可用作淘米、盛饭。如:把洗好的菜装在里。在古代文献中,屈大均《广东新语》:“官人骑马到林池,斩竿筋竹织。载绿豆,绿豆喂相思。”

2.作料(zuó liào) []

昆明方言中,“作料”是佐食的东西,如油、盐、酱、醋之类。如:把煮面放的作料拿过来。《儒林外史》:“他手里捧着油盐作料走了进来。”

3.眼札毛(yǎn  zhá máo) []

昆明方言中指眼睫毛。如方言中说:这个小娃娃(小朋友)眼札毛长得太长了。意思就是眼睫毛长得很长。元曲中,《元曲选·单鞭夺槊》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4.鏖糟(āo  zāo) []

昆明方言中,人身体上由汗液、灰尘、死皮等脏东西组成的污垢。如:你瞧瞧你的洗脚水里有那么多鏖糟。再如:洗干净点,把耳背后看不见的鏖糟也洗洗。同时也可用作形容词,指人或事卑鄙,见不得光的意思。如:你啊,你天天尽干些这种鏖糟事。

陶宗仪《辍耕录》:“俗语以不洁为鏖糟。”元杂剧《燕青博鱼》:“你哥哥更是鏖糟头。”鏖糟还可写作熬糟、鏖头、龌龊头等写法 。如明人杂剧《流星马》:“熬糟禽兽无礼。”

(二)动词

1.噷(xiǎng) []

昆明方言中,用唇吻人称噷。如:让我好好的噷噷你。又如:走之前再噷你一下。古代文献中,《牡丹亭·欢挠》:“待噷著脸恣情的鸣嘬。”《西厢记诸宫调》:“拍惜了一顿,鸣咂了多时,紧抱着噷。”

2.过(guò) [kuo51]

昆明方言中,“过”有给、传递之意。如:你离我远点,不要把感冒过给我。“过”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传递。又如:我这点生意要过现钱,不能赊账。这里“过”为“给”的意思。古代文献中,《论衡》:“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孟郊《自惜》:“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3.拣(dǒng) []

昆明方言中。拣即打、击。如:“她老是拿手肘拣我。”又如:“他拿锤头来拣我的背。”《玉篇·手部》:“拣,都笼切。打也。”《集韵·上声·董韵》:“拣,击也。”《县志》:“击曰拣。”

(三)形容词

1.温吞(wēn  tūn) []

昆明方言中,用作形容词时,形容不冷不热。如:温吞水,即温水。也可以叠用,作“温温吞吞”。如:这杯水温温吞吞的,一点也不烫。也用来比喻人的性子慢,说话或做事总是慢腾腾的样子。比如:你不要温温吞吞的了,行动麻利一点。

唐、宋时语。北宋朱子语录:“利与善之间,不是冷水,便是热汤,无那中间温吞暖处也。”唐代白居易诗:“池水暖温炖。”由唐代的“温炖”,音变为宋代的“温吞”。

2.扎冰冰(zhá  bīng  bīng)[]

昆明去方言中扎作形容词即扎,冷。扎冰冰,即冷冰冰,像冰一样冷。比如:他的手扎冰冰的,是病了吗?也可以单用:这杯水太扎了,根本喝不进去。“扎”的本字当作“泽”。《正韵》作直格切,音宅,冰结也。

(四)量词

1.一拃

昆明方言中,用手作为测量工具,伸开手指后拇指、中指两个指尖间的距离。如:这张桌子长度差不多有五拃。语见元代,董解元《西厢记》:“一拃来铜钱。”这里的一拃指一扎、一堆,表示体积而不表示长度。

三、昆明方言古语词词义变化

昆明方言的历史和云南地区的移民是密不可分的,官话系统随着历朝历代的汉族移民进入昆明,汉语与本地的语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随着汉族移民逐渐扩大,官话在云南地区也被更多人使用,一部分古语词仍保留在如今的昆明方言中。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古语词不断发展演进,在语音、词义、字形上都有不同的改变。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探讨昆明方言中古语词的词义继承情况。

