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乡村医生》里的梦境与现实

2024-05-07 20:23赵婷
雨露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医生卡夫卡梦境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写于1916年,卡夫卡自称能从这部小说中得到满足。书里的梦境,既是虚幻也是现实。卡夫卡在晚年创作的这部作品,是他自己极为珍视的。卡夫卡曾在日记中提到过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他说《乡村医生》能让他感到稍纵即逝的满足。这部作品故事虽短,但作品中的多重含义和多层视角却让无数读者痴迷。

一、卡夫卡的生平与思想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天资聪颖,且富有才华。他的才华和孤独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卡夫卡的祖父、曾祖父都非常博学,他的母亲是一位智慧、安详、善良的女人。卡夫卡的身上多有母亲的影子。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后,形成了粗暴、刚愎自用的性格,因此对卡夫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家庭对卡夫卡的影响,对他的人格形成有重要作用。从他的作品和日记中,可以窥见卡夫卡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给予他平等交流的机会和应有的理解,以至于他自始至终就带有一种对于强权的敬畏,并且成年之后也一直处在这种阴影里面。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在寻找解脱和生存办法,以求冲破强权的牢笼对自己敏感内心的禁锢。他试图找到一个出口,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卡夫卡在《乡村医生》开头写道:“在这最不幸时代的严寒里……驾着非人间的马,到处流浪。”[1]尽管语言荒谬,但也属于他内心的真实写照。“童年不幸”“三次悔婚”“荒诞大师”这些都是后来的读者给卡夫卡的称号,同时也是对卡夫卡这一生的总结。他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孤独本是社会强加于他的,最后却变成他的必需品,成为他独特的心理个性。

卡夫卡热潮席卷了20世纪,至今仍受追捧。英国诗人把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俄国人把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一起比较。马尔克斯、村上春树都毫不吝啬地赞誉过他。卡夫卡的创作高峰期主要集中于一战前后,这个时期正是欧洲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和社会动荡的时期。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社会腐败和经济萧条使人们陷入了绝望和无助之中。卡夫卡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困境,他的作品也从中折射出这些社会现实。

卡夫卡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时代,卡夫卡的存在主义观念被看作是“时代的象征”,他通过文学创作追求着存在的意义。他试图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荒谬中揭示人类处境,并思考人类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一线希望并解脱。

《乡村医生》便是卡夫卡在这样一个动荡背景下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它寄托了卡夫卡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思考。通过一个医生在一个乡村被迫接受怪异任务的故事,卡夫卡进行了人类在无力和孤独中寻找存在意义的尝试。小说中充满了荒谬、绝望和无奈,展现了人与社会、个体与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卡夫卡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用词精准,通过寓言般的叙述和象征手法,将人类的困境和苦难呈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提供了对现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对生存和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二、《乡村医生》中的梦境与现实

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生活方式也间接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加剧了人类面临的“异化”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便利了生活的同时,也成了束缚人们的枷锁。人们着魔似地追求财富、实现自身价值,违背了很多发展原则,这就是人们之所以一步步走向“异化”的深层原因,也是卡夫卡用独特的梦境色彩揭示现实的缘由。

(一)现实的梦境化

梦境叙事是卡夫卡的惯用艺术手法,帕特瑞克·布瑞杰奥特曾认为,进入卡夫卡的文本就是踏足梦里幻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探寻被隐藏在梦中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卡夫卡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融入的是自己对现实的真实感受,正是因为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让《乡村医生》这部看似荒诞的作品,极具现实意义,给人以启发和感悟。虚幻的梦境里藏着的是残酷的真理、人的徒劳追寻、人的异化以及人的罪过与清醒时的无奈。

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主人公“我”的生存困境——有一个重症病人正在十里外的村里等着自己。现在的人们,无一不面临着生存困境,各有各的烦恼。但有些困苦是无法直接言说的。作者借由“梦境”这个“遮阳伞”,肆无忌惮、天马行空地融入想象色彩,将现实中无法与人言说的困境,一一化作幻象表现在小说里,使得这部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自己着急出诊,女佣罗莎却借不到马,猪圈里突然出现了马,而马夫不但没有与自己同行,而且还吆喝一声,让载着自己的马瞬间飞奔了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内心的焦灼和现实的无力,让矛盾冲突更加明显。梦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生活所受挣扎的反映。乡村医生梦里的困境,也是现实所面临的困难。梦里的事情仿佛不由自己控制,但必由自己承受。這也是《乡村医生》为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原因。

卡夫卡为了突出自己所处现实环境的窘迫,甚至消解了时间的意义。作品里的叙事时间与现实中的钟表时间并不一样,而是和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有关。《乡村医生》中的荒诞,实际上都来源于作者卡夫卡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婚姻关系、家庭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陌生化的比喻:“马车应声疾驰,宛如被冲入激流的木头。”[2]这里卡夫卡用“被冲入激流的木头”作比喻,这个场景就一下活灵活现起来。

通过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的困境转化为梦境,卡夫卡能够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和探索这些问题。这种思考赋予了作品《乡村医生》深刻的现实意义,使其不仅仅是荒诞的幻想,而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梦境作为表达现实困境的手段,在小说中起到了反映和探索无法言说的困境的作用。

