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鸟儿已飞过(非虚构)

2024-05-07 13:57张庆国
作品 2024年4期
关键词:太阳鸟稗子养鸟

张庆国

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诗经·葛覃》

一、轻盈

红梅花雀比拇指稍小,这种红色小鸟藏在草丛中,身长10厘米,体重9克,极其小巧轻盈。它们啄食很细微的稗子,一种野草结出的种子,在地上的草丛中做巢生蛋,孵育幼儿。它们是地球上飘摇的生命小火苗,小翅膀快速扇动,一群一群地在草丛中飞蹿。

它们的生命无足轻重,老鹰不屑于捕食,它们身体太小不够吃。只有体形较小的燕隼或红脚隼会在饥饿中朝它们俯冲,它们发现头顶上方的隼影就闻风丧胆,小脚爪抓紧了草秆,一动不动。但隼的视力很厉害,早就看准了目标,疾速落下,把一只轻飘飘的红梅花雀抓走。没有人听到地球一方土地的草丛中生死搏杀响动,轻风摇动着小草,藏在草丛深处的幸存红梅花雀瑟瑟发抖。

我在云南西双版纳认识的这个非凡的驯鸟师,正在四处推荐这种鸟类的小生命,建议保护。红梅花雀像一片片飘零的红色小羽毛,绕着这位驯鸟师的身体旋转,小翅膀在他的梦中快速扇动,没有声音,红梅花雀的存亡成了他的心病。

我们是在一个人工繁殖红梅花雀的鸟园里相识的,那是一段令人兴奋的经历,这个驯鸟师的生活让我深感惊讶。西双版纳最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热带雨林场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植物热烈生长和群鸟大声鸣叫的喧哗。这里有中国最早确认的第一个热带雨林片区,有植物学家蔡希陶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园内有几十个外国专家,一百多个博士和众多研究生,每年还有教学任务,继续招收研究生和博士。我在西双版纳认识的新朋友赵江波来自天津,就是植物园毕业的博士。

但赵江波不是驯鸟师,是一个青年科学家,我是在结识赵江波之前,意外结识了那个驯鸟师。我见到那位驯鸟师时忽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的首要表现一定是痴迷,从小迷恋某种活动,无时无刻不在琢磨它,任何力量无法阻挡这种生命激情,这个人就一定是某个领域的天才,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与机遇有关,比如他是否读过书,遇上了什么展示才华的机会等,但他毫无疑问一定会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

西双版纳在中国和世界上名声太大,景洪市是版纳州的首府,这个早年遥远偏僻,宁静空疏,有着浓厚的东南亚异域风情的地方,现在建成中国最热闹的旅游城市。城市扩大了近百倍,街道四通八达,酒店商店餐馆搂抱成团,汽车排队,红绿灯累得合不上眼。想到那些站满大酒店的地方,几十年前曾是麻雀翻飞的稻田和红梅花雀成群飞蹿的草坝,我就觉得世界的变化不可思议。

我在2023年6月中旬飞到西双版纳景洪机场,当地朋友来接我,直奔自然保护区做田野调查,可惜保护区的鸟类学者罗老师生病,动物观测室的青年专家接待了我,我们交谈了半小时,他建议我去楼下一个鸟园中采访,鸟园里有跟罗老师搭档的驯鸟师饲养的一种小鸟。

我此行的计划是调查野生鸟种和与此相关的人类生活,对圈养的鸟并无兴趣,但青年专家小张提到了一种鸟的名字,红梅花雀,让我产生疑惑,这种鸟从未听说,有何不同之处?我带着疑问下楼,走了几十米,看到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长方形鸟园。

鸟园大约二百平方米,围栏搭建后,用很薄的纱网把四面栏柱和顶上的架子罩住。正面有一个小门,我们敲开了门,一伸脚就踩到了烂泥中。刚下过一阵雨,鸟园地上的红土浸满了水,我的鞋子立即糊满泥土,有些狼狈。站在园中的一个高大男人迷糊地看着我,不知如何是好。他脚上穿着水靴,手上提着一把什么草,正沉浸在工作状态,对鸟园里走进几个陌生人不知所措。

陪同进入鸟园的青年专家介绍了我的情况,他点点头,没说什么话。

我问,你在这里养鸟吗?

他笑起来,点了点头。

我问,养的什么鸟呀?

他说,红梅花雀。

我问,哪里有红梅花雀呀?我怎么没看到?

他说,看呀,在那边。

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看到园内长出的两棵顶到上方纱网的树,看到地上的几蓬草,并没有发现鸟。天上落下小雨,雨滴落进鸟园。我跟鸟园内的这个人继续聊天,接连问了一些话,才明白他不是保护区的人员,是一个养鸟人,在这里配合保护区饲养一种鸟。

我问,鸟为什么要养?用来做研究吗?

他说,也是要研究的。

我问,像小白鼠一样做试验品吗?

他没听懂,看着我微笑,不说话。

再问几句,他回答得利索起来,显然已从专注的工作中退出,开始郑重其事地面对我的提问了。他告诉我,这个鸟园里养的红梅花雀,是试验了要做人工繁殖,这种鸟快绝种了,养成功了要放出去,重新恢复野外的红梅花雀种群。这是科学家的工作,他不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怎么来做这么专业的活?

我问,这种鸟的繁殖,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会养鸟,他们专家会研究,我们一起配合。

我问,你养了多久的鸟?

他说,我养鸟几十年了。

我一怔,继续提问,渐渐明白,他是一个民间的养鸟行家,对本地的红梅花雀很关注,眼看这种鸟快要灭绝,着急了,找到保护区,请求在这里做人工繁殖红梅花雀的试验。说到这里,我再次在鸟园里搜寻,终于在蒙住栅栏的纱网上,看到一朵红色的生命小火苗。这鸟真是太小了,连麻雀的一半也不到,很小的一只,远看不像鸟,像一片飘落的羽毛,它的小爪子抓住了鸟园的纱网,身子停在纱网上不动,它是红色已经很显眼,但单独一只仍然难以察觉。

说到繁殖,就要提到鸟蛋和孵蛋,他捡起地上一个巴掌大的草窝,给我看草窝中的兩个红梅花雀鸟蛋。鸟蛋真是太小,小拇指甲壳大,蛋壳上有细密的褐色小点,很难想象一个会飞翔的活泼生命是从如此渺小的鸟蛋里生长出来。雨下得稍大,鸟园里路烂泥滑,棚子也围得有点低,我们不由自主地弓着身,脑袋压低。我面前的这位养鸟师微驼着背,我感觉他如果站直了,脑袋会把鸟网顶破。如此局促的环境不方便谈话,我决定告辞,跟他约好另外见面。

那人姓刘,下午两点,养鸟行家刘老师来到了我的酒店房间,他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精神抖擞地走进来,呵呵地笑,坐下后我们的谈话迅速进入正题。

刘老师快六十岁了,他是本地人,故乡在与西双版纳州相邻的普洱市墨江县,那里距离景洪约300公里。他的父亲是汉族,早年修公路,来到西双版纳,公路修好,安排在农场种橡胶,结婚生子。他出生在橡胶农场,16岁初中毕业后,他也做了橡胶农场的工人。

割胶工作很辛苦,清晨割胶,下午收胶。我曾在中越边境的云南河口县和西双版纳的公路边,看到密密麻麻的橡胶树站在山坡,呈扇形整齐地展开,稀疏的树冠枝条圆弧状地从上往下弯下来,列队衬在下午略微发黄的天空下,看上去有些怪异。自然环境中的树林不会生长得如此整齐和单一,橡胶林却是满山站立一模一样的树,树的间距一样,高度一样,树冠的枝叶一样。

走近看,橡胶树干上统一围了一道铁丝,铁丝上绑了一个小碗,非常标准化的操作。小碗空空的,胶已被收走。我不知道怎么割胶,怎么把流出的液体胶收走。刘老师告诉了我这个知识,他说,以前是清晨割胶,现在改了,下午五六点会再割一次,有人下午三四点也去割。从前一棵树只割一刀,现在上面割下面也要割。下面割了一刀,上面将近两米高的地方再割一刀,胶树割伤的面积大,动作多了,人很累,树也很累。他说的一些橡胶工作术语我听不懂,他也说得很兴奋和匆忙,来不及细述,关于橡胶生活和橡胶知识的讲述,他呜噜呜噜,含糊其词地糊弄过去,就急忙开始讲鸟。他不愿过多回忆割胶工作,只想向我介绍自己的养鸟经历和高超驯鸟水平。

我1986年就出来了,他说,离开农场,没有再割胶了。

我问,你为什么出来呢?