(一)古语词义完全继承

1.词义保留完整,无变化

如“包弹”,在古代汉语中,是指批评、指责的意思,罗大经《鹤林玉露》:“夫松石无知之物,一为二朝名宠所点染,犹不免万世之包弹,矧士大夫其于进退辞受之际,可苟乎哉!”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看他仪容娇媚,一个没包弹的俊脸,似一片美玉无瑕。”在现今昆明方言中,“包弹”也同样是指责、批评的意思,如昆明谚语:瞎子包弹塑匠。这里和古代汉语词义是相同的,是相对古代汉语词义的完全继承。

2.词义保留完整,有变化

如“趖”,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词义,《南乡子·袖敛鲛绡》:“豆蔻花间趖晚日。”这里的“趖”为走、散步之意。其次,从《广韵·戈韵》看:“趖,趟疾。”在走这一词义上也有走得很快之义,还引申为日月星辰偏西下落。《儒林外史》:“看着太太两只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趟西才清白。”

在探讨“趖”在昆明方言中的意义时,张华文归纳为以下几种含义:一是偷偷地走开或跑掉。这个含义为古语“趖”本义。如:他一聽见要钱就开趖。二是昆明方言“趖”同样也可以引申为太阳偏西下落。如:日头都趖西了。今昆明方言中词义有所增加:“趖”引申指从高处滑下来。如:公园收(里)有小娃娃在趖坡。还引申指挪动。如:你往旁边趖一趟。

(二)古语词义部分继承

1.词义缩小

如“咠咠”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两个词义,《说文解字》中提道:“咠,聶(语也。聶,附耳私小语也)”。“咠咠”在这里可译为窃窃私语。另外,窃窃私语引申为毁谤、进谗,《〈桂阳州志〉序》:“敖以刚折,群奸咠咠。”

在昆明方言中,动词“咠咠”可构成名词“咠咠话”,为说话声音小之意,和“咠咠”的窃窃私语的本义相同。也引申有偷偷摸摸的意思,如方言词“咠咠触触”。如今,“咠咠”无论是作动词还是名词都只继承了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窃窃私语”这个本义,没有继承“毁谤”这一引申义。由此可见,部分仍流行于昆明方言中的古语词词义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在逐渐缩小的。

2.词义扩大

如在古代汉语中有多个词义的“脬”。其一在《玉篇·足部》中提道:“脬,膀胱也。”其二作量词,《气英布》:“适才俺大王见他时,先该除他这铁帽子,撒脬尿在里面。”在汉语中,“脬”则写为“泡”。其三作名词,鼓起之物,如鱼脬。宋应星《天工开物》:“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

在如今的昆明方言中,多和动物词素组成在一起,如:猪尿(suī)脬、牛尿(suī)脬。膀胱可以充气变大,所以引申为膨胀的意思。如:海绵吸水会脬起来。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形容人爱说大话,不切实际。如:你这个人做事太脬了。“脬”继承了古代汉语中膀胱的本义,同时,又进一步引申出膨胀、人浮夸的词义。部分仍流行于昆明方言中的古语词较古语义来说词汇的义项进一步扩大。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多彩的方言中蕴含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方言活力正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尤为紧迫。古语词是方言词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方言词汇里的活化石,对方言词汇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古语词作为一种连接古今的纽带,研究古语词一方面可以追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它的传承与发展。厘清古语词更是为我们探究昆明方言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依据,沿着历史长河去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语言文化。同时,方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研究昆明方言中的古语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加强人们在身份和情感上的认同。通过语言学的视角探析古代汉语词汇,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探索中国语言的多样性,不断延续其中丰富的历史内蕴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夏雨晴.昆明方言词汇历史层次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荣.关于汉语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J].方言,1983(1):1-15.

作者简介:

桂汐盈,女,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官话古代汉语词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字意与词义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