现实的梦境化,作者运用一种“虚伪形式”进行叙事,使故事内容背离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变得真假难辨。余华在《虚构的写作》中提到过卡夫卡对他的影响,认为卡夫卡解放了他的写作,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解决了他正面临的写作困境。这种写作方式让作家更自由地进行文学创作,越是自由,越是逼近真实。正如《乡村医生》里,梦境只是表达现实的手段,使现实中经受的困苦顺理成章流露出来。著名学者叶廷芳也表露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卡夫卡并不是对梦境进行照相般地实录,而是把“梦”的材料改造,使之聚合成一个“巧妙的艺术品,用来表现特定情势下的心理境况”。

(二)梦魇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的“梦魇”不仅指某些荒诞不经的、不同寻常的、具有现代苦恼象征意味的东西,同时也指对梦幻的内心生活的揭示,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袒露,是酣畅淋漓的叙事。

莫言说:“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这里面包含着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谁人也无力摆脱的公式,人永远是这公式的证明材料,圣贤豪杰,无一例外。这是真正的梦魇。”[3]梦魇所具有的魔力,便是如此。乡村医生的梦魇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我们无法摆脱梦魇,始终被困在其中,挣扎与努力都是那么徒劳。

《乡村医生》描写的这次出诊,不仅错乱,而且离奇,以碎片式的故事情节展现这次梦幻的出诊。虽然情节凌乱,但又完整地叙述了整个故事中人的具体感受。一些不符合时空原则的情节也被作者拼接到了一起,这些荒谬的情节打破了人类生存的常规逻辑。因此,小说的主人公显得那么恐惧和不安,小说本身也充满了陌生、孤独感。一个个细碎的情节的拼接,没有使故事支离破碎,反而向读者呈现出梦魇独有的色彩。

医生遭遇了三个困境,小说一开头就将主人公置于借不到马的窘境中。终于有马了,却要以牺牲罗莎为代价,于是医生面临了第二个困境——不得不在罗莎与病人之间做选择。当他到达病人家里,又面临第三个困境,意识到病人必然面对死亡,自己无能为力时,他想奋力逃离,却被迫与病人躺在一起,马也跑不起来,皮大衣怎么也够不着。主人公就这样在一个个窘境中挣扎。

无论是女佣被欺负时的无法阻止,还是医术的无能为力,都是在这场梦境里束手无策的体现。一种想要用力抓住,却总是差一点的无助感迎面袭来。医生开个药方是很容易的事,但要与病人和家属建立信任,相互理解,却极难。文中的主人公被病人家属强制性地关在病人屋里,而后费尽心机逃了出来。最后的结局是这个医生坐着尘世间的车,驾着非尘世的马,缓慢地行走在荒野。他流浪在冰天雪地里,永远回不了家,面对这个处境,只感到无能为力。这种陷入茫茫天地的无物可依的孤独与之前众人簇拥时彼此内心距离遥不可及的孤独是现世中两种普遍的形态。是重负、焦虑,也是不幸。

(三)现实的生存困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生存困境,有些可以解决或克服,但也有一些终身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心理学认为,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约翰·鲍尔比的附着理论强调了早期亲子关系对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玛丽·艾恩斯沃斯的分离焦虑研究揭示了不安全附着在儿童早期家庭环境中可能形成的根源,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全感。心理学家爱伦·贝德尔的研究则发现,原生家庭中的冲突、不稳定性和缺乏支持可能使儿童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布鲁斯·佛尔曼的心理治疗效果研究强调了治疗中关系因素对于处理与原生家庭有关问题的重要性。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面临孤独和抑郁,因而渴望关爱和鼓励。

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描述的故事,让我们觉得像是一场无法苏醒的梦,梦里满是孤独、不安和恐惧。这无疑与他本人的生平阅历有关,但卡夫卡力求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以此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传达的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永恒挣扎的过程。”[4]就像书里的“乡村医生”一样,为了治病救人,他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其间的一切见闻都显得如此荒诞离奇,他所面临的困境却能给人感同身受的体会。

卡夫卡认为,艺术对于艺术家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艺术家使自己得以解脱,去忍受新的痛苦。卡夫卡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困境的感受,并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求解脱。《乡村医生》中的主人公面对荒诞现实的无能为力,何尝又不是卡夫卡在现实社会中的迷茫不安呢?他却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多么大的价值,他生前只发表过很少一部分作品。他把10年间抱病创作的作品说成是“个人的噩梦,根本不该印出来。这些东西该烧掉、毁掉。是些没有意义的东西”。[5]可想而知,这些东西蕴含着多少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否则怎么称得上是噩梦呢?卡夫卡没有像一些职业写手一样,从一开始就抱着给别人看的态度来写作,而是由衷地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没有考虑读者,只是在用荒诞的笔触描写赤裸的现实。

《乡村医生》的主人公“也是在集体性蹂躏下连孤独的权利都被剥夺的一例”[6]。卡夫卡的这篇小说与其他作品一样,以奇诡想象作基础,用反讽的语言隐喻性地表达繁复的言外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孤独、疏离的无奈。卡夫卡借着对《乡村医生》中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三、结语

《乡村医生》以荒诞的情节,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无法言说的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被誉为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卡夫卡通过文学描绘个体的孤独、无力,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混乱中,卡夫卡的作品给予了人们对生存的启示和反思,展现了艺术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时的独特力量。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作者简介:赵婷(1998—),女,贵州威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注释:

〔1〕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M].叶廷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武跃速.論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13-18.

〔3〕莫言.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J].当代作家评论,1991(2):30-32.

〔4〕肖凌,陈汤龙.《乡村医生》的荒诞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5):3-4.

〔5〕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乡村医生卡夫卡梦境
《卡夫卡传》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梦境
青春无悔,夕阳有泪
从跨文化视域看山村浩二改编的《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现状与建议