他说,林业局把我调过去养鸟了。

养鸟?林业局要养什么鸟?他们不会养吗?

他呵呵得意地笑起来。

刘老师很早就改行,离开橡胶农场时他不足30岁。幸福来得太早了,并非离开了橡胶农场他感到幸福,他生在农场对辛苦的割胶工作并无反感,也不畏惧。清晨或下午去割胶和收胶,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他非常高兴。但西双版纳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植物茂盛,鸟鸣虫唱让他入迷。鸟的飞翔,鸟筑巢育儿的生活,他更关心。他从小痴迷于捉鸟和养鸟,长大后做了胶场的工人,割胶回来,把关在笼中的鸟放出,让鸟站在手上玩,非常开心。玩鸟常常忘了收胶,热带的阵雨忽然落下,把林中胶碗里的胶冲走了,他的劳动就白干。

刘老师从小在橡胶农场长大,树林里有各种鸟,他跟其他少年一样,最爱养的鸟是八哥。八哥很聪明,能学会人语,如果掏窝里的八哥雏鸟养大,就可以放出笼来在手上玩。他比别人更技高一筹的是,除了养八哥,还养过斑鸠,别的同学养八哥教说话,他能把小斑鸠养了站在肩膀上领出门,令人叫绝。

刘老师少年时代养鸟入迷,忘记了上学和做作业。父亲生气,把他的八哥从笼里抓出来摔死,他捡起摔死的八哥,坐在家门口的山坡上,哭得满脸是泪。忽然看到斑鸠从头顶飞过,他放下死去的八哥,跑去找斑鸠的窝。看到斑鸠的窝搭建在树丫上,就爬上树,掏了两只小斑鸠下来,装在衣袋里,带去养在邻居的同学家,每天跑去喂食,悄悄养大。

1986年,西双版纳林业局收缴到一批笼子,笼里装着很多小绯胸鹦鹉。一辆从缅甸入境的非法捕猎车上,用笼子装了八十多只禁止捕猎的小绯胸鹦鹉,汽车被拦截,鸟被没收。鹦鹉非常可爱,数量太大,林业局想把这些鹦鹉放到公园里养起来,供本地市民观赏。

说养鸟容易,养起来很难,养几十只鹦鹉更难,很多人不知如何下手。谁都说会养鸟,谁也养不好,野生鸟更不会养。喂养大批量的野生鸟,让人很发愁。有人提到了农场工人刘老师的名字,他的鹦鹉养到可以放出笼来站在手上玩,在家中飞来飞去,还可以唤回笼中。林业局就调他来,把几十只收缴的鹦鹉交给他喂养。他果然是养鹦鹉的高手,那批鹦鹉养得毛色光亮,见人就飞来索食,还会开口问好,引来众人好奇。

二、翅膀

过于轻巧的小红梅花雀,曾是西双版纳乡下稻田边最常见的小鸟。西双版纳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很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少田多,当地人收割了稻谷,不像外省和云南本地,要赶紧种下玉米或小麦,不让土地闲置。西双版纳人不爱吃小麦,也不爱吃玉米,他们的主粮是大米和糯米,小吃是大米制作的粉条,叫米干。收割后的稻田经常撂荒休养,不再管理,天气炎热,雨水充沛,几天后田里就长出稗草,再结出稗子,红梅花雀轻声细语地鸣叫着,成群结队飞來,落到草叶上,快活地啄食稗子。

那是驯鸟的刘老师还是少年的遥远时代,当时的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城只有三四条街道,在城里步行半公里,就走到城外的农田里了。从前有人这样描述过所有省会城市以外的县城,说从城里走过,一支烟没抽完就出城了,当时的景洪城差不多也是这个规模。那年代稻谷收割后,荒芜的田里稗子疯长,红梅花雀有吃不完的充足食物,剩余的稗子落到地上,发芽生根,长出更多茂盛的草叶,结出的新草籽沉坠地随风摆动。红梅花雀从草丛中一团团地飞出,继续猛吃。它们是田野的小精灵,随风飘荡的生命小火苗,像风卷起来的红色花瓣,它们落到荒草中,让荒芜的稻田充满勃勃生机。

刘老师眯起眼睛,向我描述以前的景洪。他说,从前沿我住的这家酒店所在位置上去,直到马龙峰和流沙河两侧的稻田,满眼是大群的红梅花雀,那小鸟像雨滴密密麻麻,也像风把五月份掉落的太阳花吹起来。现在去机场路的街心花园转盘处,景洪市一个叫风情园的地方,从前路两边全是甘蔗田,红梅花雀大群落进去,停在甘蔗的叶子上,叶子挡着它,太阳晒不到,下雨淋不着,老鼠爬不上去,蛇也不容易上去,它们晚上就在甘蔗的叶子上睡觉。

那年代孩子们的生活中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肉食不足,严重缺乏生长需要的蛋白质;二是玩场太少,生活单调,于是出现一种行为,就是捉鸟。再小的鸟,比如几克重的红梅花雀,也有人捉,它不够吃肉,但可以玩耍,带来生活乐趣。为什么捉红梅花雀?因为这种小鸟数量太多,很容易捉到,也太好看,红红的一只极小的鸟,轻飘飘地捧在手心,像捧了一小团那个时代微弱的生命火焰。

乡下小孩在泥塘里打滚,在草丛中睡觉,对这种极小的红梅花雀不感兴趣,他们喜欢体形更大也更聪明的八哥、鹦鹉和麻雀。他们居住的农村野鸟资源太多,在西双版纳想捉到一只野生鹦鹉不算难事。城里的小孩严重缺乏野外生存才能,更缺乏野趣的见识,偶尔出城,看到田边草丛中飞起一群群纠结成团的小巧红梅花雀,惊讶张开蜕皮的开裂小嘴呀呀大叫,这就给乡下人提供了一个赚钱机会。

红梅花雀几分钱一只,乡下的老头老太婆很愿意捉了去卖。人老了没力气,拣最轻松的活干,挣到一分钱的硬币,也很高兴。他们夜晚挎一只背箩,提一只电筒出门,去到离稻田不远的甘蔗地和玉米地边。红梅花雀白天在稻田里吃草籽,晚上飞到甘蔗地和玉米地里,躲在大叶子下面睡觉。甘蔗和玉米特有的大叶子像一片宽大的安全房顶,为红梅花雀遮风挡雨,可是叶子挡不住人类趁黑伸来的危险的手。

白天的生命小火焰,夜晚暂时熄灭,悄悄蹲在甘蔗和玉米的叶片下,一只紧挨着一只,闭着眼睡觉,一动不动。乡下老头和老太婆的电筒光射来,红梅花雀惊醒,不知所措,好奇地盯住光线。人伸来一只手,把鸟捉住,移到胸前,再移向身上的背箩,背箩口用一件旧衣服捆紧了蒙严了,一只衣袖垂在箩筐边,袖管的长洞是一个通道,通向背箩里面。他们提起衣袖,把捉到的红梅花雀从袖子通道里塞进背箩,衣袖垂下,背箩口自然关闭。

