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向善、育美:高校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4-05-07 20:03吴海茹邹晨寇迪一李贺姜雨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吴海茹 邹晨 寇迪一 李贺 姜雨璇

摘  要:新时代面对新格局与新挑战,高校必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文章深入探究了陶行知“真善美合一”的教育理念与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交叉点与契合点,建构以“求真、向善、育美”为核心的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推进高校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度与效度,更好地挖掘、深化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设计学专业;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159-0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时代使命。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导下,着重强调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大学,是内蒙古为国育才的重要基地,设计学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任。设计学科作为设计赋能产业的核心力量,如何全面提升设计人才培养的信度与效度,充分发挥设计赋能产业的高校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文章以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为载体,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课程中所体现的思政思想与中华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论述以“求真、向善、育美”为理念的史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展现实践路径,拓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优化与升级史论类课程供给,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才干、增强个人能力、塑造优秀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借鉴了国内优秀院校的改革经验,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由设计历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三个教学模块构成。模块间紧密联系,循序渐进,共同构成了设计学人才专业素养培育的主体构架。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专业的特殊性与学情的复杂性致使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不理想,所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缺乏指导思想引领,思政融合的深度及广度不理想

设计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有其特殊性。首先,艺术设计学科的思政基础薄弱。教育体系受19世纪西方设计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较大影响,致使设计学科的本土基础薄弱,思政融合难度较大,缺乏教育理念的引领,课程思政效度提升缓慢。设计学专业普遍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与情感价值的引领缺少关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学生设计价值观和社会責任感的正确引导;近年来虽有意识实施课程思政,然而课程思政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理想。学生的认知在脱离了情感和意志的束缚下,真善美疏离的状态也普遍存在;再者,专业教师认知偏差,育人能力有限。我国设计学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师认知上的偏差,加之设计学专业并非师范专业,育人能力有限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因此,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指导思想,有序提供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与服务,对改善高校设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成效至关重要。

(二)缺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各高校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改革路径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具体表现为缺乏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过于笼统、缺少思政目标或价值目标的指导、教学设计缺乏科学的系统思维、未能从“思政元素”纳入专业课应遵循的联动原则入手、教学改革方案不具可实施性等问题。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需要科学的系统思维做支撑,由点带线、由线及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体系建构的指导方针。尤其在组建课程改革团队的前提下,统一目标是确保教学改革不走弯路、不偏离轨道的有力保证。避免任课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把控力度不够,导致专业课变身成“思政课”的情况,顾此失彼,极大地弱化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培养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思政内容的讲解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独立开来,造成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化,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也无法确保思政内容自然、系统地呈现在这些课程上,也就是所谓的“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政内容侵占专业课授课学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评价体系缺少思政指标,后续优化有困难

课程思政与政策制定是一个系统的任务,构建可靠的课程思政与政策质量评估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想与政策持续改进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缺少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限制课程思想和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课程思政中的关键因素是“课程”与“思政”,它要达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课程”与“思政”相加,更重要的是发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管理相统一。所以,对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进行评估的首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成效。作为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思想的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都已将思政纳入设计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但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导致在落实设计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既不能对教师与课程思政之间是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及整合效果进行评估,也不能客观全面地体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人们对设计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及其效果的准确认知,从而影响到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持续优化迭代的可能。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一)陶行知“真善美合一”教育理念与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陶行知是我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论与教育观的确立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的批判性吸收,更得益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为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规范,也由此显示出思政课程的特殊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陶行知的“真善美合一”理念主要是指,真就是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实事求是,善就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完善、和谐的关系,美是指真与善的价值统一。[2]所谓“真”,体现的是对真理、真知的追求,如陶行知的“真人”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所谓“善”则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表现为“智仁勇合一”。智仁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精神品质,“智”即智慧,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自控、自省的能力;“仁”是古代各种德行的统称,表达的是“爱人”的情感;“勇”则表现为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捍卫道德准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所谓“美”则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美来自生活。这些理论在今天依然符合我国高校设计学专业的建设方向。本次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真善美合一”教育理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更贴合时代,更适用于当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目标的实现。深刻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改革立足本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力量的觉醒与尝试。秉持与时俱进、科学的发展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粹。

