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4-05-07 12:45黎婕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黎婕

摘  要: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下,文章测试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结果显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水平一般,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理念的融入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育人的能力,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相融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82-04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外语课程应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1]从实践层面上看,“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需要在直面西方意识形态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价值观引导”,[2]外语教师应有效利用外语课程的跨文化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开展“讲好中国故事”大课堂既满足英语学习,又在传播中华文化,更是笃行思政教育。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大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并传播好中国文化不仅是自身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

课程思政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建设、评价体系等内容。[3]其中,高校英语教材是授课教师组织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输入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语言输入、文化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渠道。[1]外语教材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依托,其应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融于语言材料之中的思政原料,设计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的思政体验。[4]

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基本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国外背景文化为依托,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就“讲好中国故事”展开学习。大学英语教材依然存在中国元素和中华文化融入不足的问题。[5]现行多数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基本表现为现当代英美文化,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中国文化交流的不自信和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即不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或介绍中国特色文化。[6-7]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造成其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足,无法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研究设计

经过知网文献查阅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8-9]缺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学生数量多,专业范围广,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端口,因而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研究多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测试、问卷和访谈。其中测试多以翻译题作为考查方式,测试题型单一,而且多以汉译英为主,其所得结果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水平和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口语能力测试的关注较少,仅盛榕考查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能力,采用了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10]在研究内容方面,高等学校“讲好中国故事”研究多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效果相關的研究较少。[11]基于上述陈述,文章将进一步探究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挖掘教材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

三、测试问卷

本研究选取本人所任教学校的两个教学班共15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两个班的学生均为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和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经历,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调查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本研究设计了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表达水平测试问卷。问卷测试内容提供一系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包括地理、文化、艺术、文学、民俗等不同方面的知识。本测试使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调查,该测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大题要求被试写出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如中国的国粹:武术、京剧、书法等。受试者需写出对应的英文表达martial、Peking Opera、calligraphy等的英文表达。第二大题要求受试者根据给出的英文单词写出对应的中文表达,如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olar terms、Shadow figure、embroidery等,受试者需写出对应的中文表达:中国园林、节气、皮影、刺绣等。此外,受试者还要根据提示的主题词写出相关词汇的英文表达,这样更能体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及其英语表达状况。因此问卷的第三大题设计为:(京剧)生____、旦____、脸谱____、花脸____等(注:提示词均为中文)。为保证测评客观公平,要求受试者在30分钟内完成,在此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等电子工具笔者查阅答案。本次调查共收到140份有效试卷,并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受试者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该结果显示本次测试中的三种题型的平均分百分数均没有达到60%,表明本次测试中的140名学生未能很好地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类用语,受试者的英译汉能力比汉译英能力差,在主题词提示下的学生的得分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以上的调查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对受试的英译汉和汉译英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受试的两种题型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t=-57.321,p=0.000)。即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有一定英语表达的基础下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尚有不足。中国学生因不了解中国文化而造成了英汉互译中的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翻译中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的传递。大学英语课堂需通过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增强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的内容,以及准确地理解词义等途径来解决。

为清楚了解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以及受试学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和看法,测试结束后,随机挑选30名受试发放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共5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4级量表形式,根据题目内容,选项分为4个类别,即重要程度(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满意程度(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同意程度(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完全同意)、到位程度(不到位、基本到位、到位、非常到位)。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积极情感、良好愿望和正向评价。第二,学生所偏爱的故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该调查也反映了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长期的英语课堂中母语负迁移的过分强调,导致教师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过度地将重点置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上,导致了学生难以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了文化失语现象。第三,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含量低,教材的“中国故事”素材匮乏。第四,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人文素养不足,思政意识不强,缺乏讲述技巧,大学英语课堂存在“讲好中国故事”氛围不浓的情况。

四、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原则和策略

(一)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教材受时空变化的限制,但其内容选择有相对稳定性,思想和应用价值具有长久性,深入挖掘其思政资源是思政教育能够稳定持续走进大学英语课堂的保障。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顺应客观条件,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是第一要义。有些篇章虽然反映的主题相似,但角度不同。了解教材内容的方向,找好切入点、突破口,应用不同角度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英语课堂具体情境,用发展且辩证观点客观看待、分析问题,增强思辨性。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的,要避免刻意植入。例如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思政元素不是停留在表层肤浅的空喊口号的“love our country”(爱国)。在讲解《新时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Cultures across borders这一单元时,整个单元都是围绕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自信这一主题展开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清明上河图》(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再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计划(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清明上河图的3D立体视频,这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中国文化故事元素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仿佛置身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从而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学生学习中,让学生为中国历史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也为他们拓宽思路。科技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把传统和现代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把中国文化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出去。

(二) 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大学英语课作为一门基础语言教学课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因此语言技能的培养在思政课中是不能忽视的。教师除了肩负着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责任,还要建构英语语言所传递的思维和价值观,大学英语思政课不能顾此失彼。

在阅读方面,可以采用凸显“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本单元的Reading A是一篇题为Zheng Hes Voyages(郑和下西洋)的文章。郑和下西洋发生在600多年前,距离今天非常遥远,学生很难感受到郑和航海的伟大和艰辛,通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使课本上的路线图真正地动起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有机地融合,从而拉近了歷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的思维、感官跟随着动态演示逐步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艰辛的认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这样的精心设计贯穿于体验式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感化与寓教于乐的熏陶。

在听说技能练习方面,采用研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供我国在不同时期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图片、各国援助中国的文字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单词句子讨论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诠释人性的善与美,再次印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友谊没有国界,友好交往才是世界的主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翻译技能方面,采用翻译法或双语形式呈现“中国故事”的传统内容和当下热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一项翻译任务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比如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通过平行结构的翻译训练,以词带句、连句成篇,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略中国故事大旨要义。

(三)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把学生作为“人”的培养。对于一个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程,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对“全人”培养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重塑,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不同的人、有差异的、有思想的、会思考、有理想抱负的个体来培养。

在大学英语思政课的单元主题教学中,首先出现的是核心价值焦点,然后是技能焦点,教学时应围绕所谈论的话题进行价值观的塑造。以某一层面的元素为核心,融入少量的两到三个层面的元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挖掘教程中的更多内容。以本单元cultures across borders为例,这一单元的核心价值焦点是不惧艰难险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应培养个人和社会责任感,需要时就采取果断行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時进行价值观的塑造,不断探索有机融合课程思政,让学生认同自身文化身份,参与到多元文化社会的对话与交流中。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课堂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三全育人”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 外语界,2020(04):13-18.

[2] 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04):48-51.

[3] 文旭.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 中国外语,2021(02):71-77.

[4]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2020(04):46-51.

[5] 张虹,李会钦,何晓燕. 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1):65-75+147.

[6]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10-19(C01).

[7] 于万锁. 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成因与对策[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3-96.

[8] 肖龙福,肖笛,李岚.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1):41-49.

[9] 蒋婷婷.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3):97-98.

[10] 盛榕.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以铜陵学院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4):127-129.

[11] 胡清国,王馨. 深刻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与原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关论述[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21-27.

(荐稿人:贺学贵,广州华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