那样的危险事件总是发生于9月份,中秋快到了,乡下老头和老太婆从甘蔗叶片下捉走了一只红梅花雀,另一只红梅花雀会移过来靠拢,可以接着再捉,一个晚上能轻松捉到三百多只红梅花雀。这些轻盈的小鸟被背进城里,一分钱一只,卖给城里过节的孩子养着高兴,卖得两三元,可以买便宜的球鞋穿几年。

那时的景洪城,背着卖红梅花雀的背箩坐在街边,没有人管。见到卖鸟的乡下人进城,城里的少年迅速涌来,各人掏出钱,一分钱买一只红梅花雀。看到小笼子里装着两毛钱一只的八哥,无不惊奇,却买不起。八哥不容易捉到,红梅花雀很多,乡下人带两只八哥进城,用小笼子单独关着,只有成年人买。乡下人收了孩子们的一分钱硬币,从背箩抓出一只红梅花雀,用细草拴了鸟的小脚,递给小孩抱着回家。

孩子们把红梅花雀买回家养几天,小鸟病死了。乡下人挎着背箩进城,又在街边卖小鸟,小孩子又拿着一分钱硬币跑来,新买一只红梅花雀抱着回去。可每次都养不长。這种鸟太小了,野性却很足,不适应人类规矩的生活。它的嘴很小,吃的食物很细,孩子们喂米饭,它吃不了,把米捣碎了给它吃,还是会生病,它也不太愿意吃,更愿意绝食,几天后就悄然死去。

只有刘老师在家里喂养的红梅花雀快乐地鸣叫,他曾在野外仔细观察,发现了红梅花雀专吃稗子的秘密,就去田头地边收割,回家碾出草籽,晒干了专门喂给红梅花雀吃。他养的红梅花雀驯化得很好,能放出来站在手掌上玩,手里放几粒草籽,举起来示意,一团生命的小火苗就会飘向刘老师的手掌,轻轻落下,把他捻到指间的草籽啄食了吃下。

现在,曾经随处可见的红梅花雀成了稀罕鸟种,很少看见了。刘老师讲起这个现状,语速快起来,目光忧郁。他焦急地告诉我,城市变大,楼房变多,街道变长,稻田减少,种植稻谷的方式也改变了。以前乡下人随遇而安,种一季,稻田撂荒很久,荒芜的稻田里旺盛生长出稗子,稗子结出的草籽是红梅花雀最喜欢的食物,它们的小嘴只能吃进这种草籽。

红梅花雀除了吃稗子,也吃正在灌浆的稻谷。刘老师很早就观察到,稻子开花后正在灌浆,红梅花雀飞去,用坚硬的小嘴在谷粒上用力挤压,稻谷的嫩浆破壳冒出,就被它吃掉,稻谷成熟后长大变硬,它就吃不了,只能吃稗子结的草籽。

现在稻田大为减少,种稻谷的方式也有改变,稻谷收割完,下一季庄稼马上跟上栽种,稻田不会有空闲,稗草没有机会生长。大量除草剂药水喷洒,野草没有了,稗子也被杀死,红梅花雀越来越少,七零八落,不知所终。最毒的药水是被禁用的草甘膦,这种美国药一喷,三天后,就能见到红梅花雀死在了草丛中,小小的尸体挂在草叶上,红羽毛被露水打湿,随风脱落飘走。

刘老师越说越着急,嗓音沙哑,收起了笑容。最近几年,他不断去乡下寻找红梅花雀,调查它们的去向。有一次他在农田边看到乡下人喷洒除草剂,问是不是草甘膦?人家摇头。他不信,扒开田边的草丛,看到丢了二十几个草甘膦的瓶子,就很伤心,他知道这个地方完了,再也不会有红梅花雀。

西双版纳境内有一条大江,名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淌两千多公里到达西双版纳后,已近中国境内澜沧江的末端。澜沧江从西双版纳流出境外,称湄公河,湄公河流经东南亚国家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汇入南海,加上中国,这条江叫一江连六国。

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路航线,有船通达泰国,我曾乘船从西双版纳去过泰国,一路欣赏从澜沧江到湄公河两岸的热带风光、中泰两地的人口物资和文化,通过澜沧江,在西双版纳频繁交往。刘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事件,泰国人养大象,驯大象去树林里拖木料。有一天大象休息,去草地吃草和在水沟里喝水,当天晚上大象生病了,趴在地上不会动。一只大象就像一辆铲土车或卡车,可以干极重的活,帮人挣回好多钱。大象的主人着急了,急忙去当地的大象医院,请医生给大象看病。医生用各种办法检查,找不出大象的病因,问大象吃了什么东西,主人回答,昨天喝了水沟里的水,并想起那个地方喷洒过草甘膦。医生摇头说,那就没有办法了。医生告辞离开,大象得了慢性病,从此经常肚子疼,几个月后魂归森林。

我与刘老师相识于2023年,景洪市郊区的红梅花雀已迁到了少有人去到的山区,以前它们在城郊平坝区稻田边的草丛中吃草籽,到了繁殖季节,才往上迁移到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山区,现在它们长住山上的农田边,不再飞到山下城郊的农田了。山上的农村离城较远,交通不便,山区农民保留着古老的耕种方式,种子播下去很少管理,任其自由生长,秋天稻谷收割后,旱季到来,缺少雨水,耕地撂荒不种。次年4、5月雨季将来,把杂草铲除,才准备播种。播种也不挖地,刨一个坑,包谷籽丢进去,盖起土就行。种稻子也一样,放些水,栽了秧苗,就回家玩乐,采茶晒茶和卖茶。9月份红梅花雀的繁殖期到来,草丛中长出了稗子,红梅花雀吃饱了,在田埂上的草丛里做窝,孵蛋育儿。

刘老师说,只有山上那些地方,还能看见几只红梅花雀。

我说,那怎么办?

他说,我不知道呀,先把种群恢复起来再说。

我问,怎么恢复?

他说,我正在家中做试验,人工繁殖。

我问,成功了吗?

刘老师苦笑。他从2003年留职停薪,去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承包鸟园,养鸟供游人观赏和照相,以此为业。他训练的一只八哥能跟人对话,令人称奇,见到客人,八哥说,你好,游人好奇地停住,刘老师掏出一个红纸小袋举在手中,八哥马上说,红包拿来。游人哈哈大笑。

刘老师在野象谷鸟园中养的八哥产了蛋,孵出小八哥。小八哥刚长出细毛,刘老师就赶紧从鸟窝里取走,人工喂养。野象谷鸟园里蛇太多,孵出的小八哥很容易被蛇吃掉。一种绿色的蛇,身子细长,叫绿树蛇,沿着树枝悄悄爬来,很难发现。这种蛇专吃鸟蛋和幼鸟,让刘老师损失惨重。

野象谷公园养了大绯胸鹦鹉,鹦鹉会说话,但说话只是鹦鹉的小儿科表演,不足为奇。刘老师承包鸟园后,增加了几只鹦鹉。他驯养的鹦鹉能表演骑单车,投篮球,做算术,鹦鹉还能表演叼钱,飞向游客群中,从游人手里叼走钞票。游人很迷惑,举着一张白纸,鹦鹉飞来,不叼,举着钞票,鹦鹉就飞向举钱的人,把真实的钞票从游人手中叼走。更令游客迷惑的是,举着10元钞票,鹦鹉不理,鹦鹉只飞向举着红色百元大钞的游客,它只把百元大钞叼走。人们大为不解,鹦鹉怎么分辨10元与100元的钞票?鹦鹉怎么学会人类爱钱的行为?