(二)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1. 围绕“真善美”,整体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与理念

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寻一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努力的目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而陶行知“真善美合一”的教育理念经过当代转化、外延与内涵的拓展后,升级为更丰富的“求真”“向善”与“育美”,强调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表现。“求真”融入课程思政知识目标。“真”的概念涵盖:客观现象本身的存在,即真实;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即真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体会与感悟,即真情。[4]设计学史论类课程中的“真”是追求科学真理,拥有真知灼见、实事求是,引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方法探求真问题、具备真本领,从而感受教育的真。“向善”融入课程思政价值目标。“善”是社会伦理道德所约束的基本范畴,以此来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道德标准。思政育人中的“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不仅要自爱,更要友爱、博爱、成为一个有善念、善行的高素质人才。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中的“善”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思政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育美”融入课程思政能力目标。引领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构建艺术设计美学思维。“美”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内心的精神状态,既体现了现象的本质,又体现了理想的实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设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政育人中的“美”既是对学生在行为、语言、仪表等整体外在美的要求,也是在精神层面上以友善、宽容、勇敢等美德达到知、意、情统一的心灵美的塑造,从而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思想,以美学思维与美学精神,实现对美的感知、发现与创造。

2. 深化“真善美”,重构教学过程,创新课程思政设计

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实际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把“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指导思想。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针对PBL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范式,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完整地链接起来,将课程内容植入“求真、向善、育美”的教育理念,重构教学过程,创新课程思政设计。课前,学生需要完成线上资源学习,架构问题意识;完成线上主题讨论,引领学生思辨意识。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发现真问题,学习真本领。增强学生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以及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课上,教师设置导学与翻转课堂环节。首先,教师以案例进行课程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知识点讲授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思维为指导;再次,学生主导翻转课堂,展开导学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观点、结论的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引领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求解的精神,立足当代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注重设计的服务性及人文关怀。课后,完成课后作业,提升学生辨析作品美学思想、审美特征及美学价值的能力;开辟课外课堂,去博物馆、考古遗址感受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之美;去企业、实践基地感受设计服务企业、赋能地方产业的使命与责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职业使命感,营造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课堂,培养至善至美的艺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习热情、互动热情的讨论探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驱动法,三法并行,创设有温度的教学、有思想的课堂、有品质的育人氛围。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将课程知识目标、价值目标、能力目标自然融入思政,既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也为后置课程的学习打好了思想基础、心理基础和理论基础。为实现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知、高效、高质提供借鉴。

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持续四轮教学周期的调查问卷中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持正面评价。将课程思政和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求真、向善、育美理念的引领下,学生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和专业使命感,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认同,对自身道德水平有足够的自信,在今后并能够以“求真、向善、育美”为准则进行专业活动与社会活动。除此以外,在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中,先后有40余名学生参与地方社会设计服务,获3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评价连续三年平均成绩在94分以上,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后置设计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本专业史论类课程中应用推广,并推荐兄弟院校在相关专业中实施与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反思近三年的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参照学情调查问卷及教学效果评估,总结出学校还需深入挖掘能够启发学生思政思维的思政资源,探索知识点结合当代时事引发思政育人的更多可能;积极开发更丰富的校外课堂,将课堂教学开进当地的博物馆、考古遗址、文化聚落,重点打造沉浸式课堂;要有效利用学校公共空间与节庆表演活动,把教学成果转化成展演会、公开课,扩大和提升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5]。真善美具有撼动人类情感与灵魂的巨大力量,“动心”才能“入心”“入行”,所谓知行合一才能得以实现。高校教师要始终立足“真”,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拓展国际视野与科学的世界观;心向“善”,找准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切入点,实现道德价值引领;追求“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力与探索欲,助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走深走实”,在“求真、向善、育美”理念的引领下弘扬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高校设计学专业史论类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体系,持续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 孙逸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思想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20.

[3]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3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8.

[4] 班寧秋,张赛男. “真善美”引领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探究[J]. 科教汇,2022(22):37-40.

[5] 丁振海. 中华美学精神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N]. 人民日报,2015-03-24(14).

(责任编辑:邵秋露)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