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登楼诗兴盛因素初探

2024-05-07 20:23撒义纯
雨露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创作

登楼诗源起于登高诗,《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凡高之属皆从高。”先秦两汉时,登高诗的创作处于萌芽状态,很大一部分散见于《诗经》和《楚辞》,随着孔子提出“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楼建筑不断发展,而登楼诗也随着楼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唐代,呈现兴盛的态势。

一、唐代登楼诗兴盛的表现

(一)以楼为主题的诗歌多

唐代的楼众多,从四大名楼来看登楼诗的创作,写岳阳楼的诗歌有《岳阳楼》《岳阳即事》等。写黄鹤楼的有《江上别流人》《黄鹤楼》等。写滕王阁的有《重登滕王阁》《滕王亭子》等。写登鹳雀楼的有《登鹳雀楼》《酬和杜侍御》等。这些诗歌中大都是诗人与友人一起登樓,表明登楼是友人相见与分别的常态。除四大名楼之外,诗人也常登其他的楼,如写蓬莱阁的《暮秋言怀》《汉苑行》,写越王楼的《越王楼歌》《蜀绵州越王楼诗》等。除了一些有名的楼之外,诗人也登一些不知名的楼,如登北楼的有《登泽州城北楼宴》《寒食后北楼作》等,登西楼的有《登西楼忆行简》等。这些诗歌当中所描写的场景非常宏伟壮阔,这和楼周围的环境以及诗人的心境有关。

(二)创作登楼诗的诗人多

在唐代,许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楼或登楼的诗歌,涵盖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时期的有许敬宗、骆宾王、薛籍、宋之问、李乂、张九龄等,盛唐时期有高适、李白、王维、储光羲、杜甫、孟浩然、岑参、皎然等,中唐时期有韦应物、李贺、元稹、卢纶、刘禹锡、贾岛等,晚唐时期有陆龟蒙、罗隐、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等。其中以李白的创作数量最多,在他的登楼诗歌当中大多描写的是与友人分别的,表达的是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除此之外其他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登楼诗,其中具体写到登楼的诗如陈子昂的《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登泽州城北楼宴》,张九龄的《登城楼望西山作》《登郡城南楼》,孟浩然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登安阳城楼》,王维的《登楼歌》《登河北城楼作》等,从这些诗歌当中可以看出诗人们对登楼的钟爱。众多的诗人、众多的作品,使得登楼诗表现出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

(三)登楼诗涉及的体裁广

从诗歌的体裁上看,唐代关于登楼的诗体裁众多,包括古体、绝句、律诗、词曲等,如五言绝句有《在军登城楼》《南望楼》等,七言绝句有《酬赵侍御》《登逍遥楼》《雨霁登北岸寄友人》《春日登楼有怀》等。五言律诗有《春日游苑喜雨应诏》《登蒲州逍遥楼》,七言律诗有《九日登高》《万岁楼》等,不同体裁的诗歌有着不同的韵味,这也使得登楼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唐代描写登楼的古风诗歌有上百首,如《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等。在乐府诗当中也有不少登楼诗,如《琴曲歌辞明月引》《相和歌辞三妇艳诗》等。唐代登楼诗不仅体现在古风、绝句、律诗和乐府当中,在词当中也有体现,如《赋愁》《柳枝词其二》等,这些词和诗歌虽体裁有差别,但是诗人登楼表达情感的方式其实是一样的。这些登楼诗歌都象征着唐代登楼诗的兴盛。

二、唐代登楼诗兴盛的原因

(一)王粲《登楼赋》的陶染

王粲的《登楼赋》继承了登高的文化,他的《登楼赋》被称为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也是古代第一篇有影响力的登楼之作。首先《登楼赋》把个人情感与社会动荡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加之于时代的动荡之中,从而创造出了象征一代人情感的伟大作品。在唐代像这样把个人命运与家国联系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就是杜甫,他的《登岳阳楼》通过登楼所见,把自己的命运与家国联系起来,集中表现了他忧心国家的思想感情,他的情感与悲惨经历,以及个人志向的不能施展,使得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的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更加跌宕、深切。

《登楼赋》首次将登楼与望乡情感结合起来,受王粲登楼怀乡情感的影响,唐代诗人们在登楼时也会生发登楼望乡之情,如骆宾王的《望乡夕泛》,宋之问的《登逍遥楼》,白居易的《登郢州白雪楼》等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一方面,这种登楼望乡之情有女子盼自己的夫君归来的思妇情感,如温庭筠的《望江南》里塑造的思妇形象,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深以及等不来丈夫的绝望。另一方面,还衍生出了亲友送别的登楼诗歌,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寄崔侍御》等都表现了与朋友分别的情感。同时王粲所作《登楼赋》在唐代的诗歌中也会作为典故出现,例如刘禹锡的《望赋附宫人怀月之歌》等,说明唐代诗人们在登楼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粲与他的《登楼赋》,并把他们作为典故运用于诗歌当中。

(二)宴游与休闲习俗的流行

唐代社会崇尚宴游,如《旧唐书》有“孝孙弱冠知名,与当时辞人虞世南、蔡和君、孔德绍、庾抱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的记载。唐太宗时期,朝廷所召集举行的宴游集会数不胜数,而文人的宴游集会虽然较朝廷的少但是在规模上却是很大的,一些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爱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亭台楼阁中,大家坐在一起谈诗论艺,互相切磋,作诗比赛,这些诗歌因场合和心情的不同而内容也不同,这些作品大多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美好一面,抒发的是登高观景的怡然之情,例如卢照邻的《宴梓州南亭得池字》等,这一类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众多,显得宽阔宏大。