刘老师透露了谜底,他告诉我,他是用向日葵瓜子来训练鹦鹉做各种表演,包括叼钱。鹦鹉喜欢吃玉米、吃松子,最爱吃葵花子。刘老师训练鹦鹉叼钞票时,叼绿色的50元钞票喂一颗瓜子,叼红色的100元钞票喂两颗瓜子,鸟的辨色能力很强,鹦鹉又非常聪明,记忆力超好,很快就记住了。表演时,鹦鹉专门叼走游客举在手中的百元大钞,对50元或10元的钱毫不理睬。有一次,鹦鹉竟然抢先把外国游客的美钞叼走,刘老师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在家中窃笑好几天。美钞是绿色,它怎么会叼来?这鹦鹉成仙了,它怎么知道美钞能换更多人民币?

刘老师并非让鹦鹉在空中飞来飞去地训练,那会乱了鹦鹉的阵脚,无法形成记忆,他的训练步骤是,先不给鹦鹉吃东西,饿它半天。他告诉我,有的驯鸟师会给鹦鹉饿一整天,他舍不得,不忍心饿太久。然后,把饥饿的鹦鹉连架子抬到身边,鹦鹉伸嘴讨要食物,就递给它一颗瓜子,鹦鹉再伸嘴来,递给它一张钞票,它不接钞票,就不给瓜子,接了钞票再放开,马上给它吃一颗瓜子,它接了一张红色的百元钞票再放开,给它吃两颗瓜子,几天就把鹦鹉的叼钱才华训练成功。

鸟的智慧远超人类的理解,野象谷鸟园以前养过一只红嘴蓝鹊。那鸟黑头,红嘴,蓝白身子后拖着一尺长的尾巴,很好看,像一只大喜鹊。那只红嘴蓝鹊极其聪明,胆大包天,每天在鸟园里飞来飞去,它反复观察,发现鸟园的门有个搭扣,搭扣提起,门就打开,于是它飞去叼起搭扣,逃出了鸟园。它的翅膀被以前管理鸟园的人绞过,飞不远,它并不着急,就在鸟园附近飞窜,给游人添乱。

它会跑去保安的宿舍,把晾晒在外的袜子叼走一只,丢到鸟园的顶上。会把公园的象棋子叼走一颗,丢到缆车车顶。棋子可以看见,却不容易取得,让人着急。野象谷索道公司的工作人员养了一条狗,顽皮的红嘴蓝鹊经常跟在狗的身边找东西吃。中午索道公司吹哨子吃饭,狗闻声跑去,红嘴蓝鹊明白有东西吃了,拍打扇膀,连飛带跳跟了去,在桌下捡员工丢下来的饭菜吃。人家丢骨头狗吃,它马上明白狗喜欢吃肉,就飞到桌上,把员工碗里的肉叼走,丢给桌下的狗吃,气得工作人员跳起来打它,它就连飞带跳迅速逃走。

它很快被捉住,关进鸟园,可又跑了,它总能发现逃跑的机会。逃出去它并不飞远,仍在公园捣乱和觅食。它飞到索道车顶,坐在缆车顶上,毫不费力地由缆车送上山。山上有一家烧烤店,卖烤鱼烤肉烤鸡腿和烤鸡翅,吃不完的烤肉丢弃,它就捡了吃。吃够了再坐缆车下山,跑去啄汽车的门缝,想把车门打开。

它给治安添乱太多,保安奉命去抓,用烧烤店的鸡骨头和烤鱼引诱,抓它回来关好,换了鸟园的搭扣,用小锁把门锁住。鸟园的门打不开了,它不服气,绝食两天,第三天饿得受不了,吃了一点东西。它记住了保安的衣服,保安穿着灰蓝色制服,鸟把这件衣服的颜色记牢,见到有保安穿这件衣服过来,马上在鸟园的大笼子里飞远。

刘老师承包鸟园,对所有鸟都很关心,对这只红嘴蓝鹊更友好,喂它吃面包虫。红嘴蓝鹊吃得愉快,住得舒服,以后不再逃走,在鸟园里快乐地生活。但是,看见穿灰蓝色制服的保安,它还会马上飞远,躲到鸟园最高的一棵树上。

刘老师在鸟园让鹦鹉做表演。有一次,鹦鹉的表现再次出乎刘老师意料,它飞去叼游客手里的钞票时,竟然会辨认假钞。游客举着一张红色的百元钞票,鹦鹉飞去,绕开了,从别人手上叼走了真钱。那人再把假钱举高,鹦鹉又绕开不理睬。刘老师说,那游客告诉我是假钱,我感到奇怪,不知道鹦鹉怎么会识别假钱。

刘老师计划在鸟园里增加鸟种,想起了红梅花雀,就去城外寻找,才发现这种曾经像雨滴一样密集的红色小鸟绝迹了,他再往山上走,发现少量红梅花雀在山村的田边生存。他就捉了几只回来,养在自家的阳台上,做人工繁殖试验。

他对自家阳台做了改造,造成一个微缩的野外环境,有小树、草丛和水盆,封闭起来养鸟,红梅花雀很适应,不久就产蛋了。他很惊喜,可红梅花雀在巢里孵蛋半个月,没有幼雏孵出,刘老师很失望,把孵不出雏鸟的蛋取走。红梅花雀亲鸟发现没有了蛋,雌雄鸟马上交配,再生蛋,又开始在巢里抱窝孵蛋,仍然没有小鸟出壳。刘老师把孵不出雏鸟的蛋取走,打开了研究,发现蛋内没有任何变化,像一个新鲜蛋,似没有受精。他分明看到雌雄红梅花雀亲鸟踩背交配了,为什么鸟蛋不会孕育出小鸟呢?

他认为是食物出了问题,红梅花雀嘴太小,很多食物吃不进嘴,刘老师就喂它吃鸡饲料粉,鸡饲料磨得很细碎,红梅花雀极小的嘴可以啄食。刘老师分析,也许鸡饲料里缺少了什么红梅花雀必需的天然营养成份,雌雄鸟的身体内部都出现了问题,鸟蛋就不会发育成雏鸟?刘老师立即采取行动,把人工制作的鸡饲料换成天然的小米,红梅花雀吃下,产了蛋,还是孵不出小鸟。刘老师从小养鸟,很有热情,也很有经验,他养的所有鸟都生过蛋,也都成功孵出了小鸟,唯独红梅花雀人工繁殖失败,刘老师深受打击。

三、迷乱

刘老师以驯鸟为业,办了相关手续,2009年又在西双版纳的景区傣族园新建了一个鸟园,在鸟园中做鸟类表演和人与鸟合影的商业服务项目。他驯养过太阳鸟。太阳鸟全身通红,长尾巴,很漂亮,体形比红梅花雀大很多,专吃花蜜。傣族园里的鸟园面积很大,有近三千平方米,刘老师在园里养了三千只太阳鸟,训练了给游人观赏,也供游人把驯化的太阳鸟抬在手里拍照片。

八哥、鹦鹉和鹩哥好养,太阳鸟很难养。太阳鸟只吃花蜜,刘老师用蜂蜜水喂养。昆明圆通动物园的员工也用蜂蜜水喂养太阳鸟。忽然有一天,昆明动物园里的六百只太阳鸟全死了,他们认为蜂蜜出了问题,因为刚买来一桶新蜂蜜,喂养后太阳鸟生病,接着陆续死亡。

卖蜂蜜的老板承担不起六百只太阳鸟死亡的损失,抵赖说蜂蜜没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打官司也难,事情就放下了。刘老师应邀去昆明动物园提供帮助,送去了合格的蜂蜜,动物园新购一批太阳鸟,经刘老师帮忙喂养和训练,太阳鸟能飞到游客手上吃蜂蜜水了,游客手捧一大群长尾巴的红色太阳鸟照相,喜气洋洋,无比开心好看。

昆明城郊滇池边的海埂公园里,有外省的养鸟高手建了一个鸟园,这个人在鸟园里养的山椒鸟和太阳鸟病了死一半,外省的养鸟高手吓慌了。建盖鸟园、交付场地租金和购买鸟种,投入很多钱,养不好就亏大了。事不宜迟,他打听到云南有更厉害的高手刘老师,赶紧联系,恳请刘老师从西双版纳赶来昆明,帮他救急并协助养鸟。刘老师对养鸟永远充满热情和干劲,欣然应聘,带着妻女来到六百公里外的昆明,在海埂公园的鸟园里工作了一年多。他在昆明的海埂公园鸟园里,认识了西南林业大学的鸟类学家韩老师。韩老师带着外省专家去海埂公园的鸟园参观,看到刘老师在养鸟,跟他讨论鸟的习性,称赞刘老师是养鸟高手,刘老师为此自豪。他跟我交谈时,提到鸟类学家韩老师对自己的夸奖,满脸幸福。

刘老师告诉我,鸟的身体跟野外的风和泥土有交流气孔,人类把野生鸟完全关在笼子里,鸟会病死。这不是用药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食物问题,是生命的秘密。刘老师有一次在昆明圆通动物园看到一只山椒鸟快死了,躺在笼中的水泥地上一动不动,就把鸟拿到笼外的树下泥地上,鸟躺了一会,慢慢站起来,捡了树下的两个桑椹吃,拍两下翅膀,飞到树上去了。

2009年刘老师为自己办了一个野生鸟类饲养繁殖的证,他的证准许养7种小型鸟。一般人办证养的是大鸟,锦鸡鸵鸟之类,大鸟很好养,小鸟就难养。小鸟的生命非常脆弱,野性也太足,人工成批圈养并驯化成功,难度很大。养小鸟不只需要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对鸟有不可抑制的感情,有一颗爱鸟的炽热之心,用自己的生命去理解小鸟的生命,才能把小鸟养活并驯化成功。

2011年,刘老师去西安参加世博会,带去一批鸟,2014年去青岛出席世博会,也展示了自己训练的鸟。他驯养的鸟有些是用鸟蛋孵出来,有些是买幼鸟来养大。以前,政府对野生鸟类管得不严,花鸟市场可以买到很多野外捕来的鸟,现在管得很严了,珍稀鸟种,持证才可以人工圈养。他最快驯化的野生鸟,三天就能飞到手中啄食,最长一星期能驯化成功,他是著名的驯鸟师,名声远扬。

他在昆明圆通动物园帮忙,训练了上千只太阳鸟,那些太阳鸟早晨可以引出笼来,在园子里供人观赏,晚上再引回动物园的大笼子里去。任何人做不到这一点,动物园的养鸟师只能把太阳鸟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或让游人进笼子跟太阳鸟互动。刘老师能把太阳鸟引出笼子,再收回去。他的办法就是使用蜂蜜水,两手抬着蜂蜜水,太阳鸟纷纷落到手中,人慢慢后退,一步步小心退回笼子里,一批一批把鸟引回动物园的大笼子里关好。但别人也用蜂蜜水,鸟飞来几只落下,不会大批飞到掌中,鸟的心只跟刘老师的心沟通。

刘老师在西双版纳傣族园里养了红梅花雀、太阳鸟、山椒鸟和织布鸟。他养的织布鸟会在鸟园的树上做巢,还在巢中孵出了小鸟。织布鸟是最神奇的鸟之一,能编织出相当精细复杂的鸟巢。织布鸟织巢需要新鲜草叶,它们专挑地里生长的鲜活香茅草。这种草叶片长,韧性好。刘老师雇用乡村女人割香茅草,三块钱一把买来,把香茅草放进装了水的桶里保鲜,把桶放到鸟园的树下,织布鸟看见,飞去取草叶织巢。没有这种草,织布鸟织不了巢。

香茅草叶扁而宽,织布鸟织巢,用的是极细的草丝,它似乎加工过香茅草?确实如此。鸟的思考和采用的应对办法令人吃惊,织布草飞向香茅草,在较宽的草叶上啄一个小口,就像剪子剪开一个小洞,它咬住草叶的一条纤维,拍翅飞走,就撕走了细细的一缕草丝。一片草叶经过织布鸟反复飞来撕扯,可以撕出四五根很细的纤维丝。它叼着撕出来的细草丝,飞到树上专心织巢。

织布鸟的巢不是织成一个半圆,是织成一个完全合拢的椭圆,外加一个像袖子一样长长垂下的入口走廊。这个很窄细的袖子入口走廊是怎么编织出来的?刘老师观察好久,不得其解。刘老师观察鸟的活动永远不厌倦,但织布鸟编织鸟巢入口的长袖管走廊,他没看见过。那编织的工作耗时太长,刘老师不可能几十个小时坐着观察。即使用机器全程拍下鸟编织完那个精致而尺寸恰当的长袖子通道的全过程,也无法理解鳥的思维和编织能力。另外,在编织鸟巢前,织布鸟要先编织一根挂在树上的结实粗绳,再沿着粗绳编织悬吊的鸟巢。整个鸟巢悬挂在那根粗绳上,非常牢靠。织布鸟的编织能力,是人类不解的众多自然之谜之一。

雄性织布鸟热情编织出一个悬挂在树上的草房子,是为了求偶交配,但它精心编织成的鸟巢,并不能保证被雌鸟看中,它的辛苦有可能白费,这是一定会出现的不幸结局,是耗时几天的一场小小的轮盘赌,不幸的结局落到哪只雄鸟身上,暂时未知。因为忙碌织巢的雄鸟不止一只,同时有好几只织布鸟织巢,向一只雌鸟展示才华,描绘未来生蛋育儿的安稳生活前景。

只来了一只雌鸟,这只雌鸟只会选中一只雄鸟织的巢,其他雄鸟编织的鸟巢,要等别的雌鸟出现,或无人问津,完全被闲置。这就是世界的残酷,必定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织布鸟巢会闲置无用,一定会有一些辛苦的雄鸟孤独离去。刘老师津津有味地观察织布鸟织巢求偶的竞争,他看到一只雄织布鸟的巢未被雌鸟看中,雌鸟钻进了旁边的另外一个鸟巢,跟另一只雄鸟交配,它们将很快生蛋育儿。

这只雄鸟很失落,却不甘心失败,它居然动脑子作弊,趁那只获得爱情的雄鸟带着雌鸟双双离开觅食的时机,这只失落的雄鸟迅速飞过去,把旁边那个悬挂在空中的鸟巢吊绳啄断,让鸟巢落地,一个爱情之梦摔碎。待那对织布鸟小夫妻飞回,树枝上已空空如也。雌鸟已经交配,着急下蛋,眼看巢不见了,旁边有别的完好鸟巢,就毫不犹豫钻进去,跟作案的这只雄鸟结为夫妻,抛弃了原配,一个小阴谋得逞了。

也有的织布鸟织好了巢,未被雌鸟看中,狂暴地把自己的巢拆散丢弃,或把别人的巢拆烂。被拆烂的巢曾经连巢中的蛋一起掉下,刘老师看了很遗憾。他不知拆毁别人鸟巢的这只鸟看到蛋打碎,是什么心情,幸灾乐祸,还是害怕?