唐代的人们特别关注平常生活中的审美因素,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休闲娱乐成为唐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题咏登楼诗也成为娱乐的一种方式,诗人们闲暇时间都比较喜欢去游山玩水,在登楼这一过程当中诗人们兴致高昂产生了作诗的念头。另外对美的追求是每个诗人的追求,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唐朝更为突出,这些休闲活动无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登高望远可以环顾美景,愉悦身心,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

自唐高祖建唐以来,唐朝的社会稳定发展,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唐朝自李世民以来实行了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唐太宗时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出现了开元盛世,经济繁荣发展,农民税收减少,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样相对稳定的时代,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人兴致高涨,乐于登楼作诗。社会稳定时期的一批诗人,他们见到的是一片繁荣景象,这时期的诗人在创作风格上显得比较天然,他们喜欢一草一木,在描写中透露着对自然风景以及各种事物的喜爱之情。

唐由盛转衰,一些诗人既见证过唐朝的繁荣安定,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所以所呈现出来的登楼诗不仅体现出宏大的气势,还有悲愁之感,如李白的《寄当涂赵少府炎》《登新平楼》,杜甫的《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春日江村五首》,高适的《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奉酬睢阳李太守》,这些登楼诗无不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社会又趋于稳定,此时出现了许多诗人,他们的登楼诗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总体上趋于平淡,缺乏盛唐气象的宏伟之气。如刘禹锡的《送春词》、柳宗元的《夏夜苦热登西楼》、白居易的《西河雨夜送客》《登郢州白雪楼》等。

(四)佛教、科举制的作用

唐代佛教盛行,在逐步发展与融合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而它对唐代文学艺术的影响,通过影响唐代士人的生活情趣、人生理想从而体现到作品当中。如王维的一些登楼诗中就体现了佛家禅理,而佛教对于唐代文学的直接影响是出现了大量的诗僧,他们也创作了不少登楼诗,如僧人寒山等。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更大影响在于佛教所建的楼,在唐朝长安城内外佛寺分布密集,这些佛寺不仅是市民活动的中心,更是诗人游览创作的重地,促进了登楼诗的发展。

唐朝沿袭隋朝的科举制,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兼有其他科目,这是唐代出现大批诗人的重要原因。由于考试决定考生前途和命运,所以各考生对考试极其重视,增强了对诗词创作的重视,直接促进了诗歌创作发展。同时科举考试从州县到朝廷的殿试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参加各种考试途中要经过很多地方,而且在入仕以后也常有升贬调任到各地的情况,于是便形成一种漫游之风。在科举制的影响之下,社会流动增大,诗人怀揣着不同的人生理想,登楼则成为诗人的一大选择,登作为描写对象或抒情载体的楼阁,从而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

三、唐代登楼诗的价值及意义

(一)“楼”意象和楼的发展

作者登楼所见之景也和楼一起构成独特的意境,表达着作者的情感。登楼过程中常见的意象有明月、夕阳、帘、栏杆等,如明月意象在登楼诗中出现的次数达到上千次,鲍照的《月下登楼连句》等登楼诗中明月的意象点化出诗人登楼的时间,不仅能够很好地表现情感,而且描写出环境的幽静。楼除了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后来的诗歌当中,而且还因为诗歌的出名带动了楼台景观的发展,使其更加诗意化。

(二)诗歌情感意蕴更加多元化

自登楼诗产生以来,诗人登楼所表达的情感对登高诗所表现的情感有所继承,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有游子思乡的,如骆宾王《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宋之问《登逍遥楼》等。有表现诗人怀古伤今的,如许敬宗《辽左雪中登楼》等。还有表现诗人人生失意的,如龚鼎孳的《王安又返宛陵》等。随着登楼诗歌的不断发展,唐之后登楼的情感也走向多元化,仅描写忧愁的就有分别之愁、进士落第之愁、忧国忧民之愁、伤春悲秋、闺怨之愁等,如崔颢《黄鹤楼》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奠定了大多数黄鹤楼诗词“愁”的感情基调,北宋张俞的《黄鹤楼》也继承了这种情感。除了像崔颢一样把情感落在“愁”字上以表达吊古怀乡之情,还有表达别友之愁的、抒发忧国之愁的。除去这些还有不少写景与咏怀等其他方面的诗歌,总之,唐代登楼诗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登楼诗的情感意蕴。

(三)对后世登楼诗创作的影响

从登高诗发展到登楼诗,唐代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宋代以及宋代以后,登楼诗在唐代登楼诗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发展,有关登楼的诗歌及词的数量数不胜数。这些诗歌继承了唐代登楼诗的创作传统,将登楼诗的创作融到词曲的创作当中,使得宋代的登楼作品数量更加庞大。明代登楼诗的创作数量更多,多达上千首,以王冕、杨维桢等人為代表的诗人对登楼诗的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到了清代登楼诗继续发展,以钱谦益为代表,他创作了很多登楼诗,如《戏咏雪月故事短歌十四首》等。而到了现当代,登楼诗的数量更为繁盛。由此可见,登高望远总是能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四、结语

登楼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长廊中的一隅,对它的探究,能让我们知道登高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其时代背景,了解楼与诗歌的关系。唐代作为我国古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登楼诗歌也呈现出繁荣的特点,唐代登楼诗歌的创作不仅促进了楼景观的发展,更使登楼诗歌的情感走向多元化,促进了唐以后登楼诗歌的发展。

作者简介:撒义纯(1998—),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创作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创作随笔
诗人与花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