鸟拆自己的巢或拆别人的巢,都属于自然竞争,人类毁坏织布鸟的巢,就纯属作恶。这种事也正在发生。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市场上,有人出售漂亮的织布鸟巢,那巢可能是旧巢,也可能是织布鸟新织的巢,新巢被人用剪刀剪断,拿去集市上出售,五元钱一个。竟然有人为了五元钱,毁灭织布鸟的生命美梦。

西双版纳勐宋村,是织布鸟聚集的地方。版纳有两个勐宋。一个在勐海县,那里有一片山脉和一个著名茶寨,被称为“小班章”的那卡茶就出产于勐海县的勐宋山区。但织布鸟聚集的地区不是这个勐宋,是景洪市勐龙镇的勐宋村。

前面那个勐宋是乡级,这个勐宋是村子,也叫“小勐宋”。小勐宋聚集了很多鸟种,织布鸟是一种。小勐宋田边的树上悬吊着很多神奇的织布鸟巢,一个个像瓜一样吊在空中,下方拖着一根长长的袖管通道。巢编织得非常精巧,从全国各地赶去勐宋村拍摄织布鸟的观鸟爱好者极多,很多人订机票赶来,拍一天,次日就返程,只为看一眼中国最可爱的织布鸟。观鸟人数最多的一天,拥在田边观看并拍摄织布鸟的地方,聚集了五十余人,所有人都是从上千或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四面八方赶来。

鸟只在繁殖期交配和筑巢,织布鸟也是,小鸟育出养大,亲鸟要带小鸟外出觅食,教它生存技能。小鸟的重要生存技能是捉虫找食,亲鸟会演示给小鸟看,再让小鸟去尝试觅食。可幼鸟吃惯了喂到口中的食,不想自己找食,也不知道怎么找,始终不行动,只会张着嘴叫唤,等待亲鸟父母喂食。

亲鸟自有办法,会越来越减少喂食的次数。昨天一天喂五六次,今天带小鸟飞出巢,在外面觅食,一天只喂小鸟一两次。小鸟饿着,亲鸟也视而不见,小鸟饿得大声叫唤,亲鸟假装听不见,飞得更远。刘老师把这叫作丢鸟。亲鸟教会了小鸟觅食,就带着小鸟一起飞走,消失在远方。漂亮的织布鸟巢空空地悬挂在树上,随风飘荡。次年,雄性织布鸟回来,把旧巢检查修补一下,等着雌鸟入巢。它也可能弃巢,重新织一个新巢。新来的雌鸟是否是去年的妻子,只有它自己知道了,不做标记,人类是无法辨认的。

织布鸟还有一奇,它会像燕子一样,在村民家的屋檐下筑巢,这是无法理解的。刘老师观察到了这样的例子。版纳的磨憨镇某村的一户村民告诉刘老师,他家二楼的窗外,挂了两个织布鸟的鸟窝,上面是旧巢,下面是新巢,村民说鸟飞来住楼房了。刘老师闻讯赶去,看到织布鸟选择了与人类居所完全接近的地点编织鸟巢,十分惊奇,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织布鸟行为。

刘老师随处观察鸟的行为模式,他不仅观察了红梅花雀和织布鸟,也仔细观察了太阳鸟带幼雏外出做的丢鸟训练。那天,刘老师骑摩托车外出,忽然听到头顶的椰子树上有鸟叫。他非常熟悉这种鸟鸣,知道太阳鸟在叫。时间是盛夏的6月,空气中热浪滚滚,椰子树开花了,刘老师抬头循声寻找,看到一对老太阳鸟带着两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椰子树上。老太阳鸟把小鸟领到椰子花前,啄花粉来喂小鸟。

开始,老太阳鸟半个小时飞来喂小鸟一次,后来一小时才喂一次,再后来,两个小时喂一次。小鸟饿得受不了,看到老太阳鸟在花上吃东西,自己也跟着用嘴巴去吃,渐渐学会吃了。

刘老师停下摩托车,站在路边,高高地扬着头,津津有味地仔细观看了整整一个下午。在老太阳鸟飞远,不来喂小鸟的漫长空白时间里,刘老师蹲在树下修摩托车的小毛病,一边修,一边抬头张望。摩托车的小毛病早修好了,老太阳鸟教幼鸟吃食的过程还没结束,他就靠在车上继续观察,不厌其烦,直到小鸟学会了自己啄食花粉,老太阳鸟带着小鸟愉快地飞走了。

四、叩问

刘老师最操心的是红梅花雀,担心它灭绝,这种鸟太弱小,是很容易被扑灭的生命小火苗。但小不是物种灭绝的原因,栖息地的消失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才是,刘老师无力思考和解决宏大的现实困难,只能先做繁殖,救一只是一只。他找林业局提出繁殖建议,林业局建议他找更专业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他就找到保护区的鸟类专家罗老师,两人一拍即合,一个小小的鸟园很快在自然保护区后院里搭建而成。

刘老师是义务工作,不要报酬。只要能养鸟,只要能保护渺小的红梅花雀,他就有干劲,非常快乐。他把家养的几对红梅花雀带去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院子,捐给了鸟园,养在纱网罩住的大笼子里。大笼子两米多高,几百平方米面积,像一个四合院的大院子,小小的红梅花雀在里面可以自由飞翔,寻找任何落脚点。那些小火苗般的红色小生命在保护区后院的鸟园里养一年,生蛋了,还是令刘老师失望,没能孵出小鸟。

人们认为雌雄结合,就会生育出后代,其实生命有很多黑洞,人类无法理解。一对健康的人类夫妻,有正常性生活,半年之中的怀孕概率,也只有百分之六十,那百分之四十,就是巨大的变数,无法知晓。新生命降临于世,是巨大的幸运,不可多得。刘老师坚定地认为,鸟蛋孵不出小鸟,一定是食物出了问题,于是他在鸟园的泥土上尝试种植稗子。他建这个鸟园时,选择的就是鲜活的泥地,不是板结的水泥地,可以随意在地上种植植物。他把稗子的种子撒到地上,精心护理,稗子很快发芽生长,结出了草籽,红梅花雀欣喜飞去,小脚爪抓住草叶,轻飘飘地站稳,伸嘴啄食草籽。刘老师远远地站着,专注地观察,满脸堆笑,无比幸福。随着小鸟啄食草籽的动作,他的喉头也在咽动,仿佛在陪着红梅花雀一起吃草籽。不久,紅梅花雀交配踩背,再生蛋,一只小鸟孵育成功了。

但仍然不顺利,人工繁殖红梅花雀太艰难,2023年鸟园的红梅花雀孵了四窝蛋,只孵出一只小鸟。刘老师认为是近亲繁殖的影响,他从家里带来的9只红梅花雀,公鸟多母鸟少,鸟园里的第二代红梅花雀,都是同一对老鸟的后代。一只母鸟生了四窝蛋,每窝6个蛋,都没孵出来小鸟。第四窝的6个蛋孵出了一只,这只小鸟出蛋壳一个月了,还不会自己吃食,追着母鸟要吃的,按人类的标准分析,似乎有点弱智。

一个小生命叩问地球,要经历太多磨难,九死一生。2023年3月另一只母鸟生下了4个蛋,被钻进鸟园的小蜥蜴吃掉3个,刘老师赶紧把最后剩下的一个蛋收起来,用电孵箱人工孵育,也不成功。电孵化箱的温度是37摄氏度,跟人的体温一样,国外有人设计了可以孵鸟蛋的衣服,衣服里面有缝制成的育鸟小袋,把鸟蛋放进去,衣服穿在人身上,二十多天就能孵出幼鸟。有人去南美洲买金刚鹦鹉的蛋,也穿这种孵鸟衣去,鸟蛋放进内层的口袋里扣好,坐飞机飞回中国。

不知是红梅花雀体形太小,力气不足,还是别的原因,它的巢不是做在树上,是做在地上的草丛中,蜥蜴、蛇和老鼠很容易发现并严重伤害它。有一种很小的鼠,叫鼩鼱,会吃红梅花雀的蛋,可以认为鼩鼱是专门为了吃红梅花雀的蛋生出来的天敌,这是地球物种的神秘性表现之一。鼩鼱极小,体长5厘米,体重5克,比红梅花雀还轻,身体不到一个小瓶盖大,却有一对发达的门齿,能轻易咬碎红梅花雀的蛋。

有一种绿树蛇,很细小,专吃小鸟,也吃小蜥蜴,鸟园的红梅花雀就被绿树蛇吃了一窝,大鸟和小鸟一起被蛇吃掉。蛇晚上出动,鸟无法防范,遭遇了灭顶之灾。灾难发生的前一天,羅老师用相机高兴地拍摄过正在孵蛋的红梅花雀老鸟,他看到红梅花雀的雄鸟飞去,给正在孵蛋的母鸟喂食,场面温馨,赶紧拍下。可是,第二天去观察,大鸟和小鸟都不见了,鸟巢空了,十分凄凉。

他们知道发生了劫难,谁作的案?一定要搞清楚。罗老师和刘老师加上其他朋友,几个人一起在鸟园里寻找,终于发现靠近地面的墙角有个石缝。他们用棍子捅一下,发现里面有点软,认为缝里躲藏了一条蛇,一定是蛇作的案,把红梅花雀一家吃光了。他们十分愤怒,用一根削扁的竹片,朝石缝里捅,感觉抵到了柔软的弹性,后来再捅,竹片头抵到硬处,大概蛇已经逃走了。他们把石缝堵严,用硫黄粉在墙角四处喷洒,防虫和防蛇。

刘老师有一天发现,两只母鸟跟同一只公鸟交配,在同一个窝里下蛋,轮流孵蛋,孵出了4只小鸟,这是重大成绩,刘老师万分欣喜。小鸟出壳后,两只母鸟轮流喂养,他惊喜之余,也生出困惑。刘老师几十年养过的所有鸟,都是一夫一妻,尽管夫妻并非年年厮守,但繁殖期肯定是一公一母合作,没见过一公两母共同繁育后代。这有点像云南盈江县森林中红腿小隼的帮手行为,但帮手纯粹是帮忙,子鸟帮母鸟照顾弟妹。这里,刘老师的发现是,三只红梅花雀共生共育,两只母鸟与一只公鸟交配,一起生蛋孵蛋和喂养小鸟,是否因为育儿难度太大,弱小的红梅花雀接受某种生命密令,改变了行为模式?世界如此复杂,生命中蕴藏有高超智慧,爱钻研的刘老师不得而知。

小鸟出蛋壳,大鸟很辛苦,刘老师更辛苦和着急。小鸟的嘴巴太小了,老鸟嘴对嘴喂食,每次喂一小点,刘老师担心小鸟吃不饱,人工用针管喂雏鸟,却喂不了,针管尖太粗了,只好放弃,任老鸟自己去喂养。

红梅花雀吃草籽要脱壳,只吞咽壳里的仁,极细小的草籽颗粒,嗑出籽仁很辛苦,草籽的仁经常会从小嘴里漏掉,丢失在地。它在草丛中把草籽的仁嗑出,吞咽进肚子里,赶紧飞回窝里,吐出来喂给小鸟吃。红梅花雀也会吃荤,食很小的虫卵,鸟园里有蜘蛛跑来结网,红梅花雀嗑草籽累了,就去吃蜘蛛的卵,它也飞去吃地上的蚂蚁。刘老师发现这个秘密,很振奋,第二天就上山挖蚁巢,用盒子装蚂蚁卵和小蚂蚁来喂红梅花雀。

老鸟养育雏鸟的过程太长,养育期间不再交配生蛋,刘老师等不得,采取办法,给出蛋壳半个月的雏鸟做标记,收回来人工喂养。此时的雏鸟已经稍大,能用针管喂食了,更重要的秘密作用是,失去雏鸟后的老鸟会被重新启动,接受生命密码的指令,马上交配,再次生蛋育儿。

五、依靠

刘老师用一个小本子记下红梅花雀的所有活动数据,它们生蛋的时间和生蛋的个数,雏鸟出蛋壳的时间和出蛋壳雏鸟的个数,交配的时间和次数等。2022年,鸟园里的红梅花雀孵了三窝,有一窝7个蛋,孵出6只鸟,全部养活,成活率最高,刘老师大受鼓舞。

但其中一窝鸟蛋被雨季的雷震坏了,刘老师认为雷声会把鸟蛋震坏,这是一个令我费解的观点。他在小本子上记下了那个悲伤的日子,4月20日。那天红梅花雀老鸟正在孵蛋,天空中乌云密布,忽然落下了雨,雷声隆隆滚过,猛烈摇撼西双版纳的天空。正在孵蛋的红梅花雀并不慌张,它身体下面正在孵的蛋却暗中做出回应,蛋壳里的生命气息无声流失。

那窝蛋孵了半个多月,小幼鸟一只也没出壳,全部报废了。刘老师认为这窝蛋没能孵出小鸟,跟雷声有关,是雷声作的案。他很坚定地持有这个结论,他的理由是,母鸡在窝里孵蛋,遇上打雷,也孵不出小鸡。他说出这个鸡的实例,我就无语了。如果乡村里长期出现打雷后母鸡孵的蛋不会孵出小鸡的现象,也许,雷电产生的某种磁场效应,会对正在发育的鸟蛋产生作用?

我带着疑问查阅资料,发现雷电对母鸡正在孵的蛋产生影响的说法,传之久远,在乡下广泛流传。有趣的是,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说认为母鸡孵蛋时,打雷会使蛋变坏,要在鸡窝里放一把剪刀,驱魔除怪。另一说认为,母鸡孵蛋时打雷很好,会让蛋整齐地孵出全部小鸡。

可见,雷电对正在发育的鸡蛋或鸟蛋会产生干扰的说法,出自乡村的古老文化,是一种质朴的生活担忧。早很多年,鸡下蛋是乡下人的重要收成,蛋可以吃,可以卖,也可以孵出更多小鸡。鸡蛋是贫穷年代乡下人家中最金贵的财富,那时,长年累月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收入,只有鸡屁股里的蛋,是活生生的现钱。所谓鸡屁股里抠钱,就是这个意思。母鸡的屁股,一度藏着乡下人极渺小也极可靠的人生希望。

红梅花雀很小,但也有智慧,能极有效地避开危险。刘老师去野外观察,看到一群麻雀和一群红梅花雀聚集在草地上吃食,有体形很小的隼飞来,从空中极速降落,欲捕食麻雀或红梅花雀。树上的红藤鹎,另一种机灵的鸟,敏锐地发现危险急速降落,急忙发声报警。麻雀闻声,哄地飞起逃窜,红梅花雀并不飞起,是朝低处散开,躲进了辣椒地,站在辣椒树上一声不响。小隼快速俯冲而下,直插麻雀堆,一只麻雀被抓走。

我跟刘老师讨论,认为红梅花雀没有麻雀机灵,更没有麻雀的力气,无法快速飞逃,但它有办法,躲到辣椒树上,树上结了红辣椒,红梅花雀的红色小身体跟矮树上的红辣椒相混,很方便隐蔽。刘老师一听就笑了,连连叫好,伸出了大拇指,认为我的观点正确。

刘老师不是知识分子,不会讲理论,也不太明白纯理论,但经验丰富,感觉敏锐,他更愿意相信直观的认识。事实证明,他的很多凭直觉理解的养鸟经验非常正确,这给了他信心和勇气,帮他完成了一些独创的养鸟方法试验。

刘老师在鸟园里试验种稗子,也种北方的小米。他认为红梅花雀吃人工喂养的小米长不好,生出的蛋孵不出小鸟,是因为小米没有在鸟的生长环境中自己从土里长出,如果在鸟窝旁边的泥土里种出了小米,小米结出了籽,红梅花雀自己飞去啄食,大概鸟的身体会很健康。

这个分析没有现成的理论支持,他不管那么多,立即行动,在家用盆栽种小米。折腾了好几年,种了死,死了再种,北方的小米在热带的西双版纳长活了,却长得不好,萎靡不振,歪歪倒倒,结的籽很少,也不饱满,无法吃。

刘老师不灰心,继续研究,买来牛粪和羊粪在盆土中垫底,坚持试验小米的种植。这次小米发芽很快,可出苗没几天,再次死亡。他从未把小米种活,却从未灰心。他换了一种方法,决定试验使用昆明的生物肥料,把这种生物肥料与小米的种子和泥土一起搅拌,拌好后种到土里。奇迹出现,他的种植成功了,这种肥料不伤小米苗的根,小米茁壮成长,长得半人高,结出了饱满的籽。

刘老师对我说,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种粮食给红梅花雀吃,就像做饭给孙子孙女吃。我这一生,基本都在鸟园度过,我自己弄鸟园,现在给保护区管鸟园。人家说我整天抬着锄头挖,我挖得高兴,看到种下的稗子长好,我就高兴。

小米结籽了,稗子也结穗了,红梅花雀飞过去吃了。它吃稗子很会动脑筋。稗子长得高,它飞到草秆的中段,把稗子秆压弯,一只重量不够,会再飞来一只红梅花雀帮忙,接着又飞来一只。鸟在草秆上站得多了,稗子秆的草叶就慢慢倒下,最后弯到了地上。红梅花雀小鸟们一起压紧了稗子的草秆和草叶,猛啄食它的籽。

鸟是怎么唤来同伴跟它一起用力,怎么让同伴明白要一起用身体的重量把草秆和草叶压弯?这是一个复杂的思想,鸟怎么传递信息?怎么跟另一只鸟甚至更多鸟交流?人类永远不知。只看见红梅花雀们一起用力,压弯了稗子的草秆,站在地上,踩紧了草秆,快乐地啄食它的穗。

刘老师告诉我,从前的红梅花雀在稻田里吃稗子结出的草籽,也这样齐心协力地压弯草秆,两米高的稗子,三四只鸟飞去,把秆压弯到地上,一齐啄食穗上的籽。劉老师拍了很多视频,记录了红梅花雀的这个啄食行为。

刘老师在小米的试验种植中发现,北方的小米在西双版纳种植,不容易成活的原因是,它有一个缺点,受季节限制,节令是小米的生命密码,季节不对,就长不好。现在,刘老师试验种植了几年,小米的种子基因改变了,它能在不同季节生长并成熟。鸟园中的小米需要量很大,刘老师用铁皮桶和石棉布保水,再用草皮盖在泥土表面保湿,先在家中育出小米秧,再把秧苗栽插移植进鸟园的泥土中,四十五天后,小米就成熟了。那天在我住的酒店房间,刘老师告诉我,他已在家中养活了四盆小米,红梅花雀的小鸟一出壳,就能吃到他种的小米,太好了。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

刘老师在鸟园里种了些辣椒。他发现红梅花雀筑巢,会叼辣椒叶垫在窝里,种辣椒是给红梅花雀的生活提供方便,满足它们的生活习性需要。刘老师认为,红梅花雀摘辣椒叶放进巢里,是为了防虫。鸟身上的寄生虫很多,鸟爱洗澡的一个原因就是身上寄生虫多。

刘老师有一天发现,家门口的树上,有一窝班文鸟育出了6只小鸟,他把全部幼鸟带回了家。可刚长出短毛的小鸟,身上虱子太多,头上也有,很小很细微的虫子,别人看不见,刘老师却看得清楚。他看到细微的虱子在雏鸟身体上到处爬动,看得头皮发麻,很伤心和着急。他赶紧除虫,撒硫黄粉到鸟窝里,小鸟却全部死亡,他痛心自责,好几天闷闷不乐。

在勐宋村,刘老师发现,红梅花雀叼已经熄灭的细碎火炭去窝里垫底,他的分析是,鸟是用炭来防潮。这个分析我不敢苟同,人类理解的火炭防潮,鸟也有同样的认识吗?这是用人类的思维来代替鸟的思想,我认为不正确。炭能防潮的思想,比辣椒叶防虫复杂了好多倍,拐了好几道思维的弯,且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弯,鸟会这样思考吗?我不相信。但人类扔掉的熄灭柴火炭,红梅花雀确实会叼走,放进自己的巢中,它要这个炭来做什么?

云南的鸟类学家韩联宪告诉我,一种叫巨的鸟,体长约二十厘米,巨的一个行为很奇怪,会把人类抽烟扔到林子里的烟屁股收集很多,放到自己的巢洞里,目的何在不得而知,只能理解为了除虫。可香烟是最新的事物,在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上,巨是怎么清除巢中虱子的?它怎么会认识到烟头可以除虫?没有答案。

不只如此,巨鸟还有更神秘的行为,会捡拾人类丢到林子里的火腿肠的皮,且专门挑带有火腿肠头上金属圈的皮,把这个火腿肠的皮叼去,梆梆梆地在树皮上啄,把红色的火腿肠塑料皮镶嵌在巢洞口的周围,它是用来做装饰品还是做记号?韩老师承认没搞懂。如果鸟是看中了火腿肠皮的红色,树林里红色的树叶很多,为何不去捡拾?如果是因为火腿肠的皮容易长期保存使用,鸟怎么会知道人类物品的这个特性?地球生命的复杂,远超过现有的人类知识系统。

刘老师不钻理论的牛角尖,只是快乐而专注地养育红梅花雀,鸟园里一窝一窝的红梅花雀幼雌孵出来,红梅花雀已从九只繁殖到了三十只。他现在有一个宏大而长久的红梅花雀人工繁殖计划,鸟园里的红梅花雀养大,繁殖到足够多,就带到野外放生,再把野生的红梅花雀捕回来饲养繁殖,如此循环几年,野外的红梅花雀数量一定会增多。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地球环境有很大改变,红梅花雀面对的世界,早就不再是从前的世界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农村人口中,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耕种,有人进城打工,有人做生意,有人种茶。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种茶和贩茶的人成千上万。也有人种橡胶,橡胶林很密集,站满山坡,绷紧身体,手脚张开,身上插着一把刀,刺伤的树干缓缓滴出胶汁。胶林生长之处,林下少有别的植物。

稻田在减少,稗子更少,稗子似乎是与水稻共生。地球很大,生命孤单,很多生命需要相互依靠,单独的个体不容易存活。刘老师看中了西双版纳勐宋村那片海拔一千米的山区,他认为可以在那里种稗子和香茅草。稗子是红梅花雀的食物,香茅草的草丛中红梅花雀可以做窝。说到这里,他缩了一下身子,双臂收拢,脚稍稍曲起来,仿佛欲把自己缩小,变成一只纤弱而美丽的红梅花雀,蜷藏进想象中的香茅草丛最深处。

责编:胡破之

猜你喜欢
太阳鸟稗子养鸟
太阳鸟
太阳鸟飞起的地方
我不想吃稗子草长大
一棵稗子在担心什么
宜章发现太阳鸟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养鸟风俗文化与鸟具收藏
鲁王养鸟
一颗稗子和